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周 虹
(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甘肃 兰州 730000)
肝癌作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病症早期通常无明显特征,一经确诊大多患者均为中晚期,错失手术最佳治疗时机。为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时间,除去常规药物化疗措施以外,目前主张采取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进行治疗,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抑制癌细胞扩散,延缓疾病进展[1]。但患者治疗期间所用碘油栓塞剂和化疗药物,通常难以使肿瘤完全坏死,且因为建立侧支循环,体内药物还会受体内的Kupffer细胞影响而溶解,细胞再次癌变风险较高。因此,临床强调患者术后大多需要配合二次治疗来提高抗癌效果,因此,采取有效检测方法来对其术后病灶进行复查,明确肿瘤是否参与和评估复发风险,为后续治疗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3]。现今,临床多选择CT作为患者肿瘤检测常用手段,能清晰显示病灶组织的大小,明确肿瘤内碘油沉积范围、聚集量,但易形成碘油栓塞剂伪影而影响残余肿瘤检测,不利于患者术后病灶复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双源CT(DSCT)作为常规CT优化后的新型检测方法,可清晰组织器官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且扫描后所得数据可经后期处理去除图像强化后的碘剂信息,对提高诊断结果准确性有积极影响[4]。基于此,本次研究将2019年12月—2020年8月于本院行TACE治疗肝癌患者中随机抽出50例,以DSA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患者术后病灶复查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8月我院行TACE治疗肝癌患者50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0~75岁,平均(55.66±3.68)岁;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级40例,B级10例。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所选患者均进行TACE治疗,术后病灶复查采取DSCT扫描,选择德国第三代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with Stellar Detector完成扫描。做好常规准备,指导患者取仰卧位,保持均匀浅慢呼吸,确定横膈顶至肝脏下缘为扫描范围,将仪器管电压、管电流参数值分别设为Sn140 kV/80 kV、95 mA/404 mA,然后应用实时曝光量调节(CARE DOSE 4D)技术,将准直器宽度、扫描螺距、旋转时间、层厚、层间距、矩阵各参数分别设定为14.0×1.2 mm、0.55、0.5 s、8.0 mm、8.0 mm、512×512,Kernel重建选择D30F,线性融合图像系数M为0.5。完成平扫后,选择18号双筒高压注射器,取50 mL非离子型对比剂典比乐以4 mL/s速率经患者肘前静脉进行注射,并以同样速度取20 mL生理盐水进行团注,等待8 s后,进行数据采集。应用Toggling table技术进行60 s的连续动态扫描,扫描结束后,会自动重建横断位图像(层间隔5 mm、层厚5 mm)。
图像后处理。选择VPCT灌注分析软件,对脾脏、门静脉、主动脉选择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呈现密度曲线图像进行分析,其中,注意肝脏内残余病灶ROI数据需选择肿瘤增殖明显区域作参考,尽量不涉及大血管周围组织与肿瘤坏死区。非瘤区ROI数据可参考与肿瘤边缘距离在2~5 cm左右的组织反应,尽可能选择含50~100个左右像素的ROI,便于精准记录肝门脉灌注(PVP)、血流量(BF)、肝动脉指数(HAI)及血容量(BV)等肝组织血流灌注参数。
以患者DSA造影检查结果为对照标准,分析行DSCT扫描后,对残余病灶复查的诊断准确率和敏感度,并记录残余病灶区与非瘤区肝组织的PVP、BF、HAI、BV等血流灌注参数。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0例患者中,DSA造影结果显示其术后病灶复查结果为,残余病灶42个,肿瘤生长34处。分析DSCT检测结果,诊断准确率为90.47%(38/42),敏感度为94.11%(32/34),见表1。
表1 分析DSCT检查情况 单位:例
残余病灶区的BF、HAI、BV较非瘤区高,PVP较非瘤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残余病灶区与非瘤区肝组织的血流灌注参数比较(±s)
表2 残余病灶区与非瘤区肝组织的血流灌注参数比较(±s)
?
TACE作为肝癌患者非手术治疗中常用方法,虽有一定疗效,但患者肿瘤无法完全经介入治疗而完全坏死,大部分病灶内仍有肿瘤细胞残留,是肿瘤复发和转移癌细胞的主要根源。因此,单次TACE治疗难以达到理想抗癌效果,通常需要多次治疗来提高患者癌细胞控制效果,所以予以患者术后病灶有效复查,对后续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价值[5]。
目前,临床以DSA检查结果作为肝癌患者病灶检查诊断金标准,敏感度高,且不受肝内原本沉积碘油影响,可准确检测出患者动脉异常供血灶,但操作存在有创性,用于其术后病症复查中,具有一定局限性[6-7]。基于此,本次研究主张采取DSCT检测用于患者术后病灶复查中,并对比DSA检测结果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分别90.47%、94.11%,表明此类方法具有较高可行性。其中,DSCT通过增强双能量扫描数据,并通过后期处理虚拟平扫图像,提高影像清晰度和强化病症周围组织特征,能有效解决沉积碘油产生的硬化伪影对诊断造成的影响问题,提高检测敏感度,进而降低临床诊断残存病灶时漏诊、误诊风险[8-9]。有报道指出[10],患者术后残余病灶内肿瘤生长时,可见肿瘤微血管数量不断增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并造成血流灌注参数异常。因此,患者DSCT检测中经静脉注射对比剂来进行持续动态扫描,利用色阶赋值获取患者肝组织病变区域的血流灌注图像,分析出肝组织门静脉、肝动脉血流灌注参数指标,为评估其残余病灶生长情况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中,可见患者残余病灶区与非肿瘤区肝组织的血流灌注参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是分析其参与肿瘤活性的科学指标。
综上所述,采取双源CT双能量成像用于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后病灶复查,可明确肿瘤数量,显示残余病灶活性,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和检测敏感度,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