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低剂量高分辨CT在诊断肺部病变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4-07-29

罗艳芬

(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云南 个旧 661000)

在临床上肺部病变较为常见,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环境污染的加重,导致肺部病变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对患者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质量造成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在临床上可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诊断,能够为治疗提供参考,使得病变程度得到有效控制,有助于其预后情况的改善,其中低剂量高分辨CT的准确率及安全性均较高[1]。本次研究对我院接受检查的肺部病变患者采用不同剂量的CT扫描,旨在探讨低剂量高分辨CT在诊断肺部病变的实际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时间段为2016年1月—2019年7月内于我院接受检查的肺部病变患者2000例,其中男性1189例,女性811例,年龄为38~78岁,平均年龄为(52.31±6.55)岁。均经过手术证实为肺部病变。自愿参与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高分辨CT胸部扫描,以东芝的Aquilion ONE Vision 320排CT扫描仪进行扫描,常规扫描的CT剂量为3mGy,参数设定为:以120kV为电压,以50mAs为电流,以0.275s/周为转速,以16×0.5mm为准直,以0.938为螺距,以5mm为层厚,以5mm为层间距,FOV为350mm;以胸廓至肋膈角作为扫描范围。将剂量降低后,再次进行扫描,使电流降低至20mAs,在其余参数不变的情况下,使CT剂量为0.8mGy。均以标准算法完成重建。

1.3 观察指标

(1)对不同剂量扫描的平均辐射量进行统计,并加以对比分析。(2)将不同剂量扫描后的病灶征象情况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23.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剂量与低剂量辐射量对比情况

对不同剂量扫描的辐射量的均值进行计算后,发现其中低剂量的平均辐射量为(1.11±0.09)mSv,常规剂量的平均辐射量为(2.54±0.51)mSv;经过对比后,相较于常规剂量扫描,低剂量扫描的平均辐射量更低,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t=123.487,P=0.001)。

2.2 常规剂量与低剂量高分辨率CT检出病灶征象对比情况

经过对比后发现,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病灶征象检出率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常规剂量与低剂量高分辨率CT检出病灶征象对比情况[n(%)]

3 讨论

肺癌作为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当其处于早期阶段时往往无典型征象出现,许多该疾病患者是由健康检查及体格检查所发现。因此早期有效筛查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其生存情况,有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2]。

在对肺部疾病的临床检查中,胸部查体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在临床上多以X线进行胸部扫描检查,该检查方法虽具备一定病灶检出率,但由于其本身的分辨率较低,再加上膈肌、肋骨及纵膈等组织的重叠影响,容易对呼吸伪影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导致误诊或者漏诊的情况出现[3]。

相较于X线检查而言,CT检查作为一种横断面扫描方法,能够使体内软组织清晰呈现出来,其成像图分辨率高,且不会受到图像重叠的干扰,有助于微小肺部组织病变的检查发现,对于钙化灶的显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整体定性诊断效果更好[4]。但是常规CT检查的放射量较大,远高于X线检查的放射量,可能会对受检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而低剂量通常为20~50mAs范围内,能够在保障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使得放射剂量得到有效降低,致使受检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进一步降低,整体安全性更高。

通过研究可发现,相较于常规剂量扫描,低剂量扫描的平均辐射量更低;低剂量扫描中,胸腔积液、密度不均、钙化灶、毛刺征及结核空洞的检出率分别为3.4%、24.6%、20.6%、11.9%、9.9%;常规剂量扫描中,胸腔积液、密度不均、钙化灶、毛刺征及结核空洞的检出率分别为3.9%、26.1%、20.8%、10.9%、9.2%;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病灶征象检出率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肺部病变的临床检查中,低剂量高分辨CT与常规剂量高分辨CT的病灶征象及诊断准确率相似,均能够满足常规检查需求,但低剂量高分辨CT的平均辐射量更少,其整体安全性更高,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