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破解当前棉花生产困境——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

时间:2024-07-29

吕宝顺

(东营市东营区农业农村局,山东 东营257100)

山东省东营市境内棉花种植始于清初,长期以来棉花产业一直是本市的主导产业。 1983 年建市以来,棉花生产形势也有几次起伏,但棉花主导产业的地位一直较稳定。但自2017 年以来,受各种因素综合影响,和我国绝大部分植棉区一样,东营市的棉花种植面积和效益连年走低,棉花产业渐渐陷入困境,如果再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当地棉花产业极有可能从此没落。

1 东营市棉花生产的总体情况

东营市位于黄河三角洲的腹地,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全年平均气温为12 ℃左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 750 h;≥10 ℃年积温为4 500 ℃左右,无霜期为211 d 左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盐碱地资源丰富,是山东省重要的传统棉花产区。 1983 年建市时植棉面积为50 460 hm2, 皮棉总产为33 473 t[1]。 1983―1991 年植棉面积波动增长:最高(61 127 hm2)年份是1991 年,皮棉总产为49 804 t;最低(31 053 hm2)年份为1986 年,但仍在30 000 hm2以上[1]。1992―1999 年,由于棉铃虫暴发危害、农药和肥料价格居高不下等原因,棉花种植面积开始下滑,1999 年降至低谷(14 964 hm2),皮棉总产也降至13 541 t[1]。 2000 年后随着抗虫棉的推广,棉花面积和总产迅速回升,2006 年面积达本市历史最高的103 456 hm2, 同年皮棉总产也达到建市以来最高水平(123 551 t)[1]。 此后,随着植棉效益的下降,同我国其他棉区一样,东营市的棉花种植面积逐年萎缩,到2020 年面积下降到16 628 hm2[1],仅相当于2006 年的16.1%。 2021 年种植面积继续下降到9 926 hm2(当地农业部门统计数据)。 减少的棉田中,盐碱较轻的棉田改种粮食等作物(占50%左右), 部分盐碱较重的棉田改种了高耗水的水稻和莲藕(35%左右),部分棉田撂荒(15%左右)。 棉花产业也由本市农村的优势产业跌落为如今的“鸡肋”产业。

2 东营市棉花生产困境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植棉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

2004―2013 年是东营市农民种植棉花积极性比较高的一段时期,植棉面积保持在90 000 hm2以上[1]。 从表1 可见,2021 年植棉物化成本、人工成本分别比2011 年增加47.1%、71.4%。 尽管2021 年棉花收购价格上涨, 不计人工成本的收益比2011 年增加44.9%, 但扣除人工成本的纯收益则比2011年减少96.2%。

表1 棉花种植与粮食种植效益比较

与种植小麦- 玉米两季相比,2021 年植棉物化成本是小麦-玉米两季的68.5%, 人工成本则是小麦-玉米两季的6.15 倍,不计人工成本的收益是小麦-玉米的1.25 倍,但扣除人工成本后的纯收益则只相当于小麦-玉米的0.65%,相差巨大。

从上述比较可见,棉花生产由于其栽培管理复杂、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投入多、劳动力成本高,在2021 年籽棉收购价格较高的情况下, 植棉仍无利可图。 而粮食生产因其农艺管理简单、机械化程度高、用工少、收益相对较高等优势,在粮棉争地中完胜棉花。 这是棉花生产急剧萎缩的主要原因。

2.2 农村劳动力无法满足植棉的需求

据当地农业部门调查,东营市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中老年劳动力。 以性别分,妇女劳动力占60%以上;以年龄分,55 岁以上的劳动力约占70%。 而当前的生产条件下,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使得中耕、病虫害防治、棉花机采等效率较高的大型机械难以推广,因此当地棉花生产仍是高劳动力和高技术投入的产业。在当前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形势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仍将继续进行,在农村从事棉花生产的多为妇女、年老和体弱者,无法满足棉田高产栽培管理的需求,种植面积减少的局面难以避免。

2.3 棉田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种植棉花不仅要承担棉花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还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在棉花生长的中后期,一旦遭遇恶劣天气,棉花就会大幅减产,品质也会下降,造成惨重损失,严重影响棉农植棉积极性。近几年,由于当地棉花生产持续低迷,棉田基础设施投入大大减少,8-9 月若遭遇连阴雨或涝灾等恶劣天气,往往会因排涝不及时造成棉花单产和品质下降,收益减少。

2.4 棉花收储加工企业和纺织企业举步维艰

从棉农立场看,目前棉花的销售价格仍然无法调动其植棉积极性;从棉花收储加工企业和纺织企业的立场看,棉纺行业同样举步维艰。具体表现:在棉纺业方面,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国际竞争加剧、棉纺织品出口市场增长乏力,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雪上加霜、棉花原料和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困难, 使得我国传统纺织品外贸优势基本丧失,棉纺织企业生存环境愈加恶劣;在棉花收储加工企业方面,由于产区植棉面积大幅度下降,棉花产量减少、交售量不集中等原因,棉花收购企业运营成本增加,无法维持经营,大多关门歇业。据当地农业部门统计,2011 年前后全市有50 余家棉花收储加工企业,目前只有6 家在勉强维持运营。

