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激励理论视角下广州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激励对策研究

时间:2024-04-24

高月养,陈明珠,童 智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510850)

一、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生活垃圾产量也在逐步增加,垃圾处理困难成为我国绿色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难题。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2018年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高达2.28亿吨,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而广州市的垃圾清运量达到557.56 万吨,平均日产量约1.53 万吨,可见垃圾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为了提高广州市垃圾处理效率,加快城镇绿色化,2018年7月《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初步培养居民垃圾分类意识,2019年8月颁发《广州市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对垃圾种类的划分更加精细化,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然而在垃圾分类政策实施过程中,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薄弱、垃圾分类设施不齐全等问题也相继暴露出来。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激励理论研究广州市垃圾分类环境治理的现状,探析垃圾分类政策实施难题并用激励机制加以解决,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明确化、精细化具有借鉴意义,提高了居民的垃圾分类知识,有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二、 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理论是指通过感知人们的某一需求,采取特定的方法或制度,满足人们的特定需求,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同时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把积极效应发挥到最大化,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垃圾分类实践中,上海的“绿色账户”、积分兑换礼品的行为主要强调了物质激励的重要性,深圳的“公益大使护照”体现了精神激励,国家实施的“不分类,不收运”、罚款等则是采取负强化激励措施强化垃圾分类行为。可见在垃圾分类行动中利用好激励理论,对于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着重大意义,不仅能够起到监督强化行为效果,还能够增强居民的精神认同感,使其从生理、心理上不排斥强制分类制度,并积极投入垃圾分类工作中。

三、 广州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

(一)居民垃圾分类知识单薄,对垃圾分类参与积极性不高

广州是我国最早开展垃圾分类的城市之一,于2011年4月发布《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成为国内第一个立法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据2020年3月针对广州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开展的网络问卷调查,来自广州居民的371 份有效问卷中,如图1、图2 所示,超过60%的受访者对垃圾分类知识并不了解或不关心,也有35%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未曾参与过垃圾分类行动,表明了居民垃圾分类知识较为单薄;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由于惰性心理及缺乏激励动力,不愿花费太多时间去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也不会将生活垃圾自行分类,而是“一堆扔,不分类”,交由环卫工人进行精细分类处理。2019年8月开始,广州在各大公众场所都进行刷屏式的宣传,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单位“四进”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但是,落地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小区不重视垃圾分类投放箱的摆放甚至没有垃圾分类投放箱,导致许多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垃圾分类“名存实亡”的现象。而近年来,上海、杭州等城市都进行了垃圾分类的试点实验,试点结果却都未达到预期目标,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无法维持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图1 “您对垃圾分类知识了解程度是”的调查结果

图2 “您是否进行过垃圾分类”的调查结果

(二)法律制度权责不明确,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广州市的垃圾分类工作主要由市城管委领导,市环保局、市住建委等单位配合开展,区城管部门、各街镇政府部门落实实施,《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提出对垃圾分类采取强制性措施,但并未明确广州市城管委、市环保局、市住建委、区城管部门、各街道办等的权利及义务,导致各部门权责混淆,垃圾分类工作无法实际落实。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此后又陆续发布了《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等。纵观这些法律法规,国家发改委侧重于引领各省如何落实垃圾分类工作,制定了垃圾处理收费、宣传、激励等机制,却忽视了考核后的奖惩及监督,没有时刻跟进各省垃圾分类的工作。2016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2017年发布《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指引》,对城市和农村的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做了细则规定,却忽视了考核工作,考核各市垃圾分类的具体方法还未写进本省的法律。近两年,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广州市收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实施细则》《广州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奖励暂行办法》等,涵盖了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处理运行、奖励等各个方面,却没有惩罚方法的法律条例,法律体系尚未健全。

(三)开始推行诱导型激励机制

垃圾分类是一种新时尚,如何调动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其中,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激励机制是当前政府和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居民进行诱导型激励能够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行动。2020年6月11日广州市印发《广州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奖励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7月1日起开始实施,对具有较强示范引领作用的单位、家庭和个人进行通报表扬、现金奖励等激励措施。据了解,《办法》面向的是全市11 个区、176 个街(镇),采取评分制模式,然后会公布考核排名,最终按名次分层奖励获得“优+”的单位、家庭和个人。落实垃圾分类分层奖励工作对单元、家庭、个人进行不同程度的现金激励,一方面可以鼓励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居民,提高居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垃圾未分类或分类不到位的社区学习做得好的社区,设置垃圾分类投放区域改善居民随便乱投放现象,提高社区整体形象。不过《办法》实施时间和奖励名额有限,一旦执行不到位容易出现形式主义现象,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四、 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激励对策

