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王 君
(岳池县人民医院 四川 广安 638300)
乳腺导管内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该病的发生率有了明显增加迹象,对女性生理、心理均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现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由于早期患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被患者忽视,大部分患者确诊时疾病基本发展到了晚期,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加重了社会、家庭负担[1]。当前临床对于该病主要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但是手术病理诊断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且价格昂贵、诊断时间较长,患者不易接受,无法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开来,及早的对患者病情做出诊断,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存活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鉴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为了研究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结合对乳腺导管内癌诊断的价值,选定2015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乳腺导管内癌患者80例研究,旨在于为乳腺导管内癌患者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诊断方法,做出如下报道。
选定本院收治的乳腺导管内癌患者80例,研究时段从2015年6月—2018年6月,年龄在23~52岁,平均年龄为(37.52±6.28)岁;病程在3~14个月,平均病程为(8.54±3.06)个月;病灶个数在1~5个,平均病灶个数在(3.05±1.26)个;体质指数在18~25kg/m2,平均体质指数为(22.05±1.26)kg/m2;12例存在对侧乳腺癌切除史;75例胀痛、62例乳头溢液、42例局限性增厚。
诊断标准:均满足《妇产科学》中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1)病情稳定者。(2)自愿参加本次研究者。(3)患者、家属均知情,并对“知情同意书”阅读签字。
排除标准:(1)哺乳期、妊娠期女性。(2)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3)存在精神疾病、听语障碍者。(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5)年龄在18周岁以上者。(6)合并恶性肿瘤、心衰等。(7)患者、家属不支持本研究者。
采用PHILIPS EPI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常规超声根据预设的乳腺检查条件以及病灶条件,调整聚焦部位以以及深度,以获得最佳的超声图像。结合图像特征分型:结构紊乱型、肿块型。结构紊乱型者:其周围组织回声与病灶回声一致,边界模糊,无明显的占位效应。详细观察两种病灶的钙化情况,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病灶的血流情况,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时:应采用探头专门压迫板,取样框的范围应大于病灶的范围,一般超出5mm即可,缓慢振动使用探头的位置,分析弹性图彩色编码,颜色不同代表不同组织的弹性。弹性图的显色情况如下:(1)I级说明病灶区域完全变形。(2)2级说明病灶大多数已经变形,病灶显示出马赛克状,且绿蓝相间。(3)3级说明部分病灶变形,病灶中心以蓝色为主,边缘以绿色为主。(4)4级说明病灶未发生变形现象,病灶的周边以及全部区域均以蓝色为主[2]。
所有研究对象所获得的图像均由同两名临床经验丰富的,且具有相关资格证书的影像学医师做出最终诊断,对于存在异议的地方,应再次展开讨论,确定最终诊断结果。
用SPSS24.0软件展开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展开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展开χ2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80例研究对象均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其中病灶<2cm38例,占47.50%(38/80);病灶>2cm 42例,占52.50%(42/80)。(1)无血流:病灶<2cm 34例,占89.47%(34/38),病灶>2cm 0例,病灶<2cm比例显著高于病灶>2cm的,P<0.05(具统计学差异),(χ2=60.0557,P=0.0000)。(2) 中 等 血 流: 病 灶<2cm 4例,占10.53%(4/38),病灶>2cm 18例,占42.86%(18/42),病灶<2cm比例显著低于病灶>2cm,P<0.05(具统计学差异),(χ2=10.4594,P=0.0000)。(3)丰富血流:病灶<2cm 0例,病灶>2cm 24例,占57.14%(24/42),病灶<2cm 比例显著低于病灶>2cm,P<0.05(具统计学差异),(χ2=31.0204,P=0.0000)。