2.5 棉花技术推广体系方式落后

这表现在2 个方面:一是推广方式低效,当前大多采用组织农民集中培训、发放明白纸、广播宣传等推广方式,这种一厢情愿式的推广方式效果较差;二是推广渠道单一,传统推广方式大多以各级政府系统的农技推广人员为主,这部分植棉技术推广人员, 特别是直接面向农村的乡镇农技人员人力、精力有限,很难集中精力做好技术推广工作。

3 发展现代农业,破解当前棉花生产困境

要实现棉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在棉花产业的各个环节引入现代农业的理念,通过发展现代经营方式,培育新型棉花经营主体,构建现代棉业生产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推广体系,推广现代生产方式和现代物资装备,促进棉花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推动棉花产业走出困境[2]。

3.1 强化“三项政策”支持,引领适度规模化经营发展

借鉴美国政府通过对棉农提供生产性、 销售性、贸易和限制性补贴等提高棉花竞争力的经验[3],在保持现有植棉补贴、保险补贴、目标价格补贴等棉花产业政策支持基础上,重点强化“三项政策”支持,引导棉花生产向适度规模化经营发展。 一是进一步强化棉田土地流转补贴政策,适当加大补贴力度, 引导鼓励各种经营主体发展棉花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棉花规模化生产的发展;二是强化对棉田特别是盐碱地棉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政策,通过高标准棉田建设工程, 改善棉田节水灌溉条件,提高棉田肥力水平和抵御雨涝灾害能力;三是加大对棉花管理和采收机械的补贴力度, 将进口的采棉机、 棉田管理配套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提高涉棉机械的补贴标准,促进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减少劳动力的投入。

3.2 实现三个转变, 构建现代棉花生产经营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

(1)实现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传统棉花种植方式,由于地块比较分散,组织化程度、技术水平和机械化程度低,难以实现棉花规模效益,使得棉花生产环节在棉花产业链中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 因此,必须加快转变棉花生产方式,用现代农业的思维推动棉花产业的发展。 建立涵盖棉花生产、流通到消费整个棉花产业链的经营模式,使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利益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利于先进适用品种技术、投入品和装备的应用,从而利于棉花种植业获得较高且相对稳定的收益,这是棉花种植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具体做法:一是要鼓励土地向棉花种植专业大户、植棉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棉花龙头企业、新农人等新型农业主体流转,推动棉花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种植转变。只有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才能提高棉花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和科技含量, 有效减少棉花生产的人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棉花增产、棉农增收。 二是推动棉花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引导鼓励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棉花协会,并充分发挥其信息优势,协调处理好棉花行业内各环节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将棉花产业的发展纳入到“棉籽—榨油—提炼棉籽蛋白—提取低聚糖,棉花—纺织,秸秆—发电”的产业循环链条[3],实现绿色发展。同时在合作社或协会的组织下, 可以利用期货来对冲/ 规避价格波动风险,提高综合效益。

(2)实现由单一棉花技术推广方式向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方式的转变。棉花是一种生产技术性较强的作物,对技术推广的要求也更高,需要在技术推广方式上向现代新型多元化转变。 一是采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田间课堂推广模式”, 在培训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让培训变得更加直观,让学员听得懂、学得会;并通过跟踪服务,了解学员生产经营情况、收集学员技术服务需求,进一步提供针对性服务。 二是充分利用新型传播媒介简便快捷、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由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开设的直播和录制的技术信息短视频等。 三是建立棉花技术推广微信群,组织各级棉技推广技术人员、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等与棉业科技推广有关的人员入群, 既可以发布各种种植技术与市场信息, 又可以组织成员们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3)实现由单一种植棉花模式向棉花- 耐盐碱作物两熟种植制度的转变。 棉花- 耐盐碱作物两熟栽培,如棉花- 黑麦草两熟栽培[4],可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资源,提高棉花种植的综合效益。 一般情况下,在中度盐碱棉田饲草作物小黑麦鲜草产量能达到37 500 kg·hm-2,与棉花一熟制相比,纯收入增加5 250 元·hm-2左右,可实现棉田的全年生产,既可增加棉区综合效益,又能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饲草。

3.3 取得三方面突破,建设棉花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一是在棉花育种方面取得突破。通过引进国外优良种质资源, 将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结合,充分利用棉花杂交优势,广泛开展分子育种,培育出耐盐碱、抗病虫、高产优质、适合机械化两熟栽培的棉花新品种。 二是在集成栽培技术上取得突破。研究开发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农机农艺相配套的全程机械化栽培管理技术、智能化管理技术,满足棉花规模化生产的技术需求,解决高产高效和省工节本问题。 三是在棉花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方面取得突破。在实现棉花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的基础上,加大科研力度,建立棉花生产物资供应、新技术、新品种、田间水肥供应状况、病虫预测预报、产业政策、纺织品贸易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分析,结合物联网信息化手段监测棉花田间生长情况,利用信息技术提出适时的田间管理意见,降低生产风险,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增加有效供给。

4 结语

***总书记在2021 年10 月考察黄河入海口后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 要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5]。在目前棉花产业面临的不利局面下,只有贯彻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在棉花生产经营流通各个环节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 才能破解当前棉花产业困局,重振东营市棉花产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