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影像学特点及临床病理诊断一致性分析

时间:2024-07-29

何 静

(北京首钢医院 北京 100144)

胆囊息肉样病变在临床也称为胆囊隆起样病变,在临床属于发病率相对较高的病变类型,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理性质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常见有胆囊癌性息肉、炎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等[1],对不同的病理类型息肉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治疗原则在于准确的病变诊断,当前超声是最为常用的检查手段。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逐渐升高,超声检查的价值除了准确检出病变外,还在于能够鉴定此类病变的良恶性[2],为更深入了解超声检查手段对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对笔者所在影像科近年超声检查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资料归纳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间超声科检查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为分析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后确诊病情,从中随机抽取234例。患者中男性158例,女性76例;年龄在22~79岁间,平均年龄(51.6±4.5)岁。入院时有166例患者自诉右上腹存在隐痛和不适感,余下68例患者并无相关自觉症状。对切除胆囊采取组织病理学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本文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诊断所用仪器为Sonos 4500、Sequoia512彩色超声诊断仪器,将频率设置在3.5~5.0MHz间,让患者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接受超声检查,嘱咐患者保持胆囊充盈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受检过程中患者需取仰卧体位、左侧卧体位,或者是多体位进行扫查。超声扫描时重点对胆囊位置进行检查,对于息肉的体积大小、数量、所在位置、胆囊壁局部变化情况等观察并记录,如有必要可对患者进行脂餐后胆囊检查,对胆囊收缩状态进行探查,将所得影像图片保存于超声工作站。所有患者需要接受定期复查。

1.3 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所涉及要统计学处理数据输入SPSS20.0软件,用%表示计数资料,接受χ2检验。用±s表示计量资料,接受t检验。计算所得P<0.05则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情况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超声扫描和超声复查,在胆囊壁上发现存在强回声或者中等回声团,大小不一,回声团突入胆囊腔内部,无发现声影且不随着体位出现移动。部分病灶直径偏大且蒂相对偏宽,形态、边界均呈现不规则变化,其常见数据请见附表1。

附表1 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超声影像学情况

2.2 病理诊断一致性

详情请见表2。

表2 患者超声诊断和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

3 讨论

在成人群体中出现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比例约为5%[3],根据性质可将其分为非肿瘤病变、肿瘤性病变两种,胆固醇性息肉为非肿瘤病变类型,也是在此类病变患者中占据比例最高的类型,而从本院近年来诊疗患者资料来看,大部分胆固醇性息肉患者并无典型临床症状,这和临床相关文献[4]研究内容相符合。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两种类型超声诊断所得结论,和病理报告有较高的吻合率,因此可考虑用超声检查替代病理检查,此类息肉病变呈现多发或者单发,大部分可发现有蒂,超声图像提示存在较强回声,部分有弱回声,一般而言直径在1cm以下,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提示并无发现血流信号。近年来有相关研究[5]确认了胆固醇性息肉自身的实质细胞并不存在生长能力,似乎也并不具备恶变的风险。此外的其它息肉类型,超声诊断的吻合率和病理诊断存在一定的误差,这是受到个体因素、病理类型的影响,因此对患者在超声检查外还应该结合其它手段,最大程度降低发生误诊漏诊的情况。

虽然胆囊息肉样病变多部分属于良性病变,但是也存在恶变的概率,且最高可达到22%,经多年超声检查,笔者有如下体会:经超声检查提示胆囊壁出现局限增厚情况且直径已经在5mm以上,则应该考虑是否为癌前病变或者早期病变。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对于年龄偏大(50岁以上),病变直径偏大(1cm以上),经复查存在增大变化以及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在掌握手术适应症的时候应该合理调整放宽,在恶性、良性病变当中,直径的测量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在胆囊癌病灶当中发现高速低阻血流,这对于诊断胆囊癌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用超声手段进行检查具有检出率高、鉴别准确、费用较低以及微创等优点,可将其作为临床筛查此类病变的重要手段,但对于部分类型胆囊息肉在检查时要保持谨慎,通过结合其它手段保障准确率,以免误诊而耽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