(一)建立分层激励宣传平台,提高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不愿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参与垃圾分类行动,主要是由于惰性心理、缺乏激励动力和社区的现存垃圾分类设备不齐全等问题造成的。针对居民的惰性心理、缺乏激励动力问题,可建立分层激励宣传平台,根据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的宣传激励方式,加大宣传分类知识力度,全面系统地刺激居民学习垃圾分类知识需求;针对青少年,可通过在微博、抖音、微信等热门平台发布分类有关常识,利用新颖、有趣的短视频来丰富青少年的垃圾分类知识,开展“分类行动答题”比赛,设置一、二、三等奖,调动居民参与度;针对老年人,由于其长时间在社区生活,可组织志愿者定期在各小区举行分类活动,通过节目演绎、小游戏等形式向老年人传授分类知识,垃圾分类游戏投放正确可奖励礼品,教会老年人识别常见的垃圾种类,丰富居民的分类知识。通过平台、社区宣传,全方位地传播分类知识,提高居民分类知识的储备量,潜意识改善居民的惰性心理,改变其不愿学习分类知识的惰性行为。针对社区的分类设备不齐全问题,应加快建设垃圾分类基础设施设备,增加公共卫生终端处理设备,为垃圾分类行动提供有力的设备支撑,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积极性。

(二)健全法律体系,明确各主体的权责分配

明确主体权责、健全法律体系有利于规范广州市居民垃圾分类的行为,推进广州市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进程,为广州市全民垃圾分类提供有力保障。广州市法律条例中可明确市城管委、市环保局、市住建委、区城管部门、各街道办等权责分配,促使各主体了解权责明细,推进整个城市垃圾分类系统的稳定运行。为了真正落实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国家发改委、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州市政府要健全法律体系,灵活运用正强化与负强化激励机制。国家发改委在考核工作结束后可制定配套的奖励制度与惩罚制度,激励各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重视考核工作,将考核方法写进法律,应制定惩罚制度,通过惩罚的手段,减少市民等主体在垃圾分类中不良行为的发生;广州市城管委在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阶段先采取以奖励+惩罚为主、教育为辅的手段,严格落实奖惩制度。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5 个层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只有针对性地满意居民的需要,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因此,广州市各区政府应分析当地居民条件差异影响的优势需要,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使垃圾分类活动成为全民的行动共识。

(三)以居民为导向优化激励机制

从2019年开始广州市全面推广垃圾分类政策,推行诱导型激励机制,挖掘居民物质、精神上的强烈需求,利用居民的物质需求,在现金、荣誉奖励的基础上,结合正强化激励理论,建立信用积分兑换机制,居民通过注册垃圾分类的专门账号积累信用积分,兑换线上或线下的等价物。如为居民提供在微信平台上预约免费上门回收旧物的服务,在回收完成后对居民进行环保积分奖励,颁发荣誉证书;在线上可以使用积分抵扣水电费、物业费等生活费用,线下可以使用积分兑换超市购物券。既提高信用积分的实用性,改变积分的泛滥化、单一化现象,也满足居民的多种积分兑换需求,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物质激励带来的益处,充分发挥正强化激励效果,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行动。

然而,垃圾分类行动中只有奖励机制是不行的,还需要监督机制制约居民的不良行为。结合负强化激励理论,在社区内建立垃圾分类网络监督系统,对违规投放行为进行物质或精神惩罚,通过监督系统检测居民是否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当出现错误时社区可派监督员上门对居民进行处罚并责令改正,处罚内容可参考相关处罚条例。负强化激励机制对居民具有威慑力,能够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引导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行动。

五、 总结

垃圾分类是一项持久战,居民生活垃圾的高效分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激励理论分析广州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并构建一一对应的激励机制框架,首先居民的参与度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分层激励宣传平台的宣传型激励机制来提高;然后法律体系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强制型激励机制来约束;最后以居民为导向优化激励机制,从前端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以激励理论为基础的相关措施的落地实施,将能大大地推进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进程,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