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区域性金融风险及其防范机制

时间:2024-04-24

陈 亮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金融风险普遍存在于金融市场中,央行在2011年首次将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写入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也强调“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金融风险的联动性和自我增强传播特征使微观金融风险可能会在某一区域突现并逐渐累积、传播、扩散,形成区域金融风险,因此,区域金融风险就是某个经济区域内部的部分或个别金融机构扩散和传播引起的,或者是由经济关联较为紧密的区域向本区域扩散或传播引起的关联性金融风险,抑或是宏观金融风险在该区域内的传播。金融风险表现为突发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是一个涉及金融、经济、企业和政府多元主体的综合命题。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在区域金融风险跨越控制边界上提供了路径,金融风险本身存在“产生—传染—再传染”的机制,造成了区域金融风险的自我复制和强化,就可能导致整体性的金融动荡。金融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并加上外部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就是金融风险的强烈表现阶段。

一、 区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区域性金融风险一般受多种微观因素的影响,但究其根源一般受宏观因素的影响。在特定的宏观经济条件下,区域性金融风险与宏观经济结构失衡有关联,但中观因素在其中扮演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相关文献整理,文章将区域性金融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分为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一)区域金融风险形成的宏观因素

从国际大环境角度来看,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一系列事件使世界经济处于不断调整的过程中,而国际金融市场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加上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产生,外部金融冲击的影响较大,而金融内在的脆弱性影响较小。因此,国家的宏观金融政策、金融开放程度和金融监管制度的健全性是形成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宏观因素,其中生产者价格指数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最大。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水平发展不均衡,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需要更多考虑地区间的差异性来保障经济走势与我国整体发展趋势保持一致。

(二)区域金融风险形成的中观因素

在各种新形势影响下,盲目扩大各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将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了新的困难和挑战,要求供给侧改革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已有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区域性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公共部门和企业自身。新冠疫情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诸多困难,虽然地方政府在对金融活动的干预中使得经济保持了平稳的发展,但这样的干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区域金融风险,部分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已经凸显。

(三)区域金融风险形成的微观因素

区域金融风险形成的微观因素主要包括区域金融产业的内控机制、金融市场健全性、金融产业资产质量以及金融产业人力资源条件等。目前,虽然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已经建立了基本的内控制度,通过上一级监管部门或外包第三方来把控风险,但从全局而言,很多金融机构的内部管控制度建设仍然不均衡、不健全。有些银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在操作上不按规定筹措资金,无序竞争,高息揽储;有的内部稽核制度不健全,不按规定经营资金,挪用资金炒股票、房地产等。这些行为极易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经营风险,甚至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

二、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社会网络分析

(一)对金融风险的识别

对金融风险的传染关系的识别是对区域金融风险传染研究的关键性问题,现有研究技术一般采用VAR 模型、CCA方法和空间计量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因只关注金融风险的局部而忽视了整个网络的结构水平或金融风险的空间溢出。对区域金融风险的识别也可以采用宏观经济数据的引力模型来界定区域金融风险的空间关联关系,并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空间距离。在识别的基础上,国内外的研究学者采用了Logit 模型、GARCH 模型及矩阵模型对金融风险进行评估,但是由于模型的内置参数较多,而国内的金融市场相对缺乏足够庞大的数据样本,因此难以精确估计模型的参数。

(二)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能够对上述方法存在的不足加以弥补。社会网络分析是将现实中的各单元(个体、组织、国家等)视为非独立存在的节点,它们处于彼此链接的网络中。按照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假设,其研究基础是关系数据,是将关系而非个体作为独立基本分析处理的单位,表现为各节点间关系的链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强调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网络结构以及各社会关系背景来决定其行为,而非节点的个体属性来决定。

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网络中的各节点,其重要性体现在其规模、复杂性和关联性,一旦出现经营困难或者市场低迷,可能会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在经历了互联网金融中部分高风险业务野蛮发展后,金融机构业务表现出跨区域、跨市场、跨业态等特点,单一机构的区域性和系统性影响上升,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度也在增加,但与此同时金融网络的脆弱性也大幅提升,一些P2P 平台跑路清算、包商银行和锦州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案例印证了金融风险具有明显的外溢性和传染性,而金融系统的同质性和全球化加剧了金融风险的扩散性。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区域金融风险,需要相应指标来测量区域金融风险情况,如表1 所示。通过各节点间的关系绘制网络结构图,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关联状态,进一步可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刻画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解决在各地区之间是否存在风险传染、如何传染以及影响程度等问题。

