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三维超声评估盆底肌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对初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

时间:2024-07-29

陈晓莲,董 亚

(常州市中医医院产科 江苏 常州 213000)

盆底肌训练是促进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主要手段,但收效较慢,并且训练效果个体差异较大[1]。穴位按摩是中医传统外治方法,在调节个体生理、病理中发挥着独到的优势。既往对盆底肌训练效果评估多数采用夜尿次数、漏尿次数等主观性指标,近年来三维超声在产后盆底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逐渐被认可[2]。本次研究利用三维盆底超声来评估盆底肌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为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2月在常州市中医医院产科分娩的初产妇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产妇均为初产,年龄25~35岁;②足月、单胎产妇;③阴道分娩,存在轻度盆底功能障碍者;④有良好的依从性者。所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①产前伴有盆腔脏器疾病及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者;②严重的妊娠期合并症或分娩并发症者;③伴有精神疾病、沟通障碍、智力障碍者。采用数字表法将6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方面比较(见表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孕周/周 产前BMI/(kg·m-2) 新生儿重量/kg观察组 3027.32±3.6239.84±2.7924.84±3.133.38±0.37对照组 3028.01±3.1039.22±2.4624.67±3.503.26±0.41 t 0.7930.09130.1981.190 P 0.4310.3650.8440.239

1.2 方法

两组产妇给予常规临床护理以及产后康复健康教育。给予对照组盆底肌训练干预。指导产妇对盆底肌以及肛提肌收缩与放松训练,提肛8 s,放松8 s,持续交替地进行,每日训练不少于5次,每次15 min,持续训练8周。给予观察组盆底肌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干预,其中盆底肌训练方案同对照组。穴位按摩:产妇取左侧屈膝卧位,身体放松,调匀呼吸;用右手拇指指腹点按会阴穴、三阴交穴以及尾闾穴,点按的力度由轻渐强,以穴位周围有酸、胀、麻等感觉时为宜。每日穴位按摩1次,每个穴位各点按100次,持续按摩8周。

1.3 观察指标

两组产妇分别在干预前以及干预8周后采用三维超声诊断仪(美国GE Voluson E6型)检测盆膈裂孔结构参数。检查前产妇将膀胱、直肠排空。检查时采取仰卧膀胱截石位,稳固产妇外阴,使用容积探头检测产妇静息状态、张力状态(Valsalva状态)时盆膈裂孔的面积、长径与横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结构比较

干预后两组产妇静息下盆膈裂孔面积、长径、横径较干预前均减小。干预后,观察组产妇静息下盆膈裂孔各结构指标显著小于同期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结构比较(±s)

表2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结构比较(±s)

面积/cm2 长径/cm 横径/cm干预前 干预8周 干预前 干预8周 干预前 干预8周观察组 3014.63±1.5611.00±0.815.67±0.743.14±0.533.97±0.623.03±0.25对照组 3014.59±1.4212.87±0.715.70±0.663.85±0.624.01±0.593.27±0.30 t 0.1049.5090.1664.7680.2563.366 P 0.918 <0.0010.869 <0.0010.7990.002组别例 数

2.2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张力状态下盆膈裂孔结构比较

干预后两组产妇张力状态下盆膈裂孔面积、长径、横径较干预前明显减小。干预后,观察组产妇张力状态下盆膈裂孔的面积、长径、横径显著小于同期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张力状态下盆膈裂孔结构比较

3 讨论

盆底肌是人体骨盆最底端的一组肌肉群,其不仅支撑着子宫、直肠、膀胱等多个盆腔内脏器,还通过其收缩维持这些脏器正常的生理作用。在妊娠晚期,由于胎儿不断增大,对女性盆底肌会造成较大的垂直性压力,导致盆底肌松弛甚至骨盆底结构损伤[3],此外,分娩过程也可导致骨盆解剖结构受损,从而导致女性产后出现尿频、压力性尿失禁以及子宫脱垂等症状,这些症状虽然不会危及到女性的生命安全,但是严重影响女性产后生活质量[4]。

近年来,磁共振成像、CT、超声在骨盆底解剖结构测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磁共振成像检查费用较高,并且不能动态观察骨盆底结构变化,CT辐射较大,不利于产妇健康。三维超声不仅可以观察产妇不同状态下如静息、张力等骨盆底结构变化,而且对骨盆结构测量精确、客观,其中盆膈裂孔的面积、长径、横径是反映盆底肌功能的敏感参数。冯海兵[5]研究显示,三维超声与磁共振成像在测量盆底结构参数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因此,三维超声在产后盆底功能评估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目前研究认为[6],盆底肌训练有益于产后盆底功能改善。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对照组产妇在盆底肌训练8周后,盆膈裂孔结构(面积、长径、横径)较干预前都获得明显改善,与王洁等[7]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盆底肌训练较为简单、方便,但由于个体差异等因素,部分产妇盆底肌训练效果不显著或者改善较为缓慢,不利于产妇尽快适应新的角色。穴位按摩是中医外治的经典方法,通过按摩手法对机体穴位进行人为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次研究将穴位按摩与盆底肌训练联合运用于初产妇产后盆底康复中,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干预8周后,静息、张力状态下的盆膈裂孔各结构指标都显著小于同期对照组(P<0.05),与陈瑶[8]研究结果一致。提示,穴位按摩可促进初产妇产后盆底结构恢复。会阴穴属于任脉要穴,按摩此穴可打通机体内的脉结,加快阴阳二气交合以及循环,从而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病理症状。研究发现,刺激会阴穴对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有着良好的效果[9]。三阴交穴是中医三经交会穴。有研究显示[10],按摩三阴交穴可加速骨盆神经传导,从而加快受损神经恢复。尾闾穴属于督脉络穴,其周围分布着肛门神经,按摩此穴有利于直肠以及盆底肌群收缩[11-12]。上述三个穴位按摩与盆底肌训练共同促进产后女性盆底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与单纯盆底肌训练比较,盆底肌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对初产妇盆底结构改善更加显著,从而有益于初产妇产后康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