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讨高频超声在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的应用价值

时间:2024-07-29

杜 云

(南京龙蟠结石医院影像科 江苏 南京 210000)

胆囊腺肌增生症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属于胆囊病变的一种,以胆囊肌层增厚、黏膜上皮增厚等为主要表现,发病率高,病因复杂。临床将该疾病分为3种类型,即节段型增生、局限型增生及弥漫型增生,以局限型增生最为常见,且相较于局限型增生,其余2种增生类型诊断难度相对较低[1]。临床对于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病理诊断中,以胆囊壁内罗-阿氏窦(RAS)增殖为常见表现,以小囊样为主要表现,黏膜上皮扩张入肌层是其结构表现,临床应用超声方式检查时,将其作为重要标志之一[2]。临床多采用影像学技术诊断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以超声技术最为常用,以往多用常规低频超声检查,可明确病灶所处部位、大小及形态等,但无法对微小囊形结构进行分辨,且仅可显示RAS与胆囊厚度之间的关系,临床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3]。随着超声技术不断发展,高频超声被广泛应用于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诊断,具有分辨率高、频率高及视野清晰等优势,可清晰显示胆囊结构,有利于诊断较小的RAS[4]。本次选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南京龙蟠结石医院收治的92例疑似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患者,研究高频超声诊断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的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南京龙蟠结石医院于2020年1月—2021年9月收治的92例疑似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54例,年龄22~76岁,平均(41.26±2.15)岁。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患者资料完整;③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者;②存在超声检查禁忌证者;③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④中途退出者;⑤有腹部手术史者。

1.2 方法

入组者均行低频超声检查及高频超声检查,检查方法:设备为ClearVue 35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由飞利浦公司提供,高频线阵探头设置频率为10.0 MHz~13.0 MHz,低频扇形探头设置频率为3.0 MHz~5.0 MHz;检查前指导患者禁食8~10 h,检查时指导患者采取正确体位(仰卧位),先采用低频超声检查,对患者上腹部进行探查,直至探头到达胆囊部位时,对图像进行观察,包括胆囊大小、形态等情况,并对图像中囊壁边缘及囊壁厚度进行观察,分析其内部回声情况,对囊壁增厚、边缘不完整等情况进行观察。再采用高频超声检查,对患者上腹部进行探查,观察胆囊内部结构,确定小囊样结构是否存在,并观察囊壁组织,探查病灶区域中血流情况,包括血流分布情况及血流信号等。由2名具有5 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阅片,若无法取得统一意见经讨论后直至意见统一。

1.3 观察指标

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见图1)为金标准,对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将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计算诊断符合率。对超声检查误诊、漏诊等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不同超声检查对疾病诊断效能;观察声像图,并对患者超声检查的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

图1 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的手术病理图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经χ2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病理诊断结果

本研究中92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77例(83.69%)。

2.2 低频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

低频超声对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诊断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76.09%(70/92)、60.00%(9/15)、79.22%(61/77),见表1。

表1 低频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单位:例

2.3 高频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

高频超声对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诊断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81.52%(75/92)、73.33%(11/15)、83.12%(64/77),见表2。

表2 高频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单位:例

2.4 低频联合高频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

低频联合高频超声对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诊断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97.83%(90/92)、86.67%(13/15)、100.00%(77/77),见表3。

表3 低频联合高频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单位:例

2.5 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的超声影像学特征

对92例患者实施低频联合高频超声检查,声像图可见黏膜与浆膜组织均完整;病变大多数位于胆囊底部,其次位于胆囊颈部,对胆囊壁厚度进行探查可见其存在增厚情况,且增厚厚度不一,而增厚所处部位多集中于黏膜,部分集中于肌层;对囊壁内部结构进行探查可见囊腔样结构且大小不一,伴有扩张的罗-阿窦(呈小囊样结构)、壁内小结石者回声情况可探及强回声,且呈“彗星征”;对病灶部位进行超声检查,回声呈类实性,伴有小暗区回声、团块状回声等,应用高频超声探查胆囊壁,发现小隆起样病变,且病变蒂部与胆囊壁连接;血流信号方面,隆起处内部探及异常信号伸入,但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分布(见图2)。

