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曾 凯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重庆 401120)
腹部器官及腹腔感染性病灶是临床常见病症,具体包括腹腔脓肿、急性胆囊炎、腹部器官脓肿等,属于性质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若脓毒过度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发现[1],腹部器官和腹腔感染性病灶的病死率介于20%~40%范围内。临床方面多采用全身抗菌治疗的方式为患者开展治疗,但收效甚微,对于药物治疗无效者需给予手术治疗,传统术式因为切口大、愈合时间长等缺点,创口愈合过程中感染发生率较高。而介入性超声的运用,则为临床治疗该种感染带来了福音[2]。本文旨在评价介入性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抽取我院2017年5月—2019年4月收治的85例经介入性超声治疗的腹部器官和腹腔感染性病灶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现作如下整理汇报:
抽取我院2017年5月—2019年4月收治的85例腹部器官和腹腔感染性病灶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其中49例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23~79岁,平均年龄为(51.3±4.8)岁。其中阑尾脓肿4例,脓肾及肾周脓肿22例,肝脓肿25例,膈下脓肿28例,盆腔脓肿6例。此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知晓研究目的,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介入性超声治疗方法具体操作如下:通过超声进行定位,并早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置管引流,选择Seldinger和套管针法进行经皮穿刺将引流管置入。通过菲利蒲LOGIQE7、LOGIQE9型号的超声仪器探测病灶,对病灶大小、具体位置所在、距表深度及与周围血管间的关系、周围重要脏器情况等进行准确记录,对进针点进行准确定位,术中指导患者正确进行体位选择,以病灶位置及穿刺要求为依据对手术部位进行选择,常规消毒体表后铺巾,予以1%利多卡因局麻,以严格消毒后的塑料袋包住超声探头,再次确认选择的穿刺部位的正确性。利用超声引导通过16G PTC针完成经皮穿刺操作,缓慢进行,并对图像上显示的针和病灶位置间保持的空间关系进行严密观察,针的固定长度达到病灶后证明穿刺成功。完成穿刺后以5ml注射器吸出脓液,并对脓液予以药敏实验和细菌培养。向病灶插入导丝后将穿刺针推出,顺着导丝插入扩张管,待扩张管达到脓肿壁后将引流管置入,直达腹腔底部,于皮肤上固定外套管,覆盖上消毒纱巾。完成手术后调整为平卧位,引流通畅的基础上对引流状况进行观察,同时对引流量进行记录,引流袋按时进行更换,冲洗则采用生理饮水。引流过程中对患者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变化进行严密监视,术后2~4h予以超声复查,判定腹腔出血与否及有无体液渗出现象。得到药敏实验结果后对抗菌药物进行合理调整,配合全身抗菌药物治疗的方案。待临床症状彻底消失,且体温、血流状况恢复正常后进行≥3次的超声复查,确定病灶消失并且引流畅通无阻不再流出引流液后,将引流管拔出,进行抗菌药物治疗,时间为3d。
85例患者首次穿刺置管引流成功率为95.3%(81/85),另外4例未取得成功的病例进行了重复穿刺。手术过程中所有病例均未有严重出血、针道周围感染、损伤邻近器官的情况出现。脓液抽出量在56~630ml范围内;留置引流管时间在8~24d范围内,平均时间为(14.8±3.8)d。实施穿刺引流手术后所有患者的病灶逐渐好转,完全痊愈的病例为83例,一次治疗成功率97.6%(83/85),重新接受手术治疗者2例,再手术率为2.4%。住院时间介于11~46d间,平均(15.8±6.7)d。
介入性超声主要通过超声设备全程动态监测治疗过程,其属于新型治疗技术之一,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借助超声造影的引导作用,通过经皮穿刺及置入导管的操作方式,可对病灶的具体位置进行锁定和明确,同时清楚的了解和掌握囊腔、管道的结构分布,微创操作有利于实现预期的诊治目的[3]。本次研究中,85例患者第一穿刺置管引流成功率为95.3%;术中无严重出血、针道周围感染、损伤邻近器官的病例出现;穿刺引流术后第一次治疗成功率为97.6%,再手术率为2.4%;脓液抽出量在56~630ml范围内;平均住院时间为(15.8±6.7)d。提示在腹腔气管和腹腔感染性病灶治疗工作中应用介入性超声,可取得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同时可减少术后抗菌药用量,缩短住院时间,相比于传统创口治疗方案,其临床应用价值更高[4]。
开展介入性超声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第一,需要高度重视穿刺成功的正确把握,对穿刺点、穿刺路径进行合理选择。术前反复确认病灶的具体位置以及病灶和周围重要器官间的关系,准确观察和记录积液量、分隔情况及不同积液间的流通情况,确定最适宜的穿刺点,并在穿刺时做好保护病灶周围重要脏器的保护措施;第二,对穿刺时机、穿刺适应证进行准确把握,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脓肿可经过超声显示出来的均可纳入到介入穿刺治疗适应证的范畴中,但因为感染病灶会增加病情发展的复杂性,且病情早期处在严重的脓肿毒血症状,脓肿如果出现了完全液化或坏死改变,会大大增加抽吸脓液的难度,并且无法进行冲洗,所以必须准确判断脓肿情况。穿刺时需要和患者间保持良好的交流沟通,促使患者身心放松,尽可能消除其紧张感、恐惧感,穿刺动作要适当放缓,对超声提示要进行密切观察[5-6]。
综上所述,腹部器官和腹腔感染性病灶治疗中选择介入性超声可显著提高治疗成功率,且安全可靠,可实现多次操作,减小邻近器官损伤程度,同时操作过程简单方便,基本上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术后可快速恢复健康,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率,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