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数据审计助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时间:2024-04-24

周 钰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一、引言

运用大数据我们可以掌握到各行各业的实时动态。技术的发展,万物皆可联,也为综合性的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便捷。近几年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各地都在推进扶贫资金审计云平台,并致力于将云端统一在国家的实时监控中,让审计人员可以在云端实时监控资金流向,以及官员的工作进展,充分体现了大数据给审计行业带来的好处。同时,大数据让审计对扶贫项目实行事前、事中及事后全覆盖的监督,有利于减少扶贫过程中的违规现象。即使新型病毒肺炎疫情“黑天鹅”事件阻碍了审计人员现场工作的步伐,但大数据可以帮助审计人员线上“三全”(全员、全程、全域)办公。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会影响扶贫的成效和可持续性,即使2020年顺利完成脱贫任务,在不久的将来仍可能会有大面积的异常返贫现象,这就会浪费宝贵的扶贫资源,有需要的人还是无法解决基本生存问题,那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脱贫。因此,“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本文从大数据审计角度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大数据在扶贫审计中的应用

(一)事前识别

事前监督主要体现在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确认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对符合条件的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不仅包括他们的基本信息,还要有受教育情况、健康状况等,最重要的是要在建卡时充分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以及他们直系亲属的情况。在大数据平台上,审计人员可以随时调取建档立卡户的基本信息,并且可以从一个人发散到许多贫困户之间,找寻他们之间的关联,最大限度地避免“精英俘获”现象。大数据审计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审计未动,数据先行”。基于大数据平台,审计人员也可以初步调查当地政府是否对贫困地“因贫施策”,因为扶贫也要扶智,以往输血式的扶贫已经不能满足精准扶贫的要求,扶贫干部充分了解当地特点,因此他们申请的产业扶贫项目应该要符合当地实际,通过大数据分析,审计人员也可以初步分析该项目是否在当地能得到较好发展。

(二)事中管理

事中监督主要体现在对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贫困户现有两种途径获得资金,一是国家拨付的满足他们基本生活需求的扶贫资金;二是贫困户申请扶贫小额贷款以帮助其开展种植、畜牧等农业生产。对于第一种资金,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查询资金到账情况,再深入贫困户家庭调查资金是否真的用到实处,地方干部有无占用、贪污冒领情况;第二种资金是金融机构向贫困户发放的,审计人员不直接监督该笔资金,但这也可以作为审计人员了解贫困户情况的一种方式,贫困户是否通过这笔贷款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因为大数据的存在,信息互通,贫困户享受到了什么扶贫政策、有无重复享受扶贫资源的情况,都掌握在审计人员的监控中。

(三)事后评价

现阶段,我国扶贫工作审计重扶贫资金使用审计,对扶贫绩效评估审计不够重视。究其原因一是我国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资金的贪污、挪用等;二是绩效评价指标无法量化。运用大数据,计算分析、模型构建等都可以由机器完成,要将精准扶贫的绩效审计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挂钩,作为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建立健全赏罚分明的扶贫干部考核机制,在大数据互通的背景下,深入评估领导干部对扶贫工作的贡献。同时,大数据的信息共享,也可以对扶贫干部任命、调用等起到关键作用。大数据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其前瞻性和预测性。通过大数据分析也可以对下一年扶贫工作的方向进行预测,制订初步目标,以求顺利实现全面脱贫。

三、大数据背景下扶贫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范围没有全覆盖

目前我国对扶贫审计主要由“政府审计+第三方审计机构”共同监督,政府审计人员、资源有限,而聘请社会上的第三方审计机构行政上不具有强制力,往往对被审单位约束震慑力不强。受到审计力量的限制,对扶贫县的审计监督采用的是抽查形式,由上述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可知,审计人员与当地政府也可能出现共谋现象,因此审计可能流于形式。对单独区域的审计,也无法直接横向纵向比较各个贫困县扶贫成果,不利于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扶贫审计工作不仅涉及资金发放的合规性,也要监控资金使用流向,同时扶贫项目安排是否合理,完成后取得的绩效都在审计监督的范围内。各个贫困县位置分散,地处偏远,虽然审计的时间成本困难大不能作为审计人员逃避工作的理由,但由于中国的现实背景,审计人员即使倾注全部心血,也很难对所有地区实行审计。

(二)审计工作中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不够

传统审计最核心的部分即现场工作,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通过会计信息资料、现场盘点、与管理层或员工沟通来获取审计证据。具体到扶贫审计中,审计人员需要亲自深入贫困县实地考察,向当地村民询问扶贫成效。这些工作往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审计质量却无法得到保障,参差不齐,还会出现地方政府与审计人员合谋现象。但是,尽管我国尽力推行信息化建设,仍有经济落后、思想守旧的贫困县没有加入全国性的云审计平台。我国人口众多,剩下难脱贫的“硬骨头”地区发展落后,甚至连电脑都没有。这就加大了审计人员工作的难度,无法准确识别资金流向以及会计信息真伪。

