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急性肺栓塞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分析

时间:2024-07-29

王永胜,马雏凤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 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急性肺栓塞是我国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我国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疾病的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急性肺栓塞是指由于血栓脱落引起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发生肺循环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1]。根据以往的研究发现,由于医疗技术落后,缺乏先进的检测仪器,导致临床诊断上常常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此,本文就急性肺栓塞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到我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急性肺栓塞的19例患者作为调研对象,观察组男13例,女6例;年龄30~70岁,平均(44.29±4.24)岁;肺动脉主干血栓患者1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例;呼吸困难15例;下肢肿痛13例;心悸8例;心痛7例;昏厥3例;咯血2例。

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标准;(2)无精神障碍以及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3)病人及家属积极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心、肝、肾等器官疾病的的患者;(2)对本次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的患者;(3)不愿参与调研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影像检测 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多层螺旋CT扫描仪来自于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首先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检测,然后利用减影血管成像系统进行图像形成。所有患者均使用螺旋CT肺动脉成像,对所有患者进行肺动脉插管造影,对比剂剂量为15~20ml,对比剂速度为每秒8ml,每秒大概呈现4幅图像。

注意:在检测过程中保持层厚与间隔为3mm,对比剂速度为每秒30.0ml,延迟时间位于16~20s范围之间。

1.2.2 介入治疗 沿着患者的股静脉处进行穿刺,将导管置入患者的肺动脉,根据检测结果捣碎患者的血栓并采用负压抽吸法清除血栓快,然后再患者肺动脉栓塞部位留置导管和下腔静脉滤器,最后将150万U尿激酶(生产厂家:常州天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2741)用100ml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1个小时,每天1次,连续滴注3天,术中同时给予患者2000U肝素,术后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为患者给予5000U的肝素钙注射液治疗。

1.3 观察指标

(1)影像检测结果;(2)临床治疗效果,判断标准:患者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临床症状消失,血液循环稳定则表示显效;患者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血液循环稳定则表示有效;实施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甚至病情加重则表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影像检测结果

CT肺动脉检查结果显示,有4例患者的双侧肺动脉干出现缺损,有7例患者的右肺动脉干出现缺损,有3例患者的左肺动脉干出现缺损,有2例患者的两侧肺动脉分支存在不规则稀疏或缺失,由此可知19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的检查结果呈阳性。

2.2 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通过观察与分析可以发现,19例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后的显效、有效以及无效的例数分别是13例、4例、2例,占比分别是68.42%(13/19)、21.05%(4/19)、10.53%(2/19),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是89.47%(17/19)。

3 讨论

急性肺栓塞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速度较快等特点。急性肺栓塞患者常常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剧烈疼痛、发热、咯血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状态。急性肺栓塞患者若不及时接受治疗,轻则影响患者脑部功能、凝血功能、肝脏功能等,重则引发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心衰竭、呼吸衰竭、低氧血症等并发症,严重时还会发生休克甚至死亡[2]。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方法有药物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等,其中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已得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本文针对急性肺栓塞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效果,多层螺旋CT具有连续扫描、扫描速度快、用时短、图像分析与处理能力强等特点,具有操作难度系数低、扫描结果比较直观和全面等优点,多层螺旋CT扫描仪能够清楚的观察到患者血栓的形状以及阻塞的部位,为医生的治疗提供了判断依据[3]。介入治疗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出血的风险较低,安全性较高,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综上所述,在急性肺栓塞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多层螺旋CT检测结果的准确率较高,介入法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