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CT与MRI在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对比研究

时间:2024-07-29

吴仪仪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 江苏 徐州 221000)

临床中,人们通常由于应力性损伤、身体骨组织病变等相关因素致使其产生股骨头坏死症状,股骨头坏死病症在临床中主要分为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导致患者产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因素主要包括酒精中毒、放射性治疗、化学性治疗、血液疾病、长期使用激素性药物等。无论哪种股骨头坏死病症,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强烈疼痛感,对其身心健康、身体活动及生活质量等均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1]。患者急需接受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而在对患者进行具体临床治疗前,还需给予患者有效的临床诊断措施,进而促使治疗质量可得到有效保障。当前常见诊断方式主要有X线诊断、CT诊断、MRI诊断,不同诊断方式,其诊断质量、诊断效率等皆存在一定差异,为充分保障临床诊断质量,本文将主要研究并对比CT与MRI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20年2月—2021年5月接诊的80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男46例、女34例,年龄51~82岁,平均(63.74±2.51)岁,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属已签署同意书。纳入标准:①患者无精神障碍、沟通障碍等;②患者临床信息、资料等均较为完整;③股骨头坏死发病因素较为明确;④所有患者均符合《股骨头坏死诊断与分期标准》的临床标准;⑤患者年龄均需高于18岁;⑥患者有行动困难、膝关节疼痛等相关症状表现。排除标准:①患者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②患有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③身体无法接受CT与MRI检查患者;④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⑤长期使用激素药物;⑥有髋部手术史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接受CT诊断与MRI诊断。CT诊断:所使用的设备为西门子256排螺旋CT,电流设定为220 mA,电压设定为120 kV,层距与层厚均设定为3 mm。医护人员引导患者保持平卧位,进而对患者髋关节进行全面扫描。MRI诊断:所使用的设备为GE 3.0T磁共振,保持髋关节体位,体部线圈,层间距1 mm,层厚均设定为4 mm。

1.3 观察指标

将病理学诊断作为金标准,并以此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影像征象主要包括骨小梁硬化、线样征以及局部囊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诊断方式诊断效能比较

80例患者经过病理学诊断,有61例患者被诊断为股骨头坏死,有19例患者被诊断为良性病变,将股骨头坏死设定为阳性病例,良性病变设定为阴性病例。通过CT诊断,有56例患者为阳性病例,有24例患者为阴性病例,其中包括8例阴性病例被诊断为阳性,13例阳性病例被诊断为阴性。通过MRI诊断,有61例阳性病例,19例阴性病例,其中包括1例阳性病例被诊断为阴性,1例阴性病例被诊断为阳性。见表1、2。MRI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CT诊断结果 单位:例

表3 两种诊断方式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n/m)]

表2 MRI诊断结果 单位:例

2.2 两种诊断方式的影像学征象比较

MRI诊断线样征、局部囊变检出率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骨小梁硬化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种诊断方式影像学征象比较[%(n/m)]

3 讨论

临床常见的骨科难治性疾病之一即股骨头坏死,该病在中年男性群体中具有较高发病率。大腿部、臀部的疼痛以及下肢缩短、畸形,跛行等均为该病的常见症状,多与患者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减压病、乙醇中毒、镰状细胞贫血等非创伤性病因以及髋关节脱位、股骨头颈骨折、髋臼骨折、髋部严重挫伤或扭伤(有关节内血肿,无骨折)等创伤性病因导致的股骨头缺血有关。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遗传因素与该病的发生亦有一定关联。肥胖、吸烟等亦可增加患者股骨头坏死的发生风险。

由于股骨头坏死病症对患者身体活动会产生一定影响,对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提高自身健康意识与健康知识水平及安全防护意识,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及时做好相关预防措施,并定期进行相关身体检查,尽可能降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进而促使人们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可得到有效保障。另外,在为患者选择诊断方式时,医护人员应将患者疑似病症与相关诊断方式具体特点、对患者身体的影响等进行综合考量,进而促使临床诊断效率、诊断价值等可得到高效保障。

