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皖北综合试验站10年工作经验与体会

时间:2024-07-29

郑曙峰 ,路曦结 ,程福如 ,王维 ,徐道青 ,阚画春 ,刘小玲 ,陈敏 ,李淑英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合肥230001;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合肥230001)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管理创新,是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全国范围内农业科研协同创新内生机制的成功探索[1]。其中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和运行10年以来,皖北综合试验站围绕试验示范、培训和技术服务、信息采集和调研等职能和任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1 团队稳定和人才培养是保障

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来,皖北综合试验站人员一直很稳定,10年来均由路曦结研究员任站长,程福如、郑曙峰、王维、徐道青4人为成员,分别负责育种、植保、综合、栽培和土肥等专业。皖北综合试验站先后服务7个县,所在县共7名负责人、21名技术骨干,人员相对稳定。

团队的稳定和人才培养是试验站可持续开展工作并取得良好绩效的重要保障。2008―2017年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年度考核中,皖北综合试验站连续10年均为优秀等次,且位次居前列。

2 深入调研和掌握实情是基础

调查收集监测棉花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监测分析棉花长势、灾情和疫情等动态,既是综合试验站的任务和职责,也是试验站开展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和服务等工作的基础。深入调研、掌握实情,并形成专题报告,一方面可以发挥产业“智库”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做到精准化、高效化。

2.1 产业现状、问题和需求调研

2008―2018年,皖北综合试验站开展专题调研10余次,涉及棉花产业科研、生产、消费、流通、加工等环节全产业链现状、问题和需求。通过调研,形成了《安徽省“十二五”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发展规划(棉花部分)》《安徽省“十三五”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发展规划 (棉花部分)》《安徽省棉花产业发展报告》《安徽省棉花产业技术“十二五”规划》《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十三五”规划》《关于发展机采棉的建议》等调研报告多份,及时上报到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2 气象灾害和重大病虫害应急调研

针对安徽省沿江、江淮丘陵和淮北3个植棉区棉花生长季节低温阴雨、台风、雨涝、干旱等气象灾害频发等情况,试验站派出专家100余人次及时前往灾区调查,开展现场应急指导,通过安徽棉网、农业相关部门网站等发布应急技术方案10余份,有效减轻了气象灾害造成的棉花产量损失。

针对棉花生长季节因气候因素导致的枯萎病、黄萎病、棉叶螨、棉盲蝽、斜纹夜蛾等病虫害爆发,及时前往灾区调查,开展现场应急指导,通过安徽棉网等媒体发布应急技术方案多份,及时控制了灾情,有效减少了农药施用量,提高了防治效果,减轻了病虫害造成的棉花产量损失。

2.3 其他应急调研

2012年,皖北综合试验站在安徽首次发现检疫性害虫扶桑绵粉蚧,采取了应急措施,及时报告了体系相关岗位科学家和地方有关部门。此后,试验站每年均安排专人密切监测、防控,及时有效控制了扶桑绵粉蚧在安徽省的扩散和传播[2]。

2.4 信息采集监测

通过信息采集网络,在产棉大县开展定点定户调查,监测棉花生产、市场、棉区气象等信息,采集信息80万个;采集棉花种质资源、棉花品种、棉花病虫草害、棉花科技成果等信息6 300条,完善了相关数据库。

3 岗站合作核心技术集成创新是关键

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主要任务,要做到这一点,通过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合作,针对产业存在的技术瓶颈,集成创新核心技术是关键。

