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辽宁省棉花区域试验2013—2022 年工作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4-07-29

韩晓军,王洪山,王子胜*

(1.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 辽河综合试验站,辽宁 辽阳 111000;2.辽宁省种业发展中心,沈阳 110034)

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区试)是从育种到生产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评定新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纤维品质表现、推广价值和适宜种植地区,其结果对新品种的审定及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辽宁省的植棉历史距今已有400 余年,属于特早熟棉区。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辽宁省棉花种植面积不断萎缩,辽宁省棉花品种区试主管部门为适应现阶段的棉花生产需求和持续发展变化的棉花育种目标,对棉花区试工作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进。笔者通过简要回顾辽宁省棉花品种区试发展的历史,总结了近10 年辽宁省区试操作流程的主要变化、工作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辽宁省棉花区试工作的综合质量。

1 历史回顾

1.1 辽宁省棉花品种区试工作的基本情况

辽宁省棉花品种区试始于1949 年,是国内最早开展棉花品种区试的省份之一,至2022 年已有74 年的历史[2]。1949 年3 月至1959 年5 月与1959年6 月至1984 年8 月的棉花区试分别由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的前身辽阳棉作试验场和辽宁省棉麻科学研究所主持,1984 年9 月至今的棉花区试由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主持,70 余年间共设置试验点次393 个。

1.2 获得的成果和突出品种推广应用情况

1949—2022 年,辽宁省棉花品种区试共鉴定筛选了近240 个棉花品种(系),推荐审定了包括锦棉1~6 号、黑山棉、辽棉1~54 号等60 余个棉花品种,为促进早熟、高产、抗病、高品质棉花品种的选育做出了重要贡献。1996 年由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主持完成的“辽宁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及其结果应用”获辽宁省农牧厅科技进步三等奖。辽宁省自育的棉花品种,如辽棉6 号、7 号、9 号,20 世纪80 年代在辽河流域植棉区、黄淮平原植棉区累计推广种植200 多万hm2,其间为当地棉花生产增加纯收益48 亿元。同一时期,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等有关育种单位纷纷来辽宁省引种,将辽棉系列早熟、抗病品种或资源材料用于杂交亲本选配。“七五”至“十二五”期间,辽棉10 号、12 号、13 号、15号、34 号、35 号等辽棉系列品种[2]因具有早熟、高产、抗病特点迅速被新疆北疆、甘肃省等西北内陆棉区引种、示范,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2 2013—2022 年辽宁省棉花品种区试基本操作规程及其变化

2.1 组织管理

由辽宁省种业发展中心 (原辽宁省种子管理局)会同区试主持单位对辽宁省棉花品种区试参试品种的条件和试验程序、经费管理等制订统一的实施方案。每年由辽宁省种业发展中心组织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在棉花苗期和收获期各检查1 次,年终召开试验工作总结会议1 次,对当年工作进行总结,同时安排部署下一年度工作。

2.2 试验地选择

选择能代表当地棉花生产条件,地力均匀,前茬一致,有良好排灌条件,四周无不良环境影响的地块作为试验田。2013 年开始,全省每年分别在辽阳市、朝阳市北票市、朝阳市朝阳县、朝阳市喀左县、朝阳市建平县、葫芦岛市建昌县设置6 个试验点,统一布局,实行规范化管理。

2.3 田间试验设计及其变化

按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2013—2017 年为8 行区,2018 年开始改为6 行区,6 m 行长,行距0.55 m,小区面积不少于20 m2,大垄双行种植,地膜覆盖栽培,种植密度与管理按当地生产水平进行,试验区周边设4 行以上保护行。试验各小区全区收获,以霜前皮棉、皮棉和籽棉计产。

2.4 田间管理

要求同一试点的所有参试品种同日播种,播种、灌溉、防虫、整枝、中耕等管理及时、一致,每项作业于同一天完成,或至少同一重复在同一天完成,做好调查记载。允许使用化学生长调节剂适度调控,但由于需要考查植株自然开花、棉铃自然吐絮情况,不允许使用乙烯利等催熟剂。

2.5 检测项目及其变化

枯萎病、黄萎病抗性鉴定由主持单位委托具备专业资质的单位进行,为棉花品种审定提供依据。鉴定方法为田间人工病圃成株期鉴定方法,鉴定时间在6 月下旬至8 月下旬。

棉花纤维品质检测由主持单位取3 个以上试点的棉样送至农业农村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河南省安阳市),对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断裂伸长率5 项指标进行测试。

