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应用MRI诊断的表现及价值研究

时间:2024-07-29

谭非易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湖南 长沙 410007)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作为一种良性乳腺肿瘤疾病,是乳腺良性肿瘤中发病率第二的疾病,仅次于乳腺纤维瘤。该疾病主要发生于40~45岁人群中,患者入院就诊时主诉症状多为:乳头溢液并伴有血性溢液出现,少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浆液性溢液,并在就诊时主诉乳腺肿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病理特点在于乳腺上皮增生,导管内形成树枝状病理结构。临床上早期将导管内乳头状瘤分为三类:管内小结节型、肿块样结节型、未显示结节型。在随后的研究中将导管内乳头状瘤分成:边缘不规则结节型、圆形结节型、未显示结节型。在本次研究中,对本院收治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经验,详见正文。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与方法

选择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接收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78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学诊断确诊,在术前均接受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7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范围:24~68岁,平均为:47.3±3.9岁。就诊主诉:44例患者主诉乳腺溢液明显;34例血性溢液、10例患者因浆液性溢液就诊;另外有单纯因为乳腺肿瘤就诊的患者13例,合并伴有乳腺溢液且肿块患者18例,3例患者无明显阳性体征。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3.0T Signa HDxt MRI扫描仪及乳腺专用表面线圈。检查序列包括:(1)FSE T2WI,IDEAL脂肪抑制,TR=4600ms,TE=68ms,矩阵 320×256。(2)EPI-DWI:STIR 脂肪抑制,TR=5000ms,TE=60ms,b=0、1000s/mm2,矩阵:128×128。FSE T2WI和EPI-DWI均为横轴位匹配定位,FOV:32cm×32cm,扫描层厚/间距:4mm/1mm,层数:36。(3)T1WI序列用动态增强VIBRANT序列去除脂肪抑制选项,扫描参数与下述的动态增强一致。(4)动态增强VIBRANT 序列:TR=4.5ms,TE=2.2ms,FOV:32cm×32cm,调节并行采集因子和部分K空间填充方式达到实际采集空间分辨率1mm*1mm*1mm*192层,每个时相的时间分辨率为120秒,连续采集6个时相,按照1+5模式,即第1时相为预扫描,第2时相扫描开始的同时以2ml/s的速率注射0.5M的钆造影剂,总量按照0.1mmol/kg体重计算,造影剂注射后以同样的速率注入20~25ml生理盐水冲洗。将所得图像输入至后期处理工作站进行处理,采用美国放射学提出的乳腺影像学报告和数据系统标准,评估患者影像学成像效果。并由乳腺MRI诊断放射科医师进行评价,根据BI-RADS分类标准最终确定结果,若存在争议时,进行共同讨论、确定。

1.3 观察指标

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MRI成像表现。

1.4 统计学

2 结果

78例患者中,MRI确诊76例,确诊率为97.44%,另外2例患者仅显示出导管扩张。MRI表现可以分为:边缘光滑结节型、边缘不光滑结节型、囊内结节型、条状强化型、无强化型。

3 讨论

3.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理机制

WHO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作为一类单独疾病列出,并将其分为良性、非典型性、恶性。临床上根据肿瘤发生的位置不同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分为周围型与中心型[1-2]。乳头状瘤指的是纤维血管束被增生的上皮细胞及肌上皮细胞覆盖,在导管管腔内形成树枝状结构。其中周围型主要发生在终末期导管小叶单位,一般表现出可触及性肿块与少量的伴乳头溢液。并且还会存在导管增生、不典型增生等。如今,临床上将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视为癌前病变,有相关报道称该疾病存在6~8%的癌变机率,需要注意的是起源于小乳管的乳头状瘤,其恶性病变的可能性比较大。中心型主要发生在导管内,一般位于患者的乳晕处,并出现导管扩张、两端闭塞、有明显的囊状,临床表现出乳头溢液,常见于30岁到50岁女性人群中。相较于周围型,中心型的发病率相对较高[3-4]。

3.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MRI表现

MRI能够清晰的显示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灶的形态,相关研究表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表现为小灶、卵圆形、边缘光滑、有相关导管扩张。本次研究中,78例患者表现出结节型、条状型,另外还出现4例隐匿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由于其病灶过小,MRI未能够有效检测出病灶,从而导致诊断出现漏诊。本文中,可以看出78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出现了囊内结节型以及条状强化型,并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临床表现总结出5种类型[5-6]。其中,典型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被描述为点状、圆形、边缘光滑,强化以后的乳晕区小结节、伴有导管扩张。边缘光滑型结节的表现与典型表现比较类似,因此更加容易诊断。但是纤维腺瘤以及乳腺腺病结节也表现出边界光整的小结节,三者之间的临床表现较为相似,在临床诊断时需要加强注意,想要鉴别成功需要注意病变处是否出现导管扩张,以及病变好发的位置,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分析、鉴别[7-8]。

边缘不光滑结节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表现出边缘不光滑、体积大,因此容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而且有相关研究表现部分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例会表现出恶性肿瘤征象,伴有:乳腺组织增生、导管上皮不典型性增生、各种形式的腺病等,部分患者可能继发形态学的改变,包括周围间质浸润、导管组织出现纤维化等。其形态学上的改变容易增加误诊、漏诊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乳腺癌的临床表现与其较为相似,会出现边缘不光滑、内部肿块不均匀等情况。另外,两种疾病中鉴别诊断较为困难,所以建议通过观察乳腺导管是否扩张或扩张程度进行判断,另外乳腺癌会表现出腋窝淋巴结增大,能够作为诊断指标之一,但是最终确诊结果需要参考病理学检查[9-10]。

囊内结节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特点为导管呈囊状扩张,内见实性附壁结节,其临床表现与囊内乳头状瘤的鉴别较为困难,同样需要借助病理检查结果。

4 小结

目前,大部分的文献调查研究结果均表示:乳头溢液、可触及性肿块与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一定关系,而本次研究中乳腺溢液与触及性肿块病例数比较接近,可能与本次研究所选择的病例数较少有关,建议扩大病例数进一步展开研究。

总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表现较为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五种类型,MRI在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患者病灶情况,但是想要鉴别恶性肿瘤与乳头状瘤有一定难度,无法单纯的借助MRI诊断结果进行判断,需要借助病理学检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