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苗 丽
(新泰孟氏医院 山东 新泰 271200)
应激性心肌病是指患者突发性做心室功能不全,患者心电图检查可见一过性改变,一般临床中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多受到精神及情绪刺激导致,因此被称之为应激性心肌病[1]。本研究对应激性心肌病患者检查方式予以研究,给予患者实施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诊断效果。
表1 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超声心动图检查相关指标比较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应激性心肌病患者39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性应激性心肌病患者4例,女性患者35例。最小年龄44周岁,最大年龄82周岁,中位年龄(63.58±10.88)周岁。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9名为参照组,男性志愿者5名,女性34名。最小年龄42周岁,最大年龄81周岁,中位年龄(63.55±10.86)周岁。患者与志愿者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分组方式通过可比性校准。
纳入标准:(1)符合应激性心肌病诊断标准;(2)患者和志愿者了解本研究内容,自愿签署相关协议。排除标准:(1)先天性心脏病;(2)心脏瓣膜病变史;(3)认知能力异常。
应激性心脏病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取其仰卧位,对于部分无法自主保持仰卧位的患者,可行半卧位,引导患者保持平静[2]。为患者妥善连接心电图设备,将超声心动图探头放置在患者左侧前胸,涂抹耦合剂实施扫描检查,检查范围包括心底部至心尖部。检查期间对患者左右心室、心房予以多角度、多层面检查,采集患者心脏动态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像。
收集和整合患者、志愿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血流速度、体表面积等数据。
本研究39例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相关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之中,实验组与参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血流速度、体表面积数据行t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应用P<0.05作为校准水准,对本研究统计学意义予以判断。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超声心动图检查相关指标数据(见表1),患者与志愿者体表面积未见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血流速度均高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较低,两者差异明显(P<0.05)。
应激性心肌病是指患者左心室心肌突发性厚度降低,在血液压力下造成其心肌突起,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一般多表现为胸痛症状。本病于上世纪末由日本学者首先发现,因其形状与章鱼瓶类似,因此亦被称之为章鱼瓶(Tako-Tsubo)心肌病。临床中应激性心肌病以绝经期女性群体为主,患者在发病前一般均受到心理及情绪上的严重刺激,是当前心肌病最新分类之一。本研究对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予以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与健康群体进行对比,其结果显示,实验组基础护理、健康宣教、沟通交流、紧急事件等质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实验临床医师、护理人员、患者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参照组。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对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心脏形态、结构、血流、房室壁运动情况予以全面观察,从而掌握患者心肌病情况,其临床检查特异性水平相对较高,可作为应激性心肌病临床诊断的有效依据。有学者研究显示,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在超声心动图检查中可见其做事收缩期末期内径与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之间具有较高差异,其收缩期内径为较高,同时可见其每搏量水平低于其他心肌病患者,可作为应激性心肌病鉴别特征。另外,患者心脏扩大程度有所不同,一般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走向及分布情况有所差异,其心脏形态多呈现圆拱门特征,心尖可见圆钝现象,而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则可见明显的章鱼瓶特征,可作为其临床诊断鉴别特点。同时,超声心动图检查操作较为简单,且具备无创性和可重复性特征,可提高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临床检查效率,保障患者的健康。
综上所述,应激性心肌病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方式予以诊断,其结果与健康群体之间具有较大差异性,加之该检查方式具有无创、无痛及可重复的特征,因此能够作为应激性心肌病临床诊断检查手段,因此,超声心动图检查方式在应激性心肌病诊断方面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优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