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骨囊肿的疗效分析

时间:2024-07-29

王 斌,刘卫卫,江 雪,胡晓东,王 健,李立萍

(沧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 河北 沧州 061000)

上颌骨囊肿是耳鼻喉科常见的发于颌面部的良性疾病,多数患者发病初期未能及时发现,就医时颌骨较严重损伤,唇齿部及面部出现突起[1,2]。经口入路外科手术刮除是传统治疗方法,然术后创伤面积大,术后瘘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整体效果不佳。近年来开窗术可有效保护颌骨及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疗效显著,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进步,在鼻内镜下经鼻内入路开窗得到广泛应用[3]。然而囊肿部位位于上颌窦前壁、前内壁及底壁等时,常规器械不易到达或鼻内镜存在一定的视野盲区。本研究将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术应用于上颌骨囊肿的治疗,旨在观察其效果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沧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48例上颌骨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28~59岁,平均年龄(40.52±5.31)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病程(2.58±0.94)年。实验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27~61岁,平均年龄(41.04±6.04)岁;病程7个月~5年,平均病程(2.84±0.83)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48例患者鼻旁面颊部出现无痛性的突起,影像学检查均发现上颌骨的囊性肿物,进一步鼻窦CT检查显示上颌骨呈不规则的高密度根尖影或牙齿状影。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Wolf鼻内镜及其配套手术器械进行手术,术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0.05%肾上腺素混合液棉片收缩鼻腔黏膜。

实验组患者在30°内镜下扩大上颌窦自然口,然后行泪前隐窝入路,鼻腔外侧部作一弧形切口,将鼻腔黏膜切开,切口深达骨膜、向下达鼻底、向后钝性分离鼻腔外侧及外侧壁黏膜。充分暴露出上颌窦各壁及齿槽隐窝,囊肿显露,清除囊液并清洗干净。

对照组患者收缩鼻腔后经中鼻道切除钩突,清理中鼻道病变,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充分暴露下鼻道。于下鼻道外侧切开黏膜、黏骨膜,暴露骨质,中黏膜刀稍用力进入上颌窦腔,在鼻内镜下充分暴露囊肿,采用多角度组织钳摘除囊肿。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除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切除效果

两组患者伤口在同一时期愈合,颜面部畸形矫正,鼻内镜检查示体积变小、囊肿上皮化与周围黏膜相似,鼻窦CT检查显示囊腔体积变小,囊腔周围骨重塑接近对侧正常水平,见图A、B、C。

2.2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手术时间[(46.41±4.2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74.16±5.53)min],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鼻泪管损伤4例,面部肿胀2例,上下嘴唇麻木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9.17%;实验组患者中鼻泪管损伤1例,面部肿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3.42,P<0.05)。

3 讨论

上颌骨囊肿一般分为牙源性囊肿、黏液囊肿及黏膜囊肿,是较常见的颌面部疾病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刮除术,从口腔内做切口凿开骨质刮除囊肿,为充分暴露囊肿导致切口较大,导致严重的创伤,术后遗留的骨缺损影响术后的愈合效果。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开窗术因操作简单、形成的创伤面积小,广泛被应用[4]。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成功切除上颌骨囊肿,实验组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鼻内镜具视野大、操作准确、暴露深度解剖结构等特点,本研究中对照组及实验组均顺利完成,伤口同一时间愈合。然而经泪前隐窝入路可以完全暴露整个上颌窦腔,尽可能消除了视野死角的存在,不要求全部切除囊壁,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同时该入路方式不损伤下鼻甲以及鼻泪管,有效保证鼻腔和泪道结构及功能,避免了术后损伤鼻泪管及破坏鼻腔机构,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这与王英斌等人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5]。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骨囊肿操作简单,能彻底暴露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低,效果显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