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福建省区域经济韧性测度研究

时间:2024-04-24

蒋恒峰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一、引言

伴随国际因素外部冲击及中国经济内在性结构变化,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压力,内部压力指的是经济转型发展与结构调整压力,外部压力包括复杂外部环境与外部经济体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尽管中国经济成功应对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但危机应对政策如“四万亿计划”在应对经济衰退的同时,对经济结构的合理与经济长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考虑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利用经济体的内部自组织能力与路径创造能力,实现应对风险能力与新发展路径创造能力的双重提升,摆脱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过度依赖,从而降低应对危机的成本,实现经济体内生、自发动力转换,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由此测度经济韧性,寻求经济韧性提升路径,对于转型期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福建省经济保持稳定对于“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与此同时,作为开放前沿的福建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应对外部危机与扰动的前沿。基于福建省危机易感性的现实与经济稳定的重要性,对福建省进行经济韧性测度,探寻福建省经济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极具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经济韧性的概念借鉴于物理学与工程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的韧性概念“物体受到冲击后对冲击的承受能力与回弹能力”,故早期对经济韧性的研究侧重于抵抗能力与恢复能力,同时将经济韧性译作经济弹性,以突出上述两种能力。孙久文为避免与经济学原有的“弹性”定义相混淆及体现经济系统的重新调整能力与新路径创造能力,提出以“韧性”取代“弹性”。

虽然经济韧性早已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但目前对于经济韧性仍旧缺乏一个具有共识性的定义。Holling首次将用于描述物体的特性的韧性概念引入生态系统中,实现了韧性由单纯的物体的特性到复杂的系统的特质的转变。在Holling的生态系统韧性的基础上,社会科学学者将韧性引入社会科学的系统中,深化了社会科学系统的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复杂了社会科学领域韧性的内涵,尤其是在经济领域,韧性的内涵经历了由均衡论到演化论的转变。陈梦远将这一过程概括为由均衡论的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到演化论的演进韧性的转变。总的来说这一转变过程是经济系统特性变化及经济理论的发展的结果。具体而言,传统均衡论下的“工程韧性”与“生态韧性”反映的是经济系统的线性与均衡性,而在全球化、技术革命与经济危机多重冲击下,经济系统的非均衡性与非线性愈发凸显,这一现实提升了演化论下经济系统的非均衡性与非线性假设的适用性,从而促进了演化论下演进韧性内涵的产生,这一内涵从关注经济系统恢复到均衡点的能力,转变为关注经济系统内部结构变化及路径创造能力。演化论下经济韧性指的是经济系统对于冲击与扰动的抵抗能力、恢复能力、重新调整能力与新路径创造能力。因此本文采用了演化论下经济韧性的定义,这一定义下的经济韧性实现了短期风险应对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统一,从而能够以更长的时间尺度分析冲击后的区域经济演化。

目前对于区域经济韧性的测度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利用区域GDP或就业数据构建韧性指数进行测度。如Reggiani利用德国分部门就业数据在危机前与危机后的变化度对韧性进行测度。二是通过计算冲击发生后区域GDP或从业人口实际值与趋势值间的缺口,以缺口大小反演经济系统对危机的抵御能力。这一方法首先由Martin提出并应用于英国历史上三次大危机前后经济韧性变化的研究中。第三是指标体系法。Briguglio首次提出了可行的区域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区域经济韧性进行了测度,王静构建了稳定性、敏感性和应对性三维度下的区域经济韧性评估框架,对中国区域经济韧性进行了测度。

第一种与第二种测度方式下的经济韧性实质上是均衡论下的经济韧性,测度的是经济系统短期应对特定风险的抵抗力与短期恢复到预期均衡的能力。而第三种基于指标体系测度的经济韧性则考虑到了经济系统的长期自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更能反映区域经济韧性最新的研究方向,故在对福建省的区域经济韧性测度中,本文选择构建指标体系进行测度。

三、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Martin(2012)基于文献总结与理论剖析,提出了区域经济韧性研究的“四力”框架,这一框架下,区域经济韧性被分解为四大分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实质上是对抵御力、恢复力、再组织力及更新力合力的研究。曾冰和张艳基于四力框架对四力定义进行进一步明确,本文从区域经济抵御能力、恢复力、再组织能力与更新能力四个维度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构建区域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区域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在上文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以福建省九市为样本,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9年福建省经济韧性进行测度,数据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年鉴»«福建省统计公报»与«福建省环境统计年鉴»。

将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对上述20个变量进行主成分提取,结果提取出四大主成分(F1,F2,F3,F4),方差贡献度达到了95%,较好地保留了样本的总体信息,四大主成分具体权重为:主成分1权重58.8%,主成分2权重18.8%,主成分3权重12.9%,主成分4权重为9.3%。

基于以上得出的权重与标准化后数据,计算可得相应评价值。按从高到低顺序对全省区域经济韧性表现进行排序,依次为厦门、漳州、福州、泉州、莆田、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如表2所示。

