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对比

时间:2024-07-29

葛乃红

(启东市人民医院超声诊断中心 江苏 启东 226200)

心肌梗死是临床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病因在于患者冠状动脉出现持续性、急性缺氧、缺血问题,诱发心肌坏死,患者主要症状表现包括胸骨后侧存在痛感,心肌酶活性增强等,老年患者为高发人群,一旦未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者甚至存在生命危险[1]。目前临床诊断心肌梗死多采取心电图检查技术,其优势在于操作简单、经济性佳等,但准确性一般,且具有一定局限性。伴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超声技术得以发展且完善,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技术被广泛用于疾病诊断中,能够更全面观测患者心脏形态,进而为临床提供可靠影像支持[2]。本文针对2020年9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45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常规心电图技术与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技术临床诊断价值,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9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45例,根据双盲法随机分作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21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45~95岁,平均年龄(71.45±1.64)岁,经诊断13例为急性心肌梗死,5例为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为不典型心肌梗死。观察组24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45~95岁,平均年龄(71.46±1.65)岁,经诊断12例为急性心肌梗死,3例为陈旧性心肌梗死,9例为不典型心肌梗死。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检验,采用Vivid 90型心电仪实施检查,指导患者取平卧仰卧位,并帮助患者逐渐平稳呼吸状态。待呼吸放缓后在手腕、胸前、脚踝等位置涂抹耦合剂,放置相应的电极片。由检验医生观察和记录患者静息状态下的心电图,将结果完整打印后交由主治医生分析和评估。

观察组患者采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检验,选择Vivid E9型彩超诊断设备实施检查,检查前需指导患者取平卧仰卧位,帮助其逐渐平稳呼吸状态。待患者呼吸状态放缓后将体位更改为左侧卧位,探头频率调整为2 MHz~3.5 MHz,在前端涂抹适量耦合剂后放于心脏部位进行扫描。在超声心动图模式下,连接心电图,存储患者左室三腔心、四腔心、两腔心切面的三到五个心动周期,利用左室流出道及二尖瓣口频谱确定AVO、AVC、MVO及MVC后,利用仪器携带的AFI技术软件对这三个切面图像依次进行分析,即可获得牛眼图以及左室各阶段应变变化曲线。

1.3 观察指标

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肌梗死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 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结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肌梗死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肌梗死检出率对比[n(%)]

3 讨论

心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功能器官,每天无时无刻不在通过搏动的方式将血液输送至身体各处,因而当心脏出现损伤或病变后很容易导致全身性的不适感,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对日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心肌梗死属于心脏常见疾病之一,当局部心肌组织出现缺血情况时即会引发部分心肌细胞坏死,使得部分区域的心脏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当心肌供血不足时,就有较高概率导致局部心室壁运动障碍,而心室壁运动障碍和心肌供血功能障碍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根据临床病理学研究数据显示,当人体心脏内冠脉闭塞1~2 h后,闭塞病灶周围的心肌细胞即会出现凝固性坏死的情况,进一步引发心肌间充血的情况,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坏死面积会快速扩张,因此针对心肌梗死类疾病必须遵守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的基本原则,越早控制病情越有利于后续阶段的恢复效果[3-4]。

心电图是心脏类病变检验中常用的技术,其在人体健康和疾病状态下均会表现出差异明显的特征,即可用这些特征对病情进行评估,加之该检验操作简便、可重复性高、医疗成本低,因而在各基层医院内被广泛地应用,患者自身耐受度和依从性也相对较高。但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心电图导联检验技术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受到患者心脏移位、扩大等的影响,因而诊断的准确率相对较低。冠脉造影技术是目前用于评估和确诊心肌梗死的金标准,其可利用血管内对比剂和造影技术清晰观察冠脉的主脉和分支形态,但由于该项技术属于有创诊断方式,加之医疗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临床应用方面受到较大的限制[5-6]。

近几年国内外超声诊断技术仍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下,彩色多普勒技术也进一步得到了临床的验证和推广。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技术属于新型彩超技术之一,和传统心电图技术对比,该新型技术同样具有医疗成本低、无创性的优势,同时其还能够对心动特征进行连续性的观察,评估心脏内各结构的变化情况,以多角度、多维度的方式确认心脏结构的异常病变状态,以实时状态对室壁各区域心肌组织厚度、运动状态等进行观察,再根据室壁运动规律、形态改变等情况评估心梗病灶的具体部位。实际应用时超声波自身固有的伪像特征能够产生相应的“斑点”,这种斑点主要产生在颗粒组织内,其并非心脏自有的生理结构组织,而是由于设备发射的超声波进入人体后受到各种组织的反射、散射等干扰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7-8]。心肌斑点出现的相对位置通常是非常稳定的,如能够在心动周期内逐帧观察斑点的运动途径、特征等,就能够了解一个运动周期内心肌改变的特征,借此评估是否存在心脏功能障碍或病变的情况,即将其称为斑点追踪。

正常情况下人体心肌主要分为三层肌肉纤维组织,其每一层纤维组织的排列特征、运动方向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心外膜层组织由心脏的基底部开始运动,直至心尖处转为逆时针方向,斜向呈左手螺旋状态,心内膜层则是以右手螺旋形态倾斜排列,而二者间的中层肌肉则呈现环形排布状态。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可利用应变追踪技术,对各层心肌状态变形后的线性特征给予评估计算,以判断其是否出现变长或缩短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如以L1代表心肌节段的任何方向、时间的长度,则L0代表的即是初始状态下的长度,则心肌应变ε=(L1-L0)/L0。利用该技术可以对连续的两帧图像中的相似影像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心肌斑点不同帧间的位移情况,再将其扩展至一个心动周期内,即可获得二维斑点相对位移的曲线图。针对斑点曲线图进行评估和分析,可以经由纵向、圆周、径向等多个角度确认左心室各节段的应变规律[9-10]。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利用二维斑点追踪心动图的观察组检出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90%,即说明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肌梗死的准确率明显高于传统心电图,加之其无创性、低成本性等优势,可进一步扩展临床实践应用范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