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CT多期增强扫描对早期肝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时间:2024-07-29

朱善华

(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1],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在430万人左右,而每年因肝癌死亡的病例在281万左右,是现今发病率最高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临床根据发病部位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主要发生于肝脏上皮或间叶组织;后者多指全身多个器官起源的恶性肿瘤侵犯至肝脏的现象。肝癌致病因素复杂,早期症状不明显,临床诊断很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情况[2]。而临床确诊时患者病情大多相对较重,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为此,针对以上情况,本次研究在早期肝癌的诊断中应用CT多期增强扫描,分析其应用价值和效果,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对象均为2015年2月—2018年4月于我院行CT诊断并有手术病理确诊为肝占位的患者100例。其中,肝细胞癌72例,男女比例为54∶18,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2.4±2.5)岁;肝内胆管细胞癌18例,男女比例为8∶10,年龄60~71岁,平均年龄(65.3±2.3)岁;肝转移癌10例,男女比例为6∶4,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1.2±2.4)岁。

1.2 方法

1.2.1 检查前 患者实施CT检查前6h,医护人员需要叮嘱患者禁食、禁饮,同时对患者实施碘过敏反应试验,对试验显示结果呈现阴性的患者进行检查。此外检查前25min指导患者口服800ml水,以便充盈胃肠道。

1.2.2 检查时 患者取仰卧位,仪器选用多层螺旋CT机,以2ml/s的速度注入造影剂100ml,计划为四次扫描。其中,第一次平扫;第二次于患者注射造影剂后30s开始,60s进行第三次扫描,2min开始进行第四次扫描。扫描计划全部完成后,对怀疑存在肝血管瘤的患者可进行5~15min的延迟扫描,以此减少漏诊的几率。

1.2.3 图像处理 扫描任务完成后将四次扫描结果数据进行图像重建,重建层距设置为7mm,层厚调整为3mm。

2 结果

2.1 平扫

肝细胞癌斑片状/结节样低密度影30例(41.67%),混杂密度影33例(45.83%),等密度影9例(12.50%)。胆管细胞癌低密度影15例(83.33%),等密度影3例(16.67%)。肝转移瘤均匀低密度结节影4例(40.00%),中心有更低密度结节影6例(60.00%)。

2.2 动脉期

扫描结果显示:肝细胞癌高密度强化66例(91.66%),边缘节点状强化6例(8.33%)。肝内胆管细胞癌中低密度强化14例(77.77%),等密度强化4例(22.22%)。肝转移癌中低密度均匀强化4例(40.00%)及环形强化6例(60.00%)。

2.3 门静脉期

扫描结果显示:肝细胞癌低密度强化65例(90.27%),等密度强化7例(9.72%)。肝内胆管细胞癌中高密度强化16例(88.88%),等密度强化2例(11.11%)。肝转移癌中低密度强化4例(40.00%)及环形强化6例(60.00%)。

2.4 平衡期

扫描结果显示:肝细胞癌低密度强化70例(97.22%),等密度强化2例(2.78%)。肝内胆管细胞癌中高密度强化17例(94.44%),等密度强化1例(5.55%)。肝转移癌低密度强化10例(100.00%)。

3 讨论

现阶段,临床对早期肝癌的诊断多以血清标志物检测即生物检测为主,但该种检测方式仍然存在漏诊和误诊的几率。近期,梁玉安[3]等人在研究中指出,使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进行诊断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此,本次研究CT多期增强扫描应用于早期肝癌的诊断中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根据肝脏供血的特殊性,临床将肝实质增强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即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其中,肝脏是由门静脉和肝动脉结合供血的器官,而门静脉供血系统血供占比在75%~80%,但肝肿瘤主要供血系统为肝动脉。为此,基于肝组织和肝肿瘤在供血方面的差异性,临床通过分期扫描来提高诊断和鉴别早期肝癌的准确性。多层螺旋CT具有扫描全面、速度快和准确性高的特点,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各期图像,还能在检测肝癌时清楚的显示肝脏动、静脉血管的具体情况,以及反映不同类型的肝癌血流动力学。沃方明[4]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图像重建后得到大的不同时期变化,包括从动脉期高密度强化到门静脉期低密度强化的过程的差异性,可以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肝细胞癌提供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使用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癌进行诊断,可以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值得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