临床诊断股骨头坏死可采取的方法较多,主要有X线片、MRI(磁共振)、CT扫描、核素骨扫描、DSA(股骨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其中CT与MRI这两种诊断方式相对更加常用。医护人员利用CT诊断技术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对患者股骨头骨质结构改变的诊断效果较为显著,进而促使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股骨头是否出现塌陷症状,促使诊断质量、诊断效率有效提升[2]。利用CT诊断技术可有效实现对患者股骨头多平面、多层面扫描,进而促使临床诊断质量再次有效提升。但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其股骨头塌陷、骨小梁塌陷症状尚不明显,甚至无此症状产生;患者矿物质组成也与常态化矿物质组成无显著差异,进而促使CT诊断技术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病症诊断率相对较低,常会出现漏诊、错诊等现象,进而促使临床诊断质量也随之备受影响[3]。利用CT诊断技术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还会产生部分辐射现象,进而对患者身体会再次产生一定影响,促使最终诊断质量备受影响[4]。医护人员利用MRI诊断技术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可有效实现多角度、多层面诊断,促使临床诊断结果更具有准确率、全面性;MRI诊断技术所呈现的图像其分辨率也相对较高,可促使医护人员及时作出准确、合理诊断,促使临床诊断效率、诊断价值再次有效提升[5]。利用MRI诊断技术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可及时、有效发现患者体内早期骨坏死病灶,进而促使患者可尽早接受有效治疗,进而促使临床诊断效率、诊断价值再次有效提升。通常情况下,患者骨髓细胞缺血时间在2~6 h后,才会呈现出轻微坏死现象,但此时由于患者症状变化较为轻微,CT、MRI等诊断术对患者症状检出难度性相对较大。缺血时间在12~48 h后,骨细胞与周围组织细胞坏死现象相对明了,此时通过CT诊断技术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仍无法有效诊断出患者股骨头坏死症状,而通过使用MRI诊断技术可促使医护人员及时、准确了解患者股骨头坏死症状,在此过程中所呈现T1W1信号频谱相对较低,且呈双线征,股骨头坏死可促使患者骨髓、骨细胞等死亡、崩解后出现对应性炎性反应,而在坏死股骨头周围则会有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现象产生,此类反应均隶属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症状表现,通过MRI诊断术可促使医护人员及时发现一系列病变性反应,进而促使临床诊断效率性与价值性进一步得到有效体现[6]。临床中,当患者股骨头坏死症状持续时间至少超过1月时,患者才陆续表现出囊状透亮区、斑片状骨质疏松等相关症状,利用CT诊断时方可发现此类病变反应,但此时患者病变时间较长,对临床诊断质量、治疗质量、治疗效率等均产生一定影响。利用CT诊断可对患者坏死区囊变、塌陷等症状均具有良好反映,但此时患者病程时间相对较长,患者通常还伴有骨髓坏死、肉芽组织浸润等症状,而利用CT诊断时对此类症状变化检出率相对较低,而利用MRI诊断术可对其高效检出,促使MEI诊断术在股骨头坏死病症诊断中价值性进一步有效提升。通过相关临床研究发现,组织学上股骨头坏死实际症状表现与MRI影响特征具有高度相似性,便于医护人员及时利用MRI技术对患者坏死病灶体积进行精准性测量,为后续治疗提供基础保障。通过对MRI图像观察还可知晓通常匍行带状低信号缘则为常规骨组织与坏死部位边界,低信号内侧缘则通常指代坏死组织边界,通过利用MRI诊断技术对患者病灶细致化观察可促使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坏死边界、病灶体积等,且经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利用MRI技术测量患者股骨头坏死病灶体积与实际测量结果无显著差异,为后续治疗中病灶清除、减少对常规骨组织损伤、预测植骨量等均具有显著作用,不仅有助于促使患者治疗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同时还可降低治疗风险性,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现象,促使后续治疗效率得到高效保障,进而也促使MRI技术作用性、价值性等均有效提升。利用MRI诊断技术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其对患者身体产生的影响也相对较小,进而促使诊断质量也因此而提升[7]。利用MRI诊断技术,可有效实现临床多样信号转变,可促使患者身体相关组织的病变状况及时得到有效展现,便于医生对患者身体症状改变的全面观察,进而临床诊断质量进一步得到有效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及临床症状检出率也因此而有效提升[8]。医护人员在利用MRI诊断技术在对患者进行具体临床诊断时,还可有效将各个技术进行联合,进而促使患者临床病症可进一步得到高效展现。在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若患者股骨头坏死范围较大时,患者易产生股骨头坏死进展现象,对其身心健康进一步产生影响,而利用MRI诊断技术可及时了解患者股骨头坏死体积与部位,并将其高效结合,促使医护人员更准确、直观了解患者病灶具体位置、大小等,便于患者在后续接受保存股骨头手术治疗时可快速、准确、安全到达坏死部位,促使手术效率高效提升。在本次研究中,80例疑似患者分别经MRI诊断与CT诊断,MRI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线样征、局部囊变检出率分别为97.50%、98.36%、94.74%、98.36%、94.74%、51.79%、84.62%,均 明 显 高 于CT诊 断73.75%、78.69%、57.89%、85.71%、45.83%、21.43%、67.31%,且所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而促使MRI诊断技术在股骨头坏死病症诊断中的作用性与价值性均可得到高效彰显。另外,MRI诊断技术具有图像分辨率较高、定位准确、图像层次丰富的特点,其在诊断过程中所产生的参数都可用于最终成像,不会产生电离辐射,不仅可充分保障诊断质量,促使医生及时、准确地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及时了解患者具体病症发展状况,便于其及时接受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同时还可有效保障患者免受影响,促使临床诊断价值进一步有效提升。但从客观条件相比,MRI诊断术所需费用、对操作人员专业水平要求均明显高于CT诊断,同时其操作难度也大于CT诊断,进而对MRI诊断术在股骨头坏死病症临床诊断中普及产生一定影响,同时还增加患者诊治经济压力,对此社会各界还需加强对MRI诊断技术的科研力度、政策支持、技术培养等,促使MRI诊断术在临床诊断中普及性可高效提升。在本次研究中,未设置空白组,无法规避治疗措施对诊断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而对临床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同时,病灶体积测量均通过人为操作实现,而人为操作具有一定误差性,进而对临床诊断精准性产生影响,对此,相关人员需以此设计适宜测量软件,尽可能减少其误差性,促使临床研究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与CT诊断相比,MRI诊断技术在股骨头坏死中的诊断价值更为显著,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及具体症状检出率,进而促使患者可尽早接受针对性治疗,促进其临床病症早日改善。因此,可将MRI诊断推广至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诊断中,促使临床诊断价值显著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