3.1 棉花专用配方缓控释肥

针对棉花生产常规肥料和施肥存在的施肥次数多,花工多、施肥技术复杂、盲目过量施肥等问题,皖北综合试验站(安徽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司尔特肥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研究了主栽棉花品种营养特征,开发了系列棉花专用配方,研制了多种易降解缓释包膜新材料,创建了以配方造粒、尿素料浆涂层、缓释剂两步喷涂包裹等为关键技术的棉花缓释肥生产工艺,通过调整原料配比控制产品各养分含量,采用控制缓释剂种类和投入量实现养分释放与需求的匹配,成功研制出了棉花专用配方缓控释肥[3-9],产品获得了国家缓释肥肥料登记证。应用该技术,实现了棉花“苗肥同下(棉花移栽的同时一次性施用棉花专用配方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施肥次数由3~5次减为 1次,大幅度简化了棉花施肥技术,解决了常规技术中施肥期与干旱雨涝等灾害高发期重叠导致无法追肥或因肥害而减产的重大难题。与等养分常规施肥相比,一次性施用棉花专用缓释肥,棉花增产6.6%~14.1%,增效 10.1%~15.7%,减少施肥用工 50%以上,等产量情况下单位面积施肥量减少11.2%~20.6%。通过集成,建立了以棉花专用配方缓释肥为主体的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体系,制定了技术标准,为实现棉花轻简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10-11]。该技术连续多年被农业部评为主推技术,获2014―2015年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3.2 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

针对棉花生产用工多、工序复杂、机械化水平低、植棉效益下降等问题,与国家棉花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董合忠研究员(山东棉花研究中心)等合作,创新研究和集成了轻简化育苗移栽或机械免耕精量直播、简化施肥、全程化学调控、安全化学除草、病虫害轻简防控、简化整枝打顶、集中收获或机械收获等核心技术,建立了棉花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通过成果应用,减少了棉花生产环节,节省了用工,提高了植棉效益,大大简化了棉花栽培技术,实现了棉花生产技术的变革。

该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12]形成了NY/T 2633―2014《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13]DB34/T 2652—2016《机采棉花生产技术规程》[14]等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和安徽省地方标准,“棉花轻简化丰产栽培关键技术与区域化应用”获得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该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体系在主要植棉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节本、省工、增效效果明显,新增经济效益显著,加快了棉花生产从传统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轻简节本型、资源节约型的重大转变。

3.3 棉花减肥减药增效技术

针对棉花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严重,植棉效益低、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问题,研究和集成了棉花养分需求特性、有害生物防治指标与化学农药限量标准等,研制了棉花专用配方缓(控)释肥等高效新型肥料、高效安全农药等新产品,研究和集成了棉花种肥同播、无人机喷雾等先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施肥技术、养分高效品种和种植制度、秸秆还田等化肥替代技术,形成了棉花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

该棉花减肥减药增效技术形成了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 3133—2018《棉花轻简绿色增产增效生产技术规程》,与常规技术比较,化肥减量25%,肥料利用率提高12%,农药减量25%,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8%,棉花单产增加3%。

4 技术产品化和技术标准化是抓手

技术产品化和技术标准化是试验示范的重要抓手。一方面,物化产品技术的可视度,可以大大提高示范区种植户的积极性,提高科学技术的到位率,增强试验示范的效果;另一方面,技术的标准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技术的可操作性、实用性、适用性和规范性,可大大提高技术的示范效果。

4.1 技术产品化

2008―2018年,皖北综合试验站主要从2个方面开展技术产品化工作,一是试验示范棉花专用配方缓控释肥、棉太金、全精控等新产品,二是筛选棉花新品种(品系)。

10年来,皖北综合试验站共引进棉花新品种(系)153个,这些品种(系)由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家和国内棉花育种优势单位提供,主要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及河北、河南、江苏、湖南、湖北、辽宁、安徽等。引进的品种先后在安徽省沿江棉区、淮北棉区和江淮丘陵棉区三大植棉区开展试验、展示和示范。根据棉花生产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试验示范采用2种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进行,一是油(麦)后棉花高密度(667 m26 000株)直播,二是油(麦)后棉花低密度育苗移栽(667 m21 500株)。通过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油(麦)后高密度 (667 m26 000株)直播棉花品种 (品系)6个,分别是中棉所 50、中 425、中棉所 92、中棉所74、F11、中棉所63,每667 m2平均皮棉产量超过100 kg,与常规育苗移栽棉花产量相当,且可省工50%以上,可集中收获或机械采收,实现了棉花轻简高效的目标;筛选出适合油(麦)后低密度育苗移栽(每667 m21 500株)棉花品种5个,分别是中棉所 63、中棉所 53、鄂杂棉 10号、皖杂棉 9号、皖杂棉11号,每667 m2平均皮棉产量超过120 kg,实现了棉花高产高效的目标。其中,推荐中棉所65、中棉所50、鄂杂棉10号3个品种为长江流域主导品种、皖杂棉9号为安徽省主导品种。