图2 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的超声图像

3 讨论

胆囊腺肌增生症是一种胆囊壁良性病变疾病,并非炎症疾病,也并非肿瘤性疾病,高发人群为成年女性[5]。报道显示,胆囊切除术标本中胆囊腺肌增生症发病率为2.0%~9.0%[6]。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是常见胆囊腺肌增生症类型之一,相较于其他类型,诊断难度明显提高[7-9]。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病因复杂,其发病与下述因素有关:①由于胆囊壁增厚等结构改变,导致胆囊动力发生异常,使得胆汁排流受到阻碍,囊内压力长期处于较高水平,黏膜陷入肌层可导致憩室形成,以诱导肌层增生肥厚发生。②胆囊黏膜增生面积不断增大,而平滑肌存在增生情况,导致胆囊壁增厚,此时位于胆囊壁的神经纤维发生异常增生情况,及胆囊胚芽囊化不全,进而逐渐演变为腺肌增生症。③胆囊慢性炎症、胆囊结石等多种疾病对机体长期刺激,也可诱导该疾病发生。既往研究认为,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与胆囊癌发生并无明显相关性,并不会增加胆囊癌发生风险,但近年有研究发现,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合并胆囊癌可达到6%,其中约有10%为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患者,特别是年龄>60岁老年患者,而手术病理检查也发现,RAS可导致癌变发生[10-12]。由此需及早诊断、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影像学检查一直是临床诊断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超声检查是首选检查方法,对提高术前诊断率,意义重大。超声诊断疾病中,RAS是一个基本依据,但常规低频超声检查时,极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如混响伪像等,进而降低图像分辨率。高频超声是近年临床常用于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影像学方法,分辨率较高,可消除近场伪像干扰,对胆囊壁内>2 mm RAS均可清晰显示,且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多累及胆囊底部,由于病变部位较浅,为高频超声检查提供便利[13]。本研究发现,本研究中92例疑似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77例(83.69%);低频超声对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诊断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76.09%(70/92)、60.00%(9/15)、79.22%(61/77);高频超声分别为81.52%(75/92)、73.33%(11/15)、83.12%(64/77);低频联合高频超声分别为97.83%(90/92)、86.67%(13/15)、100.00%(77/77);提示高频超声诊断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的准确度明显高于低频超声检查,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若临床需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可应用低频联合高频超声检查。分析原因,低频超声检查具有频率低、穿透力强、扫描范围广及探测部位深等优点,可对病变部位进行全方位查看,并探查病变周围组织,但分辨率较低,检查时极易受到外界混响干扰,进而对诊断结果产生干扰。此外,应用低频超声检查时,若位于患者胆囊底部的微小病灶与机体脏器距离较为接近时,探查效果欠佳,误诊情况较多,且易导致漏诊发生。对于偏瘦体质患者,低频超声检查也无法清晰显示其病变内部结构[14]。相较于低频超声检查,临床应用高频超声诊断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具有分辨率高优势,探头可直观、清晰显示病变内部结构、形态等,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并减少误诊、漏诊情况。对于体质偏瘦患者,相较于体质偏胖患者,其腹壁厚度更薄,腹部与患者胆囊底部之间距离较近,可适用高频超声检查,有利于获取更清晰图像,以显示病灶形态、大小等,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15]。本研究还发现,高频超声检查下所有患者隆起处内部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分布,且可见异常血流信号伸入,究其原因,可能与患者病变局部黏膜组织完整、浆膜组织完整等有关,由此并未探查到明显血流信号。但需要注意的是,高频超声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缺陷,如检查范围小、探测深度浅等,对于肥胖患者、病变位置较深者均不适用。由此,临床为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可采用低频联合高频超声检查,为疾病分型提供可靠依据,并指导临床评估患者病情程度,以选取适宜治疗方案[16]。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用于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增生症的诊断准确度、特异度及灵敏度均较高,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