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省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研究

时间:2024-04-24

邵 扬,余 婷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统计与信息学院,上海 201620)

一、引言

安徽省位于华东内陆,腹地辽阔,人力资源充足,科教资源丰富,创新能力活跃,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安徽正式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全员“入长”,安徽省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随之上升。进入新时代后,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安徽省经济保持大幅增长趋势,2020年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安徽省GDP仍增长3.9%,位居全国第11名。因此,安徽应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努力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快更好地推进长三角合作共建,坚定扛起国家战略赋予安徽的重要历史责任。

二、文献综述

(一)高质量发展内涵方面

田秋生认为,高质量发展是能够产生更大的复利效应、GDP内涵根本更加丰富、更低成本更有效率、更高水平层次形态、更加协调稳健可持续的发展。陈川和许伟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发展。苗勃然和周文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重视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展,是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发展,是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建立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二)高质量发展评价方面

唐毅南分别用资本产出比、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来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师博和任保平从经济增长基本面和社会成果两个层面出发测算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李金昌等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两个社会主要矛盾方面着手,构建了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徐银良和王慧艳从系统论的角度设计了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共享、保障六个系统。目前国外对高质量发展缺少研究,但是已构建出诸多指标体系表征经济发展质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了人类发展指数,该指数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010年3月,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发布了新国家福利指数(NWI),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三)安徽省高质量发展评价方面

葛莉等从经济结构变动、新兴产业变动、区域协调情况、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出发,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针对安徽省各个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情况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窦瑾等提出了安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廖信林和张棋飞运用相对价格法和熵权-TOPSIS法分别测算2011~2018年安徽省各地级市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和高质量发展水平。

从以上文献来看,目前有关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绝大多数研究基于国家或者城市群层面,对于安徽省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多局限于县市级的发展问题,研究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文献数量较少,指标体系选取上不够全面,较为单一。基于此,为更好地应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文章结合安徽省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安徽省未来高质量发展路径及前进方向。

三、安徽省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取

本文借鉴李金昌团队的做法,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原则,从经济活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和谐五个层面出发,选择了GDP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等19个指标,构建安徽省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安徽省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和数据来源

1.评价方法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目前综合评价指标的方法按照赋权方式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为主观评价法,另一类为客观评价法。主观评价法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客观评价法中的熵值法在数据处理上具有客观性,可以避免主观判断,因此,文章选择熵值法来测算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2019年安徽省16个城市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数据来自«安徽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EPS数据库公开数据。对于部分缺失的数值,采用插值法填充。

四、安徽省高质量发展评价与分析

基于构建的测度体系,首先运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最后计算得出2010~2019年10年间安徽省各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2010~2019年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

图1给出了安徽省2010~2019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走势图,总体上可以看出,近十年安徽省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在波动中稳步提高的特征,由2010年的0.15提升到2019年的0.27,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在研究的样本期内,安徽省高质量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0~2014年,这段时期高质量发展指数水平稳步爬升;第二个阶段是2014~2015年,在整个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情况下,经济下行压力变大,各类风险挑战增多,因而经历了一次小幅的波动;第三个阶段是2015~2019年,尤其是2018~2019年,安徽省高质量发展速度已经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在宏观政策上,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省已“入长”的9座城市作为长三角重要成员得到了一定的政策扶持。微观层面上,安徽省紧扣科技创新的产业优势,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安徽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预见,未来安徽省高质量发展水平及速度都会保持长期稳健增长的趋势,并将达到新的高度。

为了更深入了解安徽省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构建的指标体系,测度了2018年安徽省16个城市高质量发展五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019年安徽省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水平

(一)经济活力水平

经济活力得分最高城市为合肥(0.14),最低的城市是宿州(0.03)和池州(0.03),前者与后者相差四倍多,这说明安徽省内部存在着发展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纵观全省所有地级市,高于0.07的有合肥、安庆,低于0.05的有宣城、淮南、铜陵、宿州、黄山、阜阳、池州。虽然安徽省的整体经济发展活力较往年在不断上升,但以省会合肥的经济活力表现作为对比,安徽省半数城市仍然面临着经济发展活力不充分、产业结构协调程度较差、对外开放水平不足等发展桎梏,其中消费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尤其是对于经济活力水平较低的宣城、淮南、铜陵、宿州等城市,必须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重视激发经济活力,优化产业结构,拉动外资,利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二)创新效率水平

创新效率水平得分最高的是合肥(0.30),得分最低的是黄山和阜阳(0.03),前者是后者的十倍,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在空间上差异非常明显。得分高于0.06的城市有蚌埠、芜湖、六安、安庆、亳州和宣城,这些城市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得分低于0.06的城市有黄山、阜阳、滁州、淮北等,这些城市缺少财政投入与人才资源,创新能力较差。具体来看,合肥在科技支出占比、高校学生数以及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上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因此其创新效率水平位居第一毫无争议,在亩均GDP方面,蚌埠位列前茅,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纵观全省,创新效率水平整体表现出由合肥为中心呈放射状由高变低的特征。近年来,合肥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新引擎,围绕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系统全面推进创新高质量发展,创新已经成为合肥乃至安徽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

