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张勇斌,李立新,陈明攀
(阳江市中医医院 广东 阳江 529500)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近年来发病率较高,该疾病常见于老年人群,是威胁老年患者生命安全主要疾病之一[1]。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退化严重,免疫能力逐渐下降,一旦发生出血性脑梗死会增加患者死亡机率。而且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会引发其他并发症导致病情加重,因此需要尽早诊断,并提高诊断准确性,降低脑梗死患者致残、致死率。临床上常见的影像学诊断方式包括:CT、MRI等,在本次研究中,为了了解CT与MRI的诊断价值,现对本院收治的50例患者展开研究,详见正文。
对本院2018年04月到2019年02月间收治的50例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5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接受CT、MRI检查。排除标准:合并患有其他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疾病、造影剂过敏者、全身免疫系统疾病等。
50例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65~76岁,平均(70.5±2.0)岁。
由于本次研究属于组内对比,因此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本次研究内容并无较大影响:P>0.05。
5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均接受DSA检查,并以DSA检查作为诊断金标准。
CT检查: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16排多层螺旋CT诊断仪进行诊断,CT平扫以0M为基线,连续向上开展轴位序列扫描,厚层与层距均为10mm,连续扫描12层,对于存在病变区域采用薄层扫描,层厚与层距均为5mm。
MRI检查:选择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MRT诊断仪进行检查,以前连合、后连合的连线为基线进行轴位扫描[2]。扫描中所有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轴位序列均为同一定位相,采用头部正交线圈。常规使用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横断面图像以及T2WI矢状面图像进行检查,层厚设为7mm,间距为1mm。
治疗方法:50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治疗、并适当进行脱水治疗,降低患者颅内压。积极控制患者血压,并使用奥拉西坦+长春西汀注射液保护患者神经细胞。
观察对比CT和MRI的检出准确率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种检查方式最小病灶面积、病灶数量等。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版,计数资料以(%)表示,两两对比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值<0.05表达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50例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CT诊断准确率为86.00%(43/50),低于MRI诊断准确率98.00%(49/50),差异性对比结果显示: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CT、MRI诊断准确率(n.%)
MRI检出最小病灶面积为(8.32±1.12)mm2,病灶数量为(2.65±0.53)个,CT检出最小病灶面积为(10.48±1.26)mm2,病灶数量为为(1.57±0.25)个,差异性对比:P<0.05。
50例患者治疗后:48例好转、1例病情加重、1例死亡,好转率为96.00%,病情加重率为2.00%、死亡率为2.00%。
脑梗死患者由于情绪激动、过度运动、血管再通或不合理抗凝溶栓治疗导致脑组织梗死的部位发生渗血或出现血肿的情况,被临床称之为出血性脑梗死。该疾病作为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根据其发生时间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发病原因主要与患者的梗死部位侧支循环有密切联系。因此对于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而言,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十分必要[3-4]。
CT扫描属于临床上常见的影像学诊断方式,一直被作为诊断脑梗死首选诊断方法。该诊断方式具有无创性,能够及时发现出血性脑梗死病灶部位、出血位置以及范围,对于早期诊断出血性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MRI可以多平面、多参数显示出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症部位、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两种检查方式均具有各自的诊断优势,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到患者多方因素影响,为其选择的合适的诊断手段十分重要。
在50例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CT诊断准确率为86.00%,低于MRI诊断准确率98.00%,数据比较:P值<0.05。MRI检出最小病灶面积小于CT、病灶数量多于CT,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治疗后48例患者病情好转,好转率为96.00%。
综上所述,在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采用CT和MRI诊断均能够取得良好的诊断效果,但是MRI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准确率,而且MRI所检出的最小病灶面积、病灶数量优于CT检查,有效证明MRI在老年出血性脑梗死微小病灶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优势,有助于临床治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