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准确性研究

时间:2024-07-29

许晓金,董 铿(通讯作者)

(厦门市海沧医院放射影像科 福建 厦门 361026)

脑血管属于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按照病理类型可划分为脑动脉损伤、血栓等疾病,不仅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还会增加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所以对脑血管疾病患者选择一种科学的治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1]。针对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方式包括磁共振成像技术、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其中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能够判断患者病变位置、大小、范围,但是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辐射损伤及存在药物过敏性风险,而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可从多方位、多角度对病变组织进行识别,且不会对机体造成严重损伤,且不需要注射造影剂,是一种安全性和准确性均较高的诊断方式,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基于此,本文对脑血管疾病中实施CT诊断和磁共振诊断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均为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疾病者,于2019年3月—2020年1月将所有参与我院研究的13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磁共振组和CT组。磁共振组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3.53±5.73)岁;病程2~13年,平均(6.33±1.56)年;男33例,女33例。CT组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3.55±5.75)年;病程1~15年,平均(6.44±1.54)年;男34例,女32例。患者均已知晓且同意参与研究,两组上述资料对比,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符合磁共振与CT检查指征;交流能力正常,意识清晰;年龄小于80岁;详细诵读知情同意书后自愿签字。排除标准:伴有恶性肿瘤;重度昏迷;难以配合相关检查;伴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

1.2 方法

CT组应用飞利浦Brilliance iCT128排256层螺旋CT进行连续扫描,扫描前将管电压和管电流分别设置成120 kV,200 mAs,螺距为0.99,层厚为0.9 mm,使用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诊断,给其注射碘帕醇对比剂,注射剂量和为50 mL,注射速率为5 mL/s,注射完成后再给患者以同样速率注射50 mL生理盐水以冲刷壁管,随后对患者颈内动脉采用连续加强扫描,达CT阈值150 Hu时开始采集图像,扫描范围为颈动脉分叉至颅顶。做好后行最大密度投影后处理,再获取三维立体血管图像。

磁共振组使用GE Signa HDi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诊断,扫描序列为3D TOF SPGR,扫描参数TE、TR设置为3.20 ms和25.00 ms,层厚和矩阵分别为0.6 mm和320×224,扫描方法为磁共振3D TOF血管成像,扫描基线与胼胝体膝部压部连线平行,扫描范围为枕骨大孔至颅顶,做好后行最强信号投影后处理,再获取三维立体血管图像。图像均由两名以上主治以上医生阅片并对患者疾病进行诊断。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诊断准确率和磁共振组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磁共振诊断价值进行分析和处理,以(n,%)的形式表示诊断正确率,组间数据实施χ2检验,若P<0.05则代表组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患者诊断正确率

磁共振组中6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有3例脑出血患者,60例脑梗死患者,1例颅内动瘤患者;CT组中有5例脑出血患者,50例脑梗死患者,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磁共振患者诊断正确率为96.97%显著高于CT组的87.88%(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诊断正确率[n(%)]

2.2 对比两组成像结果

磁共振组正确诊断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3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7例大脑前动脉狭窄,20例大脑后动脉狭窄,3例颈内动脉狭窄。CT组正确诊断的5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大脑前动脉狭窄,10例大脑后动脉狭窄,7例颈内动脉狭窄。两种诊断方法的成像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磁共振与CT诊断脑梗死患者的成像狭窄情况[n(%)]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属于一种脑血管病变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以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为典型临床特征,若不及时治疗,便会引起脑疝和脑心综合征等并发症,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所以为患者选择一种早期诊断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脑血管造影是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金标准,其能够精准显示脑血管病灶情况,判断病灶性质与严重度,但其属于有创操作,需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处理,风险性较高。此外,脑血管造影的诊断费用较高,在基层医院难以大力推广,因此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具有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等特点,便于医务人员确定脑部病变位置、范围和大小,但是无法清晰显示患者病灶部位,不利于病灶部位相关信息的获取,临床漏诊和误诊概率大大增加;同时该诊断方式存在一定辐射性[2-4]。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清晰呈现患者枕骨和颅顶部位,了解血流分布情况和流动速度,判断血管是否存在闭塞或者狭窄情况,并能够获取颈内动脉图像,最后得出三维立体血管图像,清晰度较高[5-9]。同时磁共振血管成像还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够方便医护人员观察病变范围和程度,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大大降低误诊和漏诊概率。且与螺旋CT比较,该诊断方式无需应用造影剂,患者耐受性良好,诊断舒适度较高。除此之外,MRI诊断方式能够降低颅骨对病变伪影产生的干扰,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

本研究磁共振组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CT组。可见对脑血管患者实施磁共振诊断,能够了解患者脑动脉狭窄情况,明确找出诊断部位,直观反映病情,临床诊断应用价值较高。本研究磁共振组对于脑梗死的成像结果接近于CT组,二者对于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与颈内动脉的狭窄检出率结果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检查方法对于脑梗死动脉狭窄的检出率较高,可以有效鉴别脑梗死病情。主要原因是二者的图像清晰度均较高,空间分辨率较高,可以准确显示脑部梗死区域和病灶大小。但有研究指出,两种方法对于脑梗死发病时间和病灶大小的诊断效果有所差异。CT血管成像难以有效检出急性期小梗死灶,对于小脑或是脑干部位的病灶检出难度较大。而磁共振能够在梗死数小时内检出病变区域,对于小灶性、小脑以及脑干部位梗死的检查精准度高。但磁共振的检查时间较长,需要提前预约,因此对于急诊患者或者发病4.5 h内需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而言,仍需首选CT检查,以保证治疗及时性。基于以上观点,可根据脑梗死患者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法。

综上所述,运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诊断,能够确定疾病范围,直观反映脑组织结构和情况,临床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与使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