(三)绿色发展水平

2019年安徽省绿色发展水平得分的均值是0.03,高于或等于该值的城市有安庆、淮南、芜湖、合肥等13个,占所有考察城市的80%以上,因此,绝大部分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在均值以上,而马鞍山、滁州和黄山的得分为0.02,低于均值,说明这三个城市在绿色发展方面仍有待提高。淮南市的空气质量指数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较高,合肥市的污水处理率最高,但空气质量较差,滁州的一般固体废物利用率最高,芜湖和宿州其次,可以看出,安徽省绝大部分城市都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重视经济发展从而忽略生态建设的情况,这是需要努力改善的短板。

(四)人民生活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得分最高的城市是合肥(0.17),其次是马鞍山(0.15),这两座城市的人民生活水平是全省其他城市的两倍多,说明它们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人民生活质量较高,合肥的人均GDP、卫生机构床位数以及公共图书馆总藏量都位居榜首,说明合肥市在整体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同时,也保证了居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和城市的医疗卫生水平。再次是芜湖(0.07)和蚌埠(0.07),其中,蚌埠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为全省第一,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出行的便捷和宜居性。其他城市均低于平均分,说明安徽省大部分城市的人民生活水平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得分最低的是池州(0.03),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迫在眉睫,民生是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政府应强化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便民服务的普及,提高民生水平。

(五)社会和谐水平

社会和谐水平得分最高的城市是合肥(0.09),得分最低的城市有安庆、淮南、池州(0.03),前者是后者的三倍。其余城市的社会和谐程度也处于均值以下水平,这说明安徽省各城市之间的社会发展差异还比较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社会和谐水平的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其中,宿州、黄山、亳州等城市的城镇失业率较高,居民的生活压力会比较大,随之增多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会降低人民的幸福感。淮南、宿州、阜阳等城市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较少,说明人民福利得不到很好的保证。蚌埠、安庆、池州和宿州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比较高,反映了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比较严重。总的来看,皖北地区的社会和谐程度在安徽省内偏低,政府应当大力实行福利政策,提高居民就业率,振兴乡村产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2019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及排名(表3),可以明显地将安徽省发展阵营划分开来,第一类为省会合肥,高质量发展程度力拔头筹,各子系统与全省内其他城市相比都具有明显的优势,除了作为省会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外,合肥也在全面融入国家“三大战略”,近年来,合肥更是凭借科教之城的优势,以科技引领自身进行跨越式发展。第二类为蚌埠、马鞍山、芜湖,高质量发展指数分别位居第二到第四,属于省内高质量发展较好的城市,马鞍山和芜湖作为早一批“入长”的城市,较其他城市有更好的政策支持,同时马鞍山毗邻南京、合肥都市圈,区域上互联互通也加强了高质量发展。第三类为六安、安庆、亳州、宣城、淮北和淮南,高发展程度一般。第四类为铜陵、宿州、滁州、黄山、阜阳和池州,这些城市高质量发展程度较低,经济增长缓慢,缺乏发展活力。然而,随着2019年安徽全员加入长三角一体化,这些城市未来都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表3 安徽省16个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及排名(2019年)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使用熵值法对2010~2019年安徽省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测算,着力分析2019年安徽省各地级市经济活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和谐五个子系统发展情况,并对16个地级市进行排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随着安徽各地级市不断被吸纳加入长三角,安徽省近十年的高质量发展程度呈现在波动中平稳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发展速度达到最快,但是总体发展水平不高。②从各子系统角度看,创新效率水平对安徽省高质量发展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经济活力和人民生活,绿色发展和社会和谐水平对高质量发展影响较小。③从城市发展排名看,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越早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越高,周边邻近城市越发达的地级市发展水平越高。

基于以上结论,文章针对安徽省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现状,提出建议如下:

第一,紧抓一体化发展机遇。安徽应把握历史机遇,以一体化发展为平台,加强与两省一市各领域的互动合作,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安徽要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线路,推进长三角区域互联互通,加快优化与沪苏浙各产业协调合作,扬长补短,实现区域间平衡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安徽可以向长三角发展较好的地区学习先进经验,通过制度创新对接分享最新改革成果,实现医疗、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共享共建,通过统筹规划和合理分工,减少落后地区损失,通过政策支持和区域帮扶使落后地区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第二,继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年来,合肥以科技创新驱动的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正在不断壮大,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合肥乃至整个安徽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增量,为加快建设创新性省份,合肥应在全省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加强对省内其他城市创新技术以及科技人才的扶持,在省内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指导工作等。政府要继续完善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扶持科技人才,实施鼓励政策。

第三,激发经济活力。首先要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其次,政府应健全消费政策、完善质量标准体系、营造良好消费市场环境、补齐消费领域基础建设短板,推动居民消费进一步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活力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安徽应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鼓励各城市扩大招商引资,引进优势企业尤其是世界五百强以及行业领军的跨国企业,大力拓展国际经贸合作往来,支持外贸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捕捉海外投资机遇。

第四,注重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安徽省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发挥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将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作为政治责任认真落实。政府要加大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完善生态环境检测网络,治理空气、污水、固定废物等污染,相关企业应积极研究技术创新手段进行强化节能减排措施,严格把控污染排放标准,学校和单位、社区内应加强绿色教育,使绿色的生活观念深入人心。

第五,关注民生福利。目前,安徽很多城市在人民生活和社会和谐方面仍处于低发展水平,因而安徽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应该是提高人民整体的幸福感。安徽省要加快民生工程的建设,通过公共服务供给层次的提升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使更多的居民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此外,安徽还需要重视提高公共文化教育水平,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为建设文化强省而努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