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吴 美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来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基层社区服务网格进行管理,培育城乡社区互助文化,营造社区和谐环境。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全国各地就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展开了实践,总结了不同的经验,但是普遍强调多元主体的力量。社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直接面向社区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效果直接影响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提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文化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特征日益明显,如何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这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新的理论分析视角。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不应该是单一的,强调治理主体是多元化的,政府要和其他主体相互协作、平等协商。因此,依据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多中心治理应用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适用性,了解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目前面临的困境,明确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多元主体应承担的任务,从多元主体发挥的不同作用出发,提出如何更好建设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多中心治理理论由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夫妇提出,是由经济领域的“多中心”一词演化而来,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公共事务治理问题。多中心治理理论主张建立平等对话的协商机制,反对政府或者市场单一主体供给公共服务,多方力量的民主协作、合作共赢、协同共治有利于推进公共政策的执行,最大化整合资源。因此,可以将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而且具有较高的适用性。本文从激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主体的活力和改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质量这两方面来分析其适用性。
多中心治理能够激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主体的活力。多方力量的加入打破了以往仅由政府单一主体供给的局面,推动市场、社会等力量参与进来,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服务方式。而且各方有了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改变了地位不平等局面,有权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通过多个主体平等对话、友好协商,激活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动力。
多中心治理能够改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当前居民文化需求呈现差异化、个性化特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供需不匹配、供给无效的局面时常发生,如何提高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引入市场、社会等力量参与,打破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原有权力格局,政府转变职能与角色,对市场和社会力量更多起着监督作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有着天然的资源配置优势,重视效率和成本管理,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
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分析。
由于资金限制以及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人才重视程度不够等,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往往是兼任的。社区工作者事务繁多,往往很难处理好本职工作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关系,于是优先完成本职工作,而不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很有可能形式化地完成,这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高质量开展。而且社区缺乏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社区工作者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因此不能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上提供专业的指导建议。
居民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等特征,公共文化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性,难以满足居民文化需求。虽然目前一些企业、社会组织参与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但是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自上而下的行政化供给方式并没有改变。政府部门没有准确了解居民的文化需求,导致很多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举办效果不佳。而且基层政府未意识到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是自身的一项职能,更多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在了解居民文化需求上较少花费时间,造成供给和需求不相匹配。而且为了减轻工作负担,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重复上演时常发生,这大大挫伤了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单位制的解体,社区居民之间交流较少,情感联系较为淡薄。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居民更倾向于利用科技来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例如,在手机上观看电子书和文艺表演等。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社区组织的各种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不感兴趣,参与热情低。加上个体化意识越来越强,很多居民认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属于政府的事。特别是年轻人群体,由于受到文化活动举办时间与自身上班时间冲突等多种因素影响,他们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基本无交集。这很容易造成参加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经常是同一批人,而且是老年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没有完全覆盖社区居民,更没有体现其建设的真正意义。
依据多中心治理理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仅仅依靠政府的单一力量,还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包括社会组织、企业等力量。本文结合社区特点,界定了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三个主体,分别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
从多中心治理视角出发,虽然将社会组织和居民纳入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当中,但是并不意味着政府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有所弱化,政府还是要发挥其关键作用,承担的职责没有改变,要制定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政策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在多方力量共同建设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下,政府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方面,政府必须是绝对的主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要保证方向的正确性和充满正能量,只有政府有权力制定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政策,要引导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良性有序发展。第二,政府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要提供专项资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如果没有财政投入,那么满足居民基本文化需求将是纸上谈兵。
社会组织作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主体,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征。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充当政府与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有利于为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由于居民对于行政权威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政府很难深入了解居民的文化需求,造成供需不匹配的局面。社会组织通过承接政府的部分社会职能,在为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与居民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居民最真实的文化需求,及时准确地向政府部门反馈,帮助政府向居民宣传政策制度,助推居民更好地融入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生活。同时,政府部门清楚居民的文化需求,结合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方式灵活多样的特征,有利于满足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发挥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促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长期良性发展。居民作为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个体,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自身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自身来说,有利于提升其文化素养,增强其公共精神和政治认同感。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来说,居民通过多种渠道贡献自己的力量,促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比如,拥有资源的居民可以通过捐赠物品,让其他居民参观,传播无私奉献等价值观。有文化特长的居民可以通过加入社区文艺团队,为社区文艺团队的发展提供建议,指导文艺节目创作,为其他居民带来精彩的文艺表演。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居民,而居民则是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主体,居民要主动反馈自己的文化需求,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添砖加瓦。
本文通过分析三个主体在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结合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目前面临的困境,为促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相应对策建议。
政府要重视专业文化建设人才,加大资金投入。政府要重视专业文化建设人才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作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关键还是要靠人来发展。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充分利用其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促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长远发展。政府要配套相关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政策和资金激励制度,给予志愿者队伍精神和物质激励,定期开展针对文化志愿者的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
社会组织要利用自身优势,了解居民基本文化需求。社会组织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活力,与时俱进。可以积极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建立文化需求征询机制,精准化了解居民的文化需求,实现供需匹配。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优化运行模式,整合社区资源,提高自身在居民心中的公信力,有利于了解居民文化需求。而且要考虑到服务群体的特点,兼顾老年人、年轻人等群体需求,服务群体多样化,满足居民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居民自身要积极参与并知晓通过哪些渠道能够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要主动了解所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包括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能解决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还能调动自身参与积极性。但是要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光靠居民自身是不够的,还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政府要组织社区居民成立社区文艺团队,促进社区文艺团队的发展。社会组织做好反馈工作,让社区居民对不同主体提供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效果评价,表达直观感受。社会组织将居民意见反馈给政府,提高居民的满意度。
社区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建设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对于社区居民大有益处,对居民来说,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提升幸福感。这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单靠某个主体难以有效整合资源,发挥效能最大化。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通力合作、良好互动,在明确各自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