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陈龙平
(绵阳市中心医院麻醉科 四川 绵阳 621000)
肛瘘为消化系统常见病,患者症状以疼痛、便血等为主。发病后,及早行外科手术治疗,是减轻病情的关键。肛周具有敏感性强的特点,且骶管具有变异性,如麻醉不当,易加重疼痛,影响手术的安全性。肛瘘手术的常规麻醉方式,以传统解剖定位骶管阻滞为主,可取得一定的效果。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为外科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式,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麻醉效果确切的优势。有研究指出,将该麻醉方式应用到肛瘘手术中,效果更佳。本文于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肛瘘患者中,随机选取68例作为样本,阐述了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的方法,观察了麻醉效果: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n=34)性别:男/女=20/14,年龄(41.75±13.20)岁,体重(58.89±10.15)kg。 对 照 组(n=34) 性 别: 男 /女 =21/13, 年 龄(42.05±11.89)岁,体重(57.65±8.92)kg。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均已确诊为肛瘘。(2)符合手术适应症。(3)无禁忌症。(4)术前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5)无心、肝、肾功能障碍。
对照组给予传统解剖定位骶管阻滞麻醉,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方法如下:
1.3.1 传统解剖定位骶管阻滞麻醉 (1)患者入室后建立静脉通路,监测ECG、BP及血氧饱和度。(2)患者取俯卧位,手法定位两侧骶骨角,以此定位骶裂孔。难以定位骶骨角者,骶裂孔位于尾骨尖沿尾骨中线下4~8cm骶骨末端“U”型凹陷区域。(3)消毒,采用7号针头注射器于骶裂孔部位垂直进针,达到骶骨韧带,感到阻力后继续进针,见突破感后停止进针,并固定针头。(4)回抽,见无血液及脑脊液后,给予1%利多卡因5ml。(5)5min后,如无全脊麻征象,则给予0.5%罗哌卡因注射。
1.3.2 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 (1)建立静脉通路、消毒后,采用线性超声扫描,探头置于人体正中线区域,获得骶裂孔断面超声图。(2)定位骶骨角及骶尾韧带,探头旋转90°,获取骶骨角纵切面。(3)超声引导下,于两骶骨角间进针,达到骶管后回抽,见无血液及脑脊液后,给予1%利多卡因5ml,观察组5min后,如无全脊麻征象,则给予0.5%罗哌卡因注射。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穿刺(5.4±0.6)min、麻醉起效时间(2.3±0.8)min、痛觉(4.0±0.6)min消失,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
表 操作情况对比(±s,min)
表 操作情况对比(±s,min)
images/BZ_127_1276_1943_2300_1997.png观察组 5.4±0.6 2.3±0.8 4.0±0.6对照组 14.3±1.0 5.9±0.4 9.0±0.7 P<0.05 <0.05 <0.05
(1)观察组麻醉成功率100%(34/34)、出血率2.9%(1/34)、恶心呕吐率2.9%(1/34)、血尿率0(0/34)。(2)对照组麻醉成功率79.4%(27/34)、出血率11.8%(4/34)、恶心呕吐率14.7%(5/34)、血尿率2.9%(1/34)。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骶管阻滞麻醉,为硬膜外麻醉的一种,要求于骶裂孔进针,穿透骶尾韧带,给予患者药物麻醉[1]。该麻醉方式,适用于直肠、肛门及会阴相关的手术。骶管阻滞期间,能否准确定位骶裂孔,是影响麻醉成功率的主要因素。传统解剖定位骶管阻滞麻醉方式下,骶裂孔定位的准确性受麻醉医生解剖学知识、临床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麻醉效果欠佳[2]。与之相比,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定位准确性更高。高分辨率的超声,可实时显示骶裂孔位置,以及麻醉药物的扩散、分布情况,这对穿刺针误入血管等风险的预防,以及麻醉成功率与安全性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研究发现,给予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者,穿刺(5.4±0.6)min、麻醉起效时间(2.3±0.8)min、痛觉(4.0±0.6)min消失,与常规麻醉方式相比,麻醉效率更高。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患者麻醉成功率100%(34/34)、出血率2.9%(1/34)、恶心呕吐率2.9%(1/34)、血尿率0(0/34),与传统解剖定位骶管阻滞麻醉相比,优势显著(P<0.05)。
综上所述,实施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可有效提高穿刺效率及成功率,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减少不良反应,使患者的麻醉安全性得以提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