(三)扶贫资金审计专业力量不足

各地区贫困人口数量多,分布广,扶贫内容包含多个方面,例如识别对象、资金使用、官员考核等,导致在扶贫审计工作中涉及范围广、工作时间长、审计项目多。时间紧、任务重,审计人员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大数据审计人才稀缺,由于审计人员任务繁重,可能会忽视自身专业能力的再学习,也无法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外部聘请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扶贫项目了解不够,并且审计人员质量也参差不齐,即使委派了高质量的审计人才,他们对贫困县的审计也由于缺乏行政强制力的约束而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同时由于扶贫项目多,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不同项目进行审计,不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不同,因此他们的审计报告质量也参差不齐,很难对整体扶贫效果进行评价,不利于扶贫工作长效持久的开展。

(四)重财经法纪审计,轻经济责任审计

按内容和侧重点不同,扶贫审计可以分为财经法纪审计和绩效审计。前者主要是对扶贫资金发放的合规性、资金使用是否存在贪污腐败现象进行审计,关注的是资金用途。绩效审计主要体现在对政策落实、扶贫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上,为扶贫干部考核、官员仕途发展提供依据。当前,我国仍然更加关注财经法规审计,这与我国利益相关者、社会公众对官员是否贪污现象比较敏感有关,而忽视了官员即使没有贪污资金,但资金是否发挥了最大用途、取得了最大效用。

四、大数据背景下扶贫审计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利用大数据完善全过程跟踪审计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扶贫审计事前可做到精准识别扶贫对象、项目安排,事中精准资金使用、动态管理,事后合理进行绩效评价等,持续监督项目实施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规范管理和完善制度,能够有效避免损失,防患于未然,避免审计盲区,保证扶贫开发目标的实现。大数据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帮助建立完善的审计体系:一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项目安排。二是精准管理资金使用。大数据的好处在于信息互通,人为不能篡改,扶贫资金从开始预算规划到下拨到各个贫困县,审计监督就已同步进行。三是精准考核扶贫绩效。扶贫绩效考核包括扶贫项目绩效和官员干部绩效考核。项目完成后,审计机关应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比如完工验收的工程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益、有无工程质量问题等,是否存在“政绩工程现象”;产业扶贫项目开发是否因地制宜,能否在当地可持续地进行下去。

(二)利用大数据创新审计方法和工作模式

我国掌握了5G这项核心技术,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审计署十分重视审计信息化工程建设,不断推动发展“金审工程”,实施“预算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期望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大数据强大的分析功能,可以横向纵向对比各个贫困县的脱贫数据,以对异常数据报警来提醒审计人员重点审查。同时,利用大数据建模来预测贫困县的脱贫成效,与实际值进行对比,也可以发现扶贫过程中存在的违规问题。大数据的另一好处就是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异地交叉互审。将重要的基本资料和动态变化数据化后,就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异地交叉互审,有助于整合审计力量、提高审计效率,从而减少舞弊等行为的发生。还可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实时审计系统。

(三)积极培养大数据审计人才

社会上稀缺的是创新型人才,是独特的人力资本。大数据时代,万物互联,扶贫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审计相关知识,还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有效利用大数据平台下的审计资源,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审计人员必须紧跟潮流,积极学习行业新知识、拓展新领域。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扶贫审计的核心力量主要是政府审计人员,但由于扶贫范围广,国家审计资源有限,因此也会聘请社会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扶贫审计,民间审计同样对社会治理乃至国家治理有重要影响。既要重视国家审计人员对于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要对民间注册会计师进行培训。

(四)利用大数据将绩效审计与责任审计相结合

随着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国家审计不应再将财政收支审计作为重点,我国扶贫工作也要由重扶贫速度向重扶贫质量转变。国家审计的治理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往重视资金审计,关注的是审计的“查错纠弊”功能,重绩效审计有利于评估考核干部的工作,是否真正为人民做实事。绩效审计侧重对某一项目或系统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检查和评价,而经济责任审计重在检查和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决策的合规性和效益性,重在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可以很好地互补精准扶贫中针对扶贫政策、项目等的实施效果,同时也可以考核扶贫干部在实施期间的表现。利用大数据对扶贫项目进行量化考核,关注绩效,对扶贫资金使用后产生的效果进行检查评估,帮助政府合理判断项目落实情况以及实施情况,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预防贪污腐败行为的产生。

五、结论及展望

“十四五”规划明确要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精准扶贫过程中代理问题频发,例如扶贫对象不精准、资金使用不规范等,审计可作为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而大数据给扶贫审计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创新审计程序,实现全过程跟踪审计,对全面实现脱贫、保证脱贫不返贫的可持续性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贡献在于,一是系统分析大数据对扶贫审计领域的影响,如何实现事前事中及事后的监督;二是深入剖析扶贫中存在的审计问题,针对各项问题逐一提出可行性建议,并丰富了全过程跟踪审计领域的研究。如何利用审计这一重要国家治理手段与大数据结合来保证脱贫不返贫、保持脱贫可持续性是本文今后将研究的方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