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CT、MRI多模态检查对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 淋巴瘤的诊断评价

时间:2024-07-29

王雪梅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心理医院<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 安徽省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放射科 安徽 合肥 230022)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指的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轴内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资料显示,PCNSL的表现与一些其他颅内肿瘤的相似性较高,若要为患者进行科学、规范的治疗,就必须在术前准确鉴别诊断。病理检查是诊断PCNSL的金标准,但随着CT、MRI等影像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愈发广泛,有学者研究发现多种影像学诊断方式用于PCNSL中具有互补作用,能使此病诊断准确率有效提高[2]。基于此,现将本院2014年3月—2020年3月70例PCNSL患者纳为试验样本,探究CT、MRI多模态检查的可行性,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4年3月—2020年3月我院70例PCNSL患者进行研究。入组标准: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患有PCNSL;免疫功能正常者;患者对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全身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者;有免疫性疾病史者;对对比剂过敏者。70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41例,年龄33~78岁,平均年龄(51.26±5.84)岁;病程7 d~9个月,平均(2.04±0.63)个月。

1.2 方法

所选研究对象均接受CT和MRI检查,38例行磁共振氢质子波谱(1H-MRS)检查。(1)CT诊断:选择美国GE公司提供的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扫描机与Optima 520 Pro16层螺旋CT。检查时患者取平卧位,先进行上下、前后方位中心定位,再将听眦线作为基线,由颅顶-枕骨大孔下缘进行扫描。扫描参数设置如下:200 mA,120 kV,常规平扫颅脑轴位后,开展增强扫描,将层距设置为5 mm,层厚为5 mm,矩阵512×512,将优维显作为对比剂,剂量为80 mL,选择高压注射器经患者肘前静脉迅速推注,将流速保持在3.5 mL/s。(2)MRI诊断:选择西门子3.0T超导型MRI诊断仪进行检查,开展多序列、多平面扫描。序列与参数设置为:SE T1WI(TE 13 ms, TR 400 ms),TSE T2WI(TE 110 ms, TR 4000 ms),T2FLAIR(翻转恢复水抑制)序列。按照0.1 mmol/kg体质量予Gd-DTPA经肘静脉注射,取得矢状位、冠状位与轴位T1WI序列增强影像学图像。DWI选择EPI序列,TE为80~90 ms, TR为6000~9000 ms, b值为0与1000 s/mm2,48 s成像。层距为0.5 mm,层厚为5.0 mm。单体素1H-MRS TR为1400 ms, TE为40 ms;多体素除TE为140 ms外,其他与单体素一致,经单体素与多体素采集,VOI(感兴趣容积)区取病灶实性强化区。诊断结束后,由2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独立阅片,通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

1.3 观察指标

(1)观察病灶检出情况及平扫表现;(2)比较单独应用CT、MRI及联合应用CT、MRI对PCNSL的检出情况。(3)比较不同部位(正常组织、肿瘤实质区和灶周近侧水肿)代谢物定量分析结果:主要为Cho/Cr、NAA/Cr、Cho/NAA。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灶检出情况和平扫结果分析

70例研究对象共检出78个病灶,分布位置如下:脑室与脑池26个,基底节14个,周边脑叶10个,胼胝体8个,小脑6个,脑干4个,脑膜4个,颈静脉孔3个,蝶鞍3个。CT平扫结果显示:等或高密度病灶76个,均匀密度64个;MRI平扫结果显示:T1WI和T2WI等或低信号病灶76个。均匀高信号DWI病灶54个。大部分病灶表现为轻中度水肿,且存在占位效应。两种诊断方式增强扫描大部分为均匀强化,出现“尖突征”和“缺口征”,特异性明显,呈环形强化病灶较少。PWI呈低灌注,CBF和CBV降低,MTT、TTP延长。

2.2 CT、MRI单独及联合诊断的检出率分析

CT检出38例(54.29%)PCNSL; MRI检出45例(64.29%)PCNSL; CT与MRI多模态检查检出56例(80.00)PCNSL. CT、MRI单独检查对PCNSL的检出率低于联合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90,P=0.001; χ2=4.301,P=0.038)。

2.3 不同部位代谢物相对定量分析

38例患者接受多体素1H-MRS诊断。肿瘤实质区Cho峰升高,Cr峰、NAA峰不同程度降低30例,病灶中出现Lip峰14例;病灶周围近侧水肿区无Lip峰出现。肿瘤实质区NAA/Cr高于正常组织,Cho/NAA和Cho/Cr高于正常组织及灶周近侧水肿,而灶周近侧水肿Cho/Cr、Cho/NAA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部位代谢物相对定量分析结果对比( ± s)

表1 不同部位代谢物相对定量分析结果对比( ± s)

部位 NAA/Cr Cho/NAA Cho/Cr正常组织A 1.57±0.12 0.81±0.18 1.26±0.22肿瘤实质区B 1.23±0.19 3.67±0.24 4.12±0.20灶周近侧水肿C 1.24±1.20 1.36±0.22 1.57±0.24 A Vs B 9.327/0.000 58.767/0.000 59.297/0.000 A Vs c 1.687/0.096 11.927/0.000 5.869/0.000 b Vs c 0.051/0.960 43.737/0.000 50.316/0.000

3 讨论

PCNSL在临床中比较少见,主要是指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常见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3]。近年来,随着免疫功能损伤、艾滋病、HIV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PCNSL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PCNSL具有发病隐匿、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等特点,可累及脊神经、颅神经、脊膜和脑组织,对人体危害性极大,临床需要尽早采取有效的措施诊治。

目前临床诊断PCNSL的方法较多,如CT、MRI等。MSCT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诊断技术,其分辨率能达到亚毫米级,更重要的是,可在后处理工作站开展实时MPR和薄层重建[4]。本研究中CT平扫显示PCNSL多呈团块或结节状等,密度灶稍高,出血与钙化罕见,可通过CT值量化病灶密度变化;此外,MPR、薄层重建上还存在“缺口征”、“握拳征”等特征性表现。PCNSL采用CT诊断检查指标单一,因此获取的信息有限[5]。本研究结果显示,PCNSL经CT检查的检出率为54.29%。神经影像学技术,尤其是MRI技术的发展,为PCNSL的诊断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将MRI运用在PCNSL诊断中,既能将脑组织解剖形态学改变清晰地显示出来、定性诊断病灶,还可获取更多功能及代谢等信息,这对于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十分有利。高场MRI不仅具有多平面成像、密度分辨率高等特点,1H-MRS及DWI分析在PCNSL诊断中亦有重要作用[6]。本研究中MRI诊断后多表现为DWI高信号,1H-MRS中Cr峰下降、Cho峰升高、NAA峰缺失或下降,Cho/Cr和Cho/NAA比值升高,且PCNSL经MRI检查的检出率为64.29%。随着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发展,MRI、CT和各项功能成像、PET等技术的联合应用,使各类疾病的鉴别及诊断效果显著提高。本组70例患者经CT和MRI多模态检查后,检出率达80.00%,较单纯CT、MRI诊断的检出率高。

综上所述,PCNSL患者临床诊断中联合采用CT、MRI检查可行性高,能提高诊断符合率,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指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