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超声引导下经皮胆囊造瘘术姑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时间:2024-07-29

张晓惠,程全安,常国峰,蔡红霞,牛丽丽,蔡芝军,苏 健,王 洋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医院 甘肃 嘉峪关 735100)

急性胆囊炎属于一种常见的疾病,从其发病机制上分析,主要是由于患者胆囊胆管出现堵塞,从而导致患者胆囊血运障碍,再加上外界细菌侵入导致胆囊炎发生[1],患者临床症状为腹痛、发热等,根据临床统计结果得知,在急性胆囊炎患者当中有95%以上的患者都伴有胆囊结石,因此在患者确诊之后需要进行及时的治疗干预,避免造成胆囊穿孔,从而威胁患者生命。在本次研究中,特对本院64例急性胆囊炎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重点探究超声引导下经皮胆囊造瘘术姑息治疗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样本从本院急性胆囊炎患者中选取64例,研究时间从2016年1月—2018年9月,按照治疗方式的差异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患者有32例,其中男性患者选取14例,女性患者选取18例,患者年龄在47~90岁,平均年龄值为(61.5±4.9)岁,对比组患者有50例,其中男性患者选取27例,女性患者选取23例,患者年龄在47~91岁,平均年龄值为(62.5±6.1)岁。本次研究在开始前先将病历资料交与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符合研究要求后开始研究,在着手研究时,保证参与研究的患者与家属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从实验组与对比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上看,不会对本次研究科学性造成影响。

1.2 方法

在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其基本治疗方案,比如输液、禁食、抗感染等。

实验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给予经皮肝胆囊穿刺造瘘术治疗,采用的仪器是彩色超声诊断仪西门子S-2000超声探查,了解患者胆囊的体积与厚度,给予患者1%的利多卡因进行麻醉,麻醉方式为局部麻醉,穿刺探头扫查肝脏胆囊,穿刺线通过胆囊颈部,穿刺时避开血管,用刀片扩大穿刺点,超声引导下经穿刺点沿穿刺线放入猪尾管,看到针尖进入胆囊,拔出枕芯,注射器接导管抽出胆汁,有黑绿色,黄绿色等,之后一边拔套管,一边放软管,拔出套管后再次接注射器,可以抽出胆汁后接引流袋,并缝合固定。

对比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方法略。

1.3 观察指标

(1)术中出血量。(2)手术时间。(3)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以χ2检验。当P<0.05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并以此作为治疗效果的评判依据,根据对结果数据的对比得知,实验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较为优异,经对比发现与对比组患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s)

表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s)

注:#与对比组相比,P>0.05。

实验组 32 54.2±4.8# 63.6±7.8# 6.5±2.0#对比组 32 65.3±5.5 95.7±11.6 9.3±2.7

3 讨论

急性胆囊炎属于普外科的常见疾病看,大部分患者都会存在胆汁淤积与细菌感染现象,而从疾病分型上看,主要可以分为急性梗阻性胆囊炎以及急性非梗阻性胆囊炎,而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病情进一步进展,出现穿孔与胆漏症状,很容易造成患者中毒,而患者如果合并内科疾病,如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则会存在较大的手术风险。由于急性胆囊炎患者胆汁排泄不畅,胆囊内的压力会不断上升,从而使得患者胆囊壁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最终造成患者胆囊壁坏死症状。急性胆囊炎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在目前临床治疗中认为,胆囊结石是致病主要因素[2],并且结石也是造成急性胆囊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占据了80%的发病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胆总管末端的括约肌会降低弹性,从而出现胆道感染疾病,引发急性胆囊炎[3],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将容易出现穿孔与化脓现象。临床治疗急性胆囊炎时常采用胆囊切除法治疗,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创伤较大,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其恢复速度较慢,而在B超引导下进行经皮肝胆囊穿刺造瘘术治疗[4],不需要对胆囊进行剥离,可以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对患者的创伤[5]。

在本次研究中,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并以此作为治疗效果的评判依据,根据对结果数据的对比得知,实验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较为优异,经对比发现与对比组患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此次研究证实,在急性胆囊炎患者中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胆囊造瘘术姑息治疗,手术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