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脑动静脉畸形CT与MRI的诊断价值比较

时间:2024-07-29

张英俊,陈宗桂,聂 婷,傅华成,张 玲,李文成,李新华,黄 敏,易文中(通讯作者)

(1湖南医药学院医学影像教研室 湖南 怀化 418000)

(2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 湖南 怀化 418000)

脑动静脉畸形(AVM)又可称为脑血管瘤和血管性错构瘤,该疾病属于先天性疾病,属于局部脑血管异常产生的动静脉之间直接交通疾病,患者脑部动静脉之间部分缺乏毛细血管,仅分布有迂曲的血管团[1]。脑动静脉畸形在胚胎发育第三周和第四周时就已发生,此时脑血管由于畸形导致生长发育受到阻碍,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疾病在临床上难度较大。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一般情况下和正常人无异,但是在过度紧张、情绪激动和饮酒情况下,血压快速上升容易引发脑部出血或血肿,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脑神经永久性损伤,严重可危及生命,因此建议疑似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尽快确诊并接受治疗[2]。X线血管造影属于脑动静脉畸形金标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改进,CT成像和MRI成像技术也可显现脑动静脉瘤微小病灶,临床诊断正确率不断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比较CT和MRI在诊断脑动静脉畸形中的价值,结合例患者进行RCT研究,整理研究结果后做以下详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收治的32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入标准:患者手术病理结果确诊为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和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文件。排除标准:患者影像资料不完整;患者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男性18人,女性14人,患者中年龄上限为55岁,年龄下限为16岁,患者平均年龄为(32.91±3.74)岁,病程为1个月~8年,平均病程为(3.05±0.79)年。患者均予以常规头部CT平扫、CTA、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及3D-TOF MRA检查。

(1)CT检査:应用Philips rilliance iCT 型128排(256层)螺旋CT,电流240 mA,电压120 kV,FOV 400 mm~450 mm,层厚0.625 mm、层距0.5 mm,分辨率128×0.625,扫描时间设置6~7 s,方向从足部向头部,对患者行螺旋CT检查,应用优维显370(碘普罗胺)作为对比剂行静脉注射,剂量取2.5~4.0 mL/kg,浓度300 mgI/L,注射速度控制在每秒4.5~5.0 mL/s,扫描起始部位为机体主动脉弓部,向颅顶开展螺旋扫描,增强模式应用自动触发,确定主动脉为感兴趣区域,层面阈值设置为120 HU,当患者机体内对比剂浓度达到120 HU时,则自动开始CT扫描,获取扫描图像后,上传至EBW(extended brilliance workplace, EBW)后处理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三维容积再现、血管分析及最大密度投影等方式对图像开展处理,并分析头部血管和颅内病变情况。

(2)MRI、DWI与MRA检 查:均 应 用Philips Ingenia 3.0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扫描仪,头部数字线圈,所有患者进行 MRI 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平扫。层厚5 mm、层距1.5 mm。扫描参数SE-T1WI序列:TR 1 800 ms,TE 20 ms,FOV 23 cm×18.7 cm×12.8 cm,NEX=1;FSE-T2WI序列TR 1 886 ms,TE 80 ms,FOV 23 cm×18 cm×11.6 cm,NEX=1;FLAIR:TR 7 000 ms,TE 110 ms,TR 2 250 ms,NEX=2;3D-TOF MRA法采用3D-FFF序列,扫描参数:TR 23 ms,TE 3.45 s,FOV 20 cm×16.1 cm×8.4 cm,矩阵0.4×0.6×1.2,扫描方向横断面,层厚1.2 mm、层距0.6 mm,翻转角(Flip Angle,FA)=18°,NEX=1,上饱和带,导入VolumeView软件进行后处理。

1.3 观察指标

(1)影像资料由2名对CT扫描诊断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医师进行阅片并进行诊断,记录CT、MRI和联合诊断正确率[3];(2)记录CT影像学表现;(3)记录MRI影像学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运算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行χ2检测,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t检测,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正确率

根据表1,CT检查和MRI检查诊断正确率差异不大,联合检查诊断正确率达到96.88%,显著高于CT检查和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诊断正确率[%(n/m)]

2.2 CT影像学表现

女,27岁,图1A.CT平扫显示右顶枕叶不均匀混杂密度灶,图1B.CT增强轴位显示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周边见多发迂曲增粗血管影,图1C.3D-CTA显示右顶枕叶畸形血管团,右侧大脑中、后动脉及脑膜中动脉增粗并参与供血,粗大引流静脉至上矢状窦、大脑大静脉。

图1 头颅CT平扫、CT增强横断面及CTA

2.3 MRI影像学表现

同一患者图2A、B.MRI平扫轴位T1WI、T2WI显示右顶枕叶团状及多发迂曲条状流空信号,呈长T1短T2信号,图2C.3D-MRA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增粗,右侧顶枕区见粗大扭曲血管团,并见粗大的引流静脉汇入静脉窦。

图2 头颅T1WI、T2WI横断面及MRA

3 讨论

脑动静脉畸形属于常见的颅内血管病变疾病,X线血管造影对患者确诊和临床介入治疗均有重要作用,但是该种影像检查方式属于有创检查方式,加上X线血管造影检查费用较为昂贵,患者接受一次检查也需要花费较高的费用,患者对于X线血管造影检查的接受程度受限,临床上还需要考虑脑动静脉畸形影像检查费用,综合分析找到更加理想的影像检查方案[4]。

CT扫描在发现脑动静脉畸形中,有70.0%~80.0%患者会出现阳性表表现,平扫不会发现特异性表现,注射对比剂后增强扫描病灶及周边发生扭曲扩张的血管影,能够进一步辨认供血动脉以及引流动脉,可为确诊提供影像证据。脑动静脉畸形未发生破裂缺血前,CT平扫可发现不规则形态病灶,病变周围有局限性脑萎缩或者脑梗死,当合并出血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出血会出现占位效应和脑水肿[5]。MRI扫查可发现脑动静脉畸形瘤巢的形态、大小,可观察到瘤巢的内部结构,T1WI和T2WI信号多数为低信号或者无信号黑色流空影,可发现典型蜂窝状畸形血管或者蚯蚓状信号缺失,病灶中偏细偏直为供血动脉,偏粗偏曲为引流静脉。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团的T1WI和T2WI信号多数表现为杂乱无序,当有血栓形成时,血流速度缓慢,血管内呈现点、条状的高信号,可根据T1WI和T2WI信号判断有无血栓形成。使用MRI增强扫描,可发现脑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大引流静脉,可发现血管的三维结构,分析瘤巢和周围组织三维解剖关系,可为患者后续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脑动静脉畸形应用CT和MRI诊断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联合诊断可提升单独诊断正确率,提倡在临床进行联合诊断,尽快达到早期确诊目的,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