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多模态磁共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外科治疗前分级分期的诊断效果

时间:2024-07-29

王晓芳,陆煜杰,高雨婷

(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江苏 太仓 215400)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EC)是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上升,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的中老年妇女,传统的确诊方法为刮宫。核磁共振成像的软组织分辨率好,无创伤性,可以多方位成像[1],通过注射造影剂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可将子宫内膜癌的病灶位置清晰的显现出来,对于手术前的分级分期诊断价值显著。基于此,本文对3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MRI检查影像资料,以及术前阴道超声影像资料,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多模态MRI在EC外科治疗前分级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20年10月收治的3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后病理或组织活检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其中1例为Ⅳ期,已发生远处转移,失去手术机会,但经活检病理证实,纳入研究样本。35例全部为女性,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28岁,平均(58.36±2.13)岁,临床症状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月经淋漓不尽、白带异常、下腹坠痛等等,平均病程为(8.61±1.21)个月。

1.2 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对患者检查,型号为APlio800(佳能),阴超探头11C3,待患者排尿后,取膀胱截石位经阴道探头插入至穹窿后,对子宫进行扫查,按照纵向和横向的方式,观察内膜厚度,观察低回声晕下的完整性,应用彩色普勒能量图评价内膜情况[2]。

应用核磁共振成像仪,仪器型号为GE Discovery 3.0T,对患者进行扫描,若患者带有节育用品,则需要将其取出,并食用半流质食品,提前服用缓泄药物清理患者肠胃,扫描前6 h禁食,减少胃肠蠕动,以免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伪影。患者在用生理盐水灌肠时,要注意肠道的清洁,扫描时按照头先进的仰卧位,扫描的参数控制在T2WI,TR:7 429 ms,TE:62 ms,层厚5 mm,层间距2 mm,扫描时间为4min。DWI扫描:TR控制在5 000 ms,TE控制在60 ms,层厚6 mm,层间距2 mm,FOV设置为380×302 mm,b值=800 s/mm2,采集时间1 min 29 s。DCE-MRI:应用dyn-STRIVE对T1WI进行扫描,将扫描参数TR:4.5 ms,TE:2.2 ms,层厚:3.0 mm,层间距:2 mm,矩阵256×256,FOV设置为375×295 mm,激励次数为1次,每个时相20 s,共7个时相。一个相时结束后,应用高压注射器沿肘静脉注入顺磁性对比剂Gd-DTPA,对比剂用量为0.2 mL/kg,速率2.5 mL/s,注射15 mL左右对比剂后再按照2.5 mL/s的速率注入15 mL生理盐水,连续完成6期动态增强图像。

1.3 观察指标

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和多模态磁共振的诊断准确性。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共同阅片,观察子宫内膜厚度、肿瘤大小、肌层浸润深度、盆腔淋巴结转移等,对患者进行手术前分期诊断。并在DWI中b值=800s/mm2测算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肿瘤进行术前分级判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分析

35例患者中,病理类型:内膜样腺癌34例(97.14%),腺鳞癌1例(2.86%)。术后及活检病理分期:Ⅰa期27例(77.14%),Ⅰb期5例(14.29%),Ⅲc期2例(5.71%),Ⅳ期1例(2.86%)。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高分化(G1)11例(31.42%),中分化(G2) 18例(51.43%),低分化(G3)5例(14.29%);腺鳞癌高分化(G1)1例(2.86%)。

2.2 超声与多模态磁共振检查准确率比较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35例患者手术证实为子宫内膜癌,多模态MRI诊断准确性94.28%,超声诊断准确性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超声与多模态磁共振检查准确率比较

2.3 多模态MRI对EC术前分期诊断情况分析

T1WI+T2WI 准确诊断21例(60.00%),高估11例,低估3例,T1WI+T2WI+DWI 准确诊断24例(68.57%),高估9例,低估2例,T1WI+T2WI+DWI+DCE-MRI,准确诊断32例(91.43%),高估2例,低估1例,经比较,T1WI+T2WI+DWI+DCE-MRI诊断率高于T1WI+T2WI或T1WI+T2WI+DWI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模态MRI对EC手术前分期情况与手术后病理分析比较

2.4 子宫内膜癌的 ADC值结果

G1 12例(34.28%),G2 18例(51.43%),G3 5例(14.29%);肿瘤的分级(G1,G2,G3)与其 ADC 值呈负相关关系,即分级越高(G3),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ADC值越低,在G1、G2、G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子宫内膜癌的ADC值统计结果(±s,×10-3mm2/s)

表3 子宫内膜癌的ADC值统计结果(±s,×10-3mm2/s)

?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属于子宫内膜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肿瘤之一,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的中老年女性,早期诊断通常利用诊刮,但刮宫具有创伤性且易漏诊,因此分析研究子宫内膜癌MRI分级分期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当患者被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后,治疗方案如何选择与肌层的浸润深度密切相关。本文研究应用的多模态磁共振诊断方法,可以根据病灶的信号特征和强化程度评估肌层浸润的深度。常规MRI平扫T1WI显示EC病灶呈等信号,难以鉴别,而T2WI可清晰显示子宫解剖结构,通过结合带的连续性能直观地判断肌层浸润情况。DWI作为一种水分子扩散功能成像技术[3],有效弥补了常规MRI平扫仅从形态学进行EC分期的不足,可定量测定肿瘤组织的微观结构,恶性程度越高,肿瘤细胞排列越紧密,细胞外间隙越小,核浆比值越高[4],ADC值越低。DCE—MRI根据子宫不同结构间强化差异来判断EC病灶浸润肌层情况[5]。多模态磁共振的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常规MRI检查,其能弥补绝经期女性T2WI结合带显示不清的不足,减少误诊率。

上述研究表明,病理证实的3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多模态磁共振的诊断准确性94.28%,高于超声(14.29%)。多模态MRI(T1WI+T2WI+DWI+DCE-MRI)对EC术前分期准确性高达91.43%。本次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4]的研究结果相似。并通过测算肿瘤的ADC值,分析其与肿瘤分级、分化程度的关系,得知肿瘤的分级(G1,G2,G3)与其ADC值呈负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多模态磁共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外科治疗前诊断效果显著优于超声,能全方位扫描,可直观地了解EC病灶的大小、形态、信号特点等情况,还能够对EC进行术前影像学分级分期,值得推广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