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丁玉桃
(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南京 211500)
脑胶质瘤属于临床中常见的颅内肿瘤,其中胶质肉瘤及胶质母细胞瘤具备较高的恶变概率,同时,其复发率相比其他颅内肿瘤更高,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及术后放疗、化疗,放疗过程中如产生颅内异常,病灶容易引发肿瘤复发或产生脑组织坏死。磁共振灌注成像属于脑胶质瘤的有效检查手段。能够实现疾病有效检出,可对颅内肿瘤的恶化程度进行效鉴别[1],本次回顾性分析我院33例脑胶质瘤患者的磁共振再灌注成像检查结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9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33例,根据脑胶质瘤级别分为低级别脑胶质瘤组(低级组17例)和高级别脑胶质瘤组(高级组16例)。纳入标准:入组患者均进行知情同意书签订,不存在器官移植病史,存在头痛症状,病历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对于入组患者在此次磁共振再灌注成像检查前未实施过脑组织活检,入组患者在磁共振再灌注成像检查前未进行过放、化疗。患者年龄28~86岁,平均年龄(55.94±1.12)岁,男性22例、女性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为患者实施西门子Skvra 3.0T磁共振扫描仪诊断,应用头部正交鸟笼式8通道线圈,为患者实施常规磁共振平扫、磁共振再灌注成像、增强扫描。常规磁共振平扫主要为:T1WI横断面、矢状位、T2WI横断面、T2 FLAIR扫描;磁共振再灌注成像扫描:在常规磁共振增强扫描前实施扫描,应用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平面及回波计数,将其实施30°翻转角,FOV:24 cm×24 cm,设置矩阵为128×128, 并进行1次激励。同时需要根据T2WI图像利用30个层面进行观察,设置层厚为4 mm,控制层间距为1 mm,并实施全病灶覆盖,共进行40个时相,共计48 s,同时可产生420/480幅灌注图像,扫描前应进行自动匀场,同时需要利用常规磁共振及配套的高压注射器为患者实施钆喷酸葡甲胺盐(国药准字H10960045 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射,注射剂量为0.2 mmol/kg,应用静脉注射方式向体内注射。
效果评价:应用Philip工作站供应的神经灌注原始图像进行处理,可获得脑血流量伪彩图,同时需要选择脑血流量值最大灌注面,分别在瘤体最大灌注区域及肿瘤周围水肿区域、对侧脑白质区域实施区域选择,并实施计算脑血流量值,取其中的平均值并对于对侧正常脑白质区域的脑血流量值作为参照,随后实施瘤体最大灌注区、肿瘤周围水肿区的脑血流量计算。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低级组肿瘤实质区的脑血流量值(1.99±0.42)低于高级组的(5.56±1.12),瘤周水肿脑血流量值(0.77±0.32),低于高级组的(1.48±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低级组、高级组瘤周水肿、肿瘤实质区的脑血流量值比较(±s)
表1 低级组、高级组瘤周水肿、肿瘤实质区的脑血流量值比较(±s)
?
常规磁共振优点为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缺点为扫描时间长,磁共振再灌注成像优点为疾病诊断准确率高,缺点为检查费用高。见表2。
表2 磁共振再灌注成像、常规磁共振优缺点比对
胶质瘤为中枢神经系统中常见肿瘤,恶性胶质瘤具备较高的侵袭性,利用手术无法有效切除,治疗后容易反复发作,近几年,临床中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肿瘤及各类疾病诊断中应用广泛,能够为疾病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在脑胶质瘤指标评估中能够对于手术切除程度及功能区实施评价,术后能够为治疗方案补充提供有效评估,能够对残余病灶有效显示,帮助患者实现疾病辅助治疗方案整改,有利于改善患者疾病预后,同时,由于脑胶质瘤存在较高的复发率,胶质瘤局部病灶复发及脑损伤的处理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应用磁共振再灌注成像可实现疾病有效鉴别。
磁共振再灌注成像为应用组织血管腔内磁敏感性增加继而引发的磁场变化,会导致质子内旋失相位,引发T值降低,对比剂应用首过期间,一般在血管当中,血管外不存在,因此,可以对于组织血液的灌注情况进行有效反应[2]。
中枢神经系统属于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构成,其中包括颅脑中的脑及脊髓,属于脑神经、脊髓、脑的主要连接系统,脑胶质瘤在其中较为常见,脑胶质瘤一般由脊髓胶质细胞癌变引发,其中最为常见的为原发性颅内肿瘤,与其他肿瘤相同,胶质瘤一般受先天遗传或周围环境致癌共同作用[3-4]。应用常规磁共振及磁共振灌注成像实施疾病诊断过程中,常规磁共振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但扫描时间长,磁共振灌注成像能够实现疾病有效鉴别,但价格相对昂贵,两种检查方法各具备一定的优缺点。同时,磁共振灌注成像为经过静脉团注碘对比剂,能够针对人体各项器官,例如心脏、脑等实现固定层面扫描,可获得多帧图像,根据影像密度的随时间变化可有效绘制像素时间密度曲线,进而对于对比剂的病变峰值时间进行计算,同时可对其局部脑血容量数值进行计算,经过假彩色编码处理可获得四个参数,最后对于参数、参数图进行分析能够对区域毛细血管动力学变化进行分析,主要表现为血流灌注状态。同时,其中发现低级别脑胶质瘤与高级别的脑胶质瘤在脑血容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脑血容量显示的伪彩图主要为组织中毛细血管具备丰富的血流信号,能够实现单发转移瘤膨胀生长,肿瘤周围属于单纯水肿,水肿中未发生浸润,因此会由于血管外水肿压迫引发脑血容量数值降低,高级别的脑胶质瘤属于浸润型生长,因此,肿瘤周围水肿中存在肿瘤血管引发血容量值增高。磁共振灌注成像能够实现有效区分及诊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本文研究显示,低级组肿瘤实质区的脑血流量值(1.99±0.42)低于高级组的(5.56±1.12),瘤周水肿脑血流量值(0.77±0.32)低于高级组的(1.48±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王威等[5]研究中,A组肿瘤实质区的脑血流量值(1.98±0.43)较低,瘤周水肿脑血流量值(0.79±0.21)较高,B组肿瘤实质区的脑血流量值(5.57±1.12)较高,瘤周水肿脑血流量值(1.49±0.19)较低(P<0.05)的研究结果相似,不同级别的脑胶质瘤瘤周水肿脑血流量值、肿瘤实质区的脑血流量值存在较大差异。
综上所述,临床脑胶质瘤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再灌注成像可实现术前患者肿瘤类型鉴别,具备较高的敏感性,常规磁共振可避免对于人体造成伤害,具备费用低廉的优点,但其扫描时间相对较长,磁共振再灌注成像能够实现疾病有效诊断,但检查费用相对较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