表2 评价总分与排名

厦门排名第一与其发达的第三产业与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及绿色发展方式密不可分。发达的第三产业虽然可能带来鲍莫尔成本病,但是其能够通过至少三大机制促进区域经济韧性表现。一是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服务,吸引人才与产业集聚,进而通过知识溢出与技术关联提升本地创新绩效,从而提升区域抵抗危机与扰动进而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发达的第三产业集聚了大量的可灵活转变就业领域的劳动力,在危机与扰动来临,严重冲击区域经济与产业时,即使遭遇企业关停的情况,大量的灵活劳动力仍可以根据就业信息,弹性选择其他就业;三是多样化的产业结构避免了某一支柱产业在危机中遭受巨大冲击,进而对整体区域经济造成严重的持久性影响。绿色的发展方式往往意味着相对较高的经济效率,其对环境与资源依赖度低的特征避免了对于环境与资源的过度损耗,从而保证了区域经济充足的可转型动力。

漳州虽然在经济绩效、产业结构、创新绩效上表现得相对平庸,但与厦门类似,绿色的发展方式给予了漳州极大的区域经济韧性推动力。低排放、低能耗的绿色的发展方式给予了区域经济系统较强的应对外部冲击与风险能力、充足的可转型动力,由此漳州仅次于厦门排名第二。

福州行政中心与创新高地定位使其在研发经费、专利数与财政自给度上都具有相当大的领先优势,高度发达的创新能力对于区域经济韧性具有重大意义,具有高度发达的创新能力的地区能够在冲击与扰动后快速促进产业适应全新现实情况,走上一条全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由此区域经济具有冲击期、阵痛期较短,恢复迅猛的表现。但囿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尤其是第三产业结构单一与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福州作为创新高地带来的创新优势难以发挥,具体而言,单一的产业机构与粗放的发展方式抑制了创新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提升区域经济韧性这一机制的发挥。所以,福州落后于厦门和漳州排名第三。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制造业发达,但过度发达的制造业也形成了难以打破的路径锁定,转型能力较差,同时由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产业对国外需求依赖度较大,导致泉州在面临全球性危机与扰动时抵抗力与恢复力较差。因此泉州虽然经济表现较好,但是其区域经济韧性并不尽如人意,排名全省第四。

龙岩、三明、南平、宁德虽然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与绿色的发展方式,但是过小的经济体量、过度单一的产业结构、较差的创新能力使这四个地级市经济韧性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宁德,对新能源产业及机电产业的过度依赖,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产业高级化程度较低,在危机与冲击扰动来临时,可转型度差,从而危机与扰动对宁德的影响巨大,这一现实导致了其经济韧性居于全省末位。

四、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福建省九市经济韧性差异较大,由此提升福建省区域经济韧性应当精准施策,对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推进绿色发展

践行“两山论”,以绿水青山带动金山银山,把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始终,以福建省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明确福建省绿色发展路线与绿色发展定位。具体而言,应加强管理,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能,完善地方环保督察制度;加大投入,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提供绿色发展转移支付、对中小企业环保改造进行政策性补贴,塑造全方位、多维度的环保资金支撑网络;加大处罚力度,完善群众举报渠道,对违规排污企业处以高罚金,提高违规排污成本,削弱企业违规排污动力,提供多渠道举报方式,鼓励群众积极举报违规排污行为,弥补现有环保监督覆盖面不足的缺陷;开展环保优秀企业评选,以优秀企业经验及样本示范引领,带动其他企业提升环保水平。

(二)促进产业多样化、高级化发展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秉持多样化发展理念,科学进行区域经济规划,乘国家增长动力转换、产业结构调整之风,推进福建省产业多样化、高级化发展,实现应对风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双重提升。具体而言,应大力发展服务业,通过进一步消除落户门槛等手段,推动劳动力向城市集聚,发挥集聚外部性,促进服务业发展,提升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比;培育多样化产业结构,注重科学规划,完善地方官员激励机制,避免地区间产业同质与地区内产业结构高度集中;加强区域间产业联系,形成稳固的区域间产业链,通过与区域间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提升区域应对风险能力;打破产业发展路径锁定,对于陷入产业发展路径锁定的区域,应当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改造,提出行动方案,打破产业发展路径锁定,从而提升区域经济新路径创造能力。

(三)提升创新创业水平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支撑,将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具体而言,应当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降低创新创业者创新创业后的摩擦性制度成本;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区域高等教育与研究投入水平;提升人才引进力度,通过落户补贴等方式引进科研机构与创新团体,塑造区域创新高地;弘扬创新创业精神,通过宣传创新创业典型事例、给予创新创业优秀企业或个人物质奖励,提升区域内各主体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

(四)发展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在疫情期间表现出极佳的韧性,作为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福建省应沿着“数字福建”战略构想进一步深化探索。具体而言,应提升区域数字产业化水平,培育数字创新企业,建设数字创新产业园,打造数字产业化增长极;主动融入国家工业互联网,为企业产业数字化提供基础设施保障,降低企业产业数字化成本;提升政务数字化水平,积极探索新数字技术在政务处理上的运用方式,降低企业运营的制度成本;推动数据要素化进程,建立区域数据交易中心,形成数据交易市场,推动数据要素流动,同时也应当加强数据监管,避免数据垄断与泄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