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王 涛
(南京市栖霞区医院放射科 江苏 南京 210046)
膀胱癌(BC)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BC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以50~70岁为高发年龄,且以男性患者最为常见,女性患者相对少见[1]。BC患者于病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以尿痛、尿急、尿频和排尿困难等为主要表现,若无法得到及时诊疗,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血尿症状[2]。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患者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临床用于诊断BC的方法多种多样,以影像学检查为主,其中多层螺旋CT(MSCT)因其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及安全性高等优势,且图像后处理技术功能强大,有利于疾病诊断,逐渐受到临床重视[3]。本次选取95例疑似膀胱癌患者,研究膀胱癌诊断中64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报道见下。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于我院诊治的95例疑似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均≥18岁;②无CT扫描禁忌证;③患者资料完整;④患者均知情同意本试验。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者;②存在交流、意识障碍者;③中途退出者;④对检查不耐受者;⑤存在药物禁忌证者。入组病例中,男42例,女53例,年龄40~75岁,平均(58.26±2.17)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8.29±2.72)个月。
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设备选用64排螺旋CT机(东软Neuvlz Glory 256型),于检查前,指导患者饮用适量水以充盈膀胱,检查时帮助患者采取仰卧体位,以耻骨联合下缘作为起点进行横断扫描,直至膀胱顶部。先行CT平扫,设置管电压为130 kV,调节管电流为100 mA,设置螺距为1,层厚设置为1.5 mm,准直调节为0.6 mm,矩阵设置为512×512。后行增强扫描,造影剂选用碘帕醇注射液(生产单位: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3385;规格:30 g 100 mL/瓶),采用高压注射器将100 mL造影剂经肘静脉注入,控制输注速度为2.5~3.0 mL/s,指导患者屏气,完成扫描后将图像上传至工作站。由2名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放射科医师,以双盲法阅片,对图像上病灶形态、盆腔转移情况、钙化情况等进行观察,对CT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后处理,以显示膀胱立体图。
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将其与CT图像后处理技术所得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诊断效能,并对CT平扫与后处理所得图像进行分析。
95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为膀胱癌92例;CT平扫、后处理技术诊断准确度分别为77.17%、98.91%,特异度分别为33.33%、66.67%,灵敏度分别为76.09%、96.74%;CT后处理技术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均显著高于CT平扫(P<0.05),见表1。
92例膀胱癌患者CT图像显示,病灶部位:膀胱侧壁27例,膀胱三角区及后壁45例,顶壁及前壁20例;外观形态:病灶大小0.51~10.54 cm,平均(3.09±1.08)cm,多数患者病灶表面不平,呈“菜花状”,51例患者病灶可见侵犯肌层;5例患者病灶侵犯黏膜层,呈乳头状结节;多数患者经CT平扫,病灶密度接近正常膀胱,且密度较为均匀,仅有16例患者经CT平扫检查,可见病灶钙化;VR处理后图像可显示膀胱立体图,从不同方位对膀胱内病变行探查,可见肿块表面不光整,肿块呈分叶状28例,于基底部可见膀胱壁增厚。
BC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的一种,可发于任何年龄人群。研究发现[4],吸烟是膀胱癌致病因素中临床最为肯定的因素之一,可使得BC发生风险增加2~6倍,此外,一系列职业接触等,如二氨基联苯、苯胺等,长期接触以上致癌物,可提高BC发生风险,而在BC患者中因职业因素引起患者占比约为25%。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方式治疗BC患者,可完全切除病灶,但对于中晚期患者来说,其丧失手术根治机会,仅可依靠放疗、化疗等方案,延长生存期限。因此,及早诊治膀胱癌,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对于年龄>40岁的患者,可见无痛性肉眼血尿症状,但以症状表现为诊断依据,误诊率较高,临床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膀胱镜检查是临床常用BC诊断方式,可清晰显示膀胱壁病灶情况,诊断准确率较高,但该种检查方式具有一定创伤性,且难以评估病灶侵犯壁外组织、脏器程度,存在较多检查禁忌证,对于尿道内结石嵌顿、尿道狭窄及急性炎症期患者,均无法实施膀胱镜检查,而影像学检查可弥补以上不足。对于膀胱癌影像学检查方式,超声、CT及MRI均是常用方法,其中超声诊断效果较差,而MRI及CT均具有连续扫描特点,可清晰显示病变情况,但相较于MRI检查,CT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便、扫描速度快等优势,且具有较多后处理技术,在获取容积数据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减少或避免伪影出现[5]。
本研究结果显示,CT后处理技术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T平扫;92例膀胱癌患者CT图像显示,病灶部位:膀胱侧壁27例,膀胱三角区及后壁45例,顶壁及前壁20例;外观形态:病灶大小0.51~10.54 cm,平均(3.09±1.08)cm,多数患者病灶表面不平,呈“菜花状”,51例患者病灶可见侵犯肌层;5例患者病灶侵犯黏膜层,呈乳头状结节;VR处理后图像可显示膀胱立体图,从不同方位对膀胱内病变进行探查,可见肿块表面不光整,肿块呈分叶状28例,于基底部可见膀胱壁增厚情况。提示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临床诊断BC,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度、特异度及灵敏度,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指导。分析原因,对CT平扫图像采取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处理,可明显提高图像质量,以清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针对复杂肌层结构、膀胱周围组织及膀胱黏膜层等,均可提供清晰图像,多方位对肿瘤情况进行观察,且无需重复扫描,就可得到断层图像,以实现对肿瘤及其侵犯程度的评估。同时,CT图像经VR处理后,可显示膀胱立体图,对于膀胱壁增厚情况显示更为直观,相较于膀胱镜,VR后处理技术可解决视野盲区问题,清晰显示管腔内情况,不仅能反映病灶大小、形态及血供,还可准确显示病灶边缘浸润情况,以此为临床提供更为丰富的影像学信息[6]。此外,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促使病灶与膀胱形成密度差,以清晰显示病变情况,明确病灶所处部位,有利于检出转移灶。但需要注意的是,CT后处理技术难以发现直径<5 mm病灶,仍然无法取代膀胱镜检查,针对不宜行膀胱镜检查患者,可行CT后处理技术检查。
综上所述,BC诊断中应用64排MSCT后处理技术,具有较高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可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