4.2 技术标准化

2008―2018年,制定 NY/T 1734—2009《杂交棉人工去雄制种技术操作规程》、NY/T 2633—2014《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等农业行业标准 3项,制定 DB34/T 2652—2016《机采棉花生产技术规程》、DB34/T 3133—2018《棉花轻简绿色增产增效生产技术规程》等安徽省地方标准23项,实现了技术的标准化、标准的体系化。

5 技术培训和基地建设是手段

技术培训和基地建设是科技示范推广最核心、最有效的手段。

5.1 技术培训

2008―2018年,皖北综合试验站完成《长江流域棉区 (安徽)棉花高产创建轻简化技术模式图》(《棉花科学栽培》、《种棉新技术Ⅰ》、《种棉新技术Ⅱ棉花病虫草害及缺素看图识别专辑》等培训教材及 《棉花轻简化育苗移栽技术要点》、《棉花专用配方缓控释肥使用要点》、《棉花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技术》、《棉花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等技术明白纸的编写,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80余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800人次、种植大户200余个、农民11 000人次,开展现场咨询130次,发放教材3 000本、明白纸30 000份。

培训和咨询的主要技术内容主要包括:棉花新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轻简化育苗移栽技术、简化施肥技术、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轻简化机械化生产技术、防灾减灾技术、棉花产业形势与展望等。

通过技术培训和咨询,使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从业人员既了解了棉花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产业发展的思路,又学到了棉花生产的新模式、新技术,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

5.2 千斤棉及机采棉示范区创建

2008―2018年,皖北综合试验站先后在东至县、望江县、太湖县、阜阳市颖东区、宿松县复兴镇创建千斤棉及机采棉示范区13个 (其中5个示范区与皖南综合试验站共建),创建41点次,累计创建面积160 hm2。经专家测产,杂交棉育苗移栽轻简化“千斤棉”创建点每667 m2最高皮棉产量 150.1 kg,比对照增 25.6%,减少用工 4~8个;机播机采棉创建点每667 m2最高皮棉产量116.1 kg,比对照增 6.31%,减少用工 50%[15]。

2014年安庆市迎江区及望江县机采棉示范区实现了机收,这也是安徽省历史上首次实现棉花机械化采收。示范现场棉花吐絮集中、株型紧凑、株行距配置合理、脱叶效果好,机械采收采净率达95.0%,含杂率仅为3.4%,机采实收单产与营养钵育苗棉花相当,标志着安徽省机采棉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5.3 召开现场观摩会

2008―2018年,皖北综合试验站召开现场观摩和研讨会15次,平均每年1.5次,累计参会人员1 000余人次,主要包括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专家、地方相关部门领导,还有全省棉花主产区基层技术人员、棉农、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等。主要观摩和研讨内容包括:棉花新品种展示、棉花轻简化育苗移栽技术、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油棉两熟棉花机播技术、千斤棉、机采棉等。

5.4 远程信息和科技服务

运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AI等技术,建立基于web和移动端的棉花信息与科技服务系统(安徽棉网,www.ahcotton.cn)[16]。 该系统具有两大功能:一是棉业信息服务,包括产业信息、监测预警、棉花百科、产业政策、棉业大数据等,用户可以及时掌握最新棉业的动态、市场行情和产业政策等;二是远程科技服务,包括看苗诊断、专家在线、实用技术等,可以提供实时、互动、远程的棉花科技服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