算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结合检出78例,占97.50%(78/80),与病理组织诊断结果对比,P>0.05(不具统计学差异)(χ2=2.0253,P=0.1547)。
80例乳腺导管内癌检出12例结节囊块型,占15.00%(12/80),可见乳腺体内脓块结节或者实性结节,导管未见扩张;28例导管扩张填充型,占35.00%(28/80),导管局部扩张,扩张的导管,充满实性强回声团块;20例结构紊乱型,占25.00%(20/80),扩张的导管相邻,排列顺序紊乱,扩张的导管存在强回声、实性团块;13例囊实型,占16.25%(13/80)存在实性与囊性混合回声;7例单纯钙化型,占8.75%(7/80),存在明显的占位病变,可见散在分布的回声钙化点,呈强回声。
乳腺导管内癌多见于25~50岁的女性,多发生在终末导管小叶,往往存在细胞异形、上皮伴随增生等情况,但是增生上皮并没有能发生间质浸润,只是在导管的内部,导管内癌基膜的完整性良好,因此乳腺导管内癌患者预后一般较为理想。当前临床对于乳腺导管内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患者在发病期间会出现乳头瘙痒、压痛、乳腺肿块等症状,对其生活、工作等造成严重干扰[3]。乳腺导管内癌属于“高度分子异质性疾病”范畴,经解剖学以及组织学分期,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临床有研究显示,乳腺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各个组织硬度的比较是,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大于非浸润性癌组织,非浸润性癌组织大于乳腺纤维组织,乳腺纤维组织大于乳腺组织,乳腺组织大于脂肪组织[4]。
超声是以大于20kHz的频率,通过递质传播的声波,临床诊断中频率一般在500kHz~1000kHz,具有较好的方向性,较强的穿透力,容易获得图像。超声具有价格低廉、实时、无禁忌症、无创伤性、操作方便等一系列优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常规超声诊断虽然可清楚的显示病灶组织的血流情况、回声以及位置,但是对于较小病灶的检出率较低,漏诊率以及误诊率较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结合在充分显示血流情况、回声以及位置的同时,还可对面积较小的病灶做出准确诊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其次超声对于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未妊娠的女性极为适用,在乳腺囊实性、肿瘤病灶血供、肿瘤良恶性鉴别方面具有独特效果,在当前被作为乳腺癌筛查的常用方法。超声作为一种实时性、不重复干扰的二维图像,在患者致密腺体、腋窝、淋巴结方面显像更为清晰。本文研究示:80例研究对象均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其中病灶<2cm 38例,占47.50%;病灶>2cm 42例,占52.50%。(1)无血流:病灶<2cm 34例,占89.47%,病灶>2cm 0例,病灶<2cm比例显著高于病灶>2cm的,P<0.05(具统计学差异)。(2)中等血流:病灶<2cm 4例,占10.53%,病灶>2cm 18例,占42.86%,病灶<2cm比例显著低于病灶>2cm,P<0.05(具统计学差异)。(3)丰富血流:病灶<2cm 0例,病灶>2cm 24例,占57.14%,病灶<2cm比例显著低于病灶>2cm,P<0.05(具统计学差异)。算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结合检出78例,占97.50%,与病理组织诊断结果对比,P>0.05(不具统计学差异)。80例乳腺导管内癌检出12例结节囊块型;28例导管扩张填充型;20例结构紊乱型;13例囊实型;7例单纯钙化型。证实了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结合在乳腺导管内癌诊断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值得作为乳腺导管内癌患者首选的诊断方法,在临床中借鉴、参考价值较高。但是本文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样本研究容量较小,研究时限过短等,对结果一般性有所影响,因此对于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结合在乳腺导管内癌诊断中的有效性、可靠性,仍旧需要临床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容量,延长研究时段,开展大量多中心、前瞻性、大规模的随机试验加以验证。
综上所述:超声是一种诊断效果十分突出的影像学方法,乳腺导管内癌患者采纳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结合,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降低误诊率、漏诊率,对微小病灶做出准确诊断,对乳腺导管内癌的具体分型做出准确诊断,有效弥补了单纯超声诊断的不足,有助于患者及早的接受针对性治疗,最大限度改善其预后,避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安全有效,临床值得信赖并进一步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