表1 社会网络分析区域金融风险的网络特征

社会网络可以从各节点连接的方向和权重进行分类,包括有向加权网络、有向无权网络、无向加权网络和无向无权网络四类。邻接矩阵M是一个由N个节点形成的N×N的矩阵,其中aij表示节点i和节点j之间的连接关系,如果二者之间存在联系,那么aij=1,否则aij=0。但是节点i和j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一致的,对于有向网络而言,aij≠aji,而无向网络中,aij=aji。同样,在加权网络中,节点i和节点j之间边的权重大小也会随着网络是否存在方向性呈现不同的特征。

网络密度反映了网络中各节点之间链接的紧密程度,等于“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数目”与“理论上存在的最多可能关系数”之比,因此整体网络密度D的取值范围为0≤D≤1,D值越大,网络可视化就越紧密,反之就越稀疏。各节点的中心性共同影响整体网络的中心性,其中描述节点之间紧密程度或关系强度的指标包括点度数和点强度等,描述网络中子群之间紧密程度的指标包括聚集系数和加权聚集系数等。

三、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动力也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复杂情况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风险凸显。在金融领域,要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仍然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挑战。政府采取了债券融资的方式和定向降准,针对性强并且短期内效果明显,但是政策的覆盖面有一定的局限性。2020年的央行重点工作中特别指出了要彻底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建立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长效机制。从长远来看,更为重要的是完善相关机制,将金融风险防患于未然。

(一)宏观层面

需要充分认识我国区域金融风险的空间关联关系和网络结构特征,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不断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创新,改善金融机构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提高其风险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通过严格保证信贷品质,降低杠杆风险,进一步优化调整信贷结构,把握新增贷款投资方向,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现实中,监管往往会存在滞后问题,这源于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应加强政府监管,防止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扩散,努力降低监管带来的金融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中强调监管“匹配性”(proportionality),即监管要与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和系统重要性相适应。一些中小银行在负债端过度依赖同业融资,在资产端同业投资占比过高,其风险外溢足以超越其经营区域。对于这些暂时可能未达到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标准的机构,应基于前瞻性、全局性的视角,将其适当纳入宏观审慎视野,参照系统重要性监管框架,强化监督管理。为此,一要通过规范各类金融机构资本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确保符合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做到稳健经营。二要提高地方政府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区域金融管理协调机制。三要加强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对各种风险可能性进行分析和预报,增强预见性与前瞻性,为区域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加强跨区域的金融监管和协作,通过宏观政策和市场有效调节为防范整体性和区域性的金融风险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二)中观层面

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形成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检测、评估和处置机制。第一,加强各部门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通过加强区域内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信息共享、互相监管等方式,构建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促进监管间协调。第二,建立常态化的信贷风险防控机制,促进信贷有效投放与结构优化,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促进地方实体经济发展,加大对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科技、文化、养老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推动信贷结构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避免金融在脱实向虚和自我循环中放大、扩散风险。第三,各金融机构内部需要提升内部管理力度,防范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等外部风险向金融体系传染渗透。对各流程处理环节进行严格监督,树立精细管理的作风,提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法律意识、风险意识,确保员工严格遵守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责任落实到位,增强风险识别、防控、化解能力。

(三)微观层面

各金融机构应该在符合国家扶持政策的前提下,针对产业的发展状况、具体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房贷、抽贷、压贷,控制贷款额度,降低金融风险,探索由金融机构牵头整合产业产能过剩模式,积极借鉴国内外金融机构业务联动促进企业重组、并购的成功经验,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为战略性产业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的金融服务,为整合产业链、提升价值创造、促进技术升级换代等措施提供金融支持,稳步推进新的经济增长极逐步形成和完善成熟。

金融机构作为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最直接感知者,应该要重点关注几个方面:一是科学合理地对资本进行扩充,将金融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二是控制同业业务比重情况,需要设置同业业务占比警戒线,一旦超过需要引起重视;三是及时检测不良贷款的处置及新增情况;四是在金融投资方面,及时赎回到期产品并加强风险研判;五是关注资管产品的整改情况及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到从风险控制制度上建立健全,降低区域风险发生的概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