2015 年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规定对转基因棉花品种不予审定,因此自此参试的棉花品种在第1 年须进行转基因检测鉴定,并提供具备资质的检测单位出具的权威检测报告。要求检测单位依据《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成分检测 抗虫转Bt 基因棉花定性PCR 方法》[3],对提供的种子样品进行相关检验。

2.6 试验总结与产量结果分析

试验总结分为苗期报告和年终总结,各试点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整理完成,由主持单位汇总。试验结果汇总后统一进行产量统计,各品种的小区实际霜前皮棉产量、皮棉产量、籽棉产量采用DPS 9.5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辽宁省棉花品种区试的经验和成效

3.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试验人员的素质

2013 年以来邀请辽宁省棉花品种区试项目主管部门及主持单位的棉花专家对承试单位技术人员和农户进行区试专业培训5 次,分别从区试的作用、重要性、意义,田间播种、不同时期的田间管理、小区棉花收获及室内考种等流程进行讲授,并邀请经验丰富的区试工作人员传授经验和分享体会。相关培训大幅度提高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并提高了区试工作的质量。

3.2 参试信息公开

参试品种始终实行实名插牌,邀请育种家和试点人员来试点鉴定品种的特征特性,以公平、公开、公正地评价参试品种,并在此基础上交流学习、接受监督。

3.3 棉花品种区试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013—2022 年辽宁省棉花品种区试参试品种(系)共计96 个(次),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有32 个,其中常规棉品种占81.25%,杂交棉品种占18.75%。以早熟杂交棉品种辽棉37、辽棉39[4]、辽棉42[5](分别于2017 年、2018 年、2019年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早熟常规棉品种辽棉38[6](2018 年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4 个品种为核心的“早熟抗病优质强优势杂交棉新品种选育及应用”项目,将新品种推广与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应用相结合,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目标,在2019—2021 年的累计推广面积达36.69 万hm2。项目实施区内3 年皮棉单产平均为1 905.8 kg·hm-2,籽棉单产平均为2 670.3 kg·hm-2,新增纯收益3 961.8 元·hm-2。其间,这4 个新品种的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提升了当地棉花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且因抗病性表现优异,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该项目于2022 年获辽宁农业科技贡献奖一等奖。

4 辽宁省棉花品种区试发展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区试投入

近年来,由于试验地地租、生产资料和人工等成本急剧增加,专项区试经费难以满足基本工作需求,造成各试点部分承试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落实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应适度提高相关投入,使之基本满足试验所需的费用[7]。

4.2 实现区试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区试的科学化水平

4.2.1考查承试点资质,提高区试承试水平。2022年开始,在确定区试试点之前由区试的承试申请单位用文字和图片向管理部门申报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专业资质、试验用地大小、棉田的平整情况、田间管理所需农机设备、试验必需的轧花设备等,经辽宁省种业发展中心考查审核备案通过后,才能承接区试工作,以保障区试工作的稳定有序进行。4.2.2科学评价参试品种的性状和表现。要严把品种申报关,要求参试单位在申请品种参试时必须填报区域试验申请表,包括详细的亲本组合、各世代时间、特征特性表现、抗病性、抗虫性等相关品种试验报告。在区试田间苗期和秋季检查中,一旦发现田间性状与其填报的不一致,将给以参试品种一票否决的处罚;其他试验数据与检验报告严格按照辽宁省棉花品种审定标准审核。

4.3 建设区试的信息共享平台

为了科技人员能及时掌握与共享数据,提升区试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并最大限度保证试验的公平、公开和透明,应建立相关共享平台,并实行实时填报。

4.4 加强承试人员技术培训,调动区试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区试工作质量

由于基层承试单位人员工作分工相对不稳定,责任心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容易因对试验了解不够而造成田间观察不细致、不准确,记载不及时等情况。因此,应通过集中培训、田间实地辅导等方式,提高其对区试工作的认知度、责任心和总体业务素质,使之能够按照规程调查棉花性状,并熟练掌握不同生育时期的时间节点,熟悉区试的田间管理和考种流程等具体工作内容,及时解决区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对承试单位和承试人员的监督管理,对试验工作的质量实行试验经费奖惩制度,对在区试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技术人员给予奖励,切实提高承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有效提高区试工作质量[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