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梁凤华 彭间英 赖敏燕
(收稿日期:2016-11-21)
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法的应用研究
梁凤华 彭间英 赖敏燕
目的 探讨改良肺表面活性物质(PS)给药方法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气管导管给药法。观察组给予改良PS给药方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d内胸部X线检查评分、血气分析指标、药物返流率、给药时间、症状缓解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应用PS治疗后2d内胸片评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h胸片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h、48h胸片评分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给药时间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药物返流率低于对照组,症状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PS给药方法可有效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明显改善血气指标,降低药物返流率,提高症状缓解率。
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途径
pulmonary surfactant;route of administration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多见于早产儿,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起的特发性疾病,以肺部症状为主,是严重威胁早产儿生命的一类疾病[1]。肺表面活性物质(PS)是预防和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特效药物,临床上使用以来已经明显降低了早产儿的死亡率,并缩短了病程,减少了肺气漏综合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2]。但近年来研究表明,PS给药方法是关系到该病治疗效果的关键性问题,传统的给药方式易使药物返流,而导致浪费,且受到停氧次数及时间的影响,从而加重缺氧[3]。2015年6月~2016年10月对我科收治的新生儿肺透膜病患儿60例,采用改良PS给药方法,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0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120例。纳入标准:符合肺透明膜病诊断标准[4],有三凹征、间断性呼吸暂停临床表现。早产儿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呼吸困难,呼气时呻吟。排除标准:严重先天畸形的早产儿,具有重大脏器的严重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肾功能不全等。其中,男性64例,女性56例,胎龄(32.6±3.0)周,出生体重(1596±442)g。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传统气管导管给药法,入院12 h内气管内滴注PS 200 mg·kg-1·次-1,根据病情首剂后12~24 h内重复使用。将患儿置于抢救辐射保暖台上,常规气管插管连接复苏气囊,将计算出剂量的PS药液用注射器吸好备用,分离气管导管与复苏气囊,分次将PS从气管插管直接滴入,每次滴完PS后常规连接复苏气囊加压通气。
1.2.2 观察组给予改良PS给药方法,药物剂量、次数与对照组一致。常规气管插管,在插管距患儿齿龈约4~5 cm处,将已经吸好PS的注射器连接5.5号头皮针,针头向下斜刺入气管导管管腔内,在气囊正压通气同时,助手匀速推注PS (>5 min),推毕拔出针头,继续气囊正压通气5min,此过程通气不中断。除具备机械通气指征者外,均于给药后即刻拔除气管插管。
1.3 观察指标
两组于应用PS治疗前及治疗后2d内胸部X线检查,血气分析指标、药物返流率、给药时间、症状缓解率。胸部X线检查评分:按照4级评分标准进行评价,Ⅰ级:下肺叶出现细的颗粒阴影为1分;Ⅱ级:肺野不清晰,在肺内出现网点状的阴影,支气管充气现象较重,且具有分布均匀的特点,有毛玻璃样的改变,为2分;Ⅲ级:肺纹理增粗,肺内的颗粒阴影增多,面积变大,支气管充气现象严重,可见心脏及膈面的模糊阴影,肺部边缘毛糙,面积更大,为3分;Ⅳ级:肺野开始表现出白肺现象,肺部严重浑浊,且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心脏边界无法识别,支气管充气面积占3/4以上,为4分[5]。
1.4 统计学方法
2.1 两组治疗前后胸片评分的比较,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胸片评分的比较 (分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
2.3 两组药物返流率、给药时间、症状缓解率的比较,表3
表3 两组药物返流率、给药时间、症状缓解率的比较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最常见早产儿危重症之一,由于多因素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患儿的肺部结构发育也不完善,临床表现为皮肤青紫、呼吸困难、出现三凹征等,是威胁生命的主要病因[6]。病理表现为肺泡内可见透明膜及大量的纤维物质,肺泡壁至终末细支气管壁上附着嗜伊红透明膜、肺泡萎缩。PS在20周开始产生,在35周左右时迅速增加,本病多见于胎龄小于35周的早产儿。增加PS,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是救治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主要方法,其目的是为促进通气的通畅,保持患儿能够有效的呼吸,起到辅助呼吸的治疗作用[7,8]。通过PS可降低肺泡表面的张力,保持功能性残气量,稳定肺泡内的压力,防止呼气末肺泡萎缩,减少液体自毛细血管向肺泡渗出,以维持肺的顺应性。
近年来发现PS给药方法可影响治疗的效率,我科采用改良PS给药方法,用复苏气囊持续进行正压通气,药液少量多次进入到患儿的肺泡中,不会因停止供氧而影响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因此不会造成SPO2的下降现象,提高了给药的效率[9]。通过用注射器吸好PS药液连接头皮针直接将药液滴入肺泡中,不分离气管导管及复苏气囊,避免了药液随着患儿的呼吸而造成呛咳现象,也防止药物的喷出。由于滴入的药物直接进入肺泡中,不会将药物喷洒到气管导管壁上,因此提高了单位药物的治疗作用。而传统常规的给药方法需要分离气管导管与复苏气囊,在给药过程中可随着患儿的呼吸导致呛咳或者药液的喷洒,不仅浪费了药物,还影响了治疗效果。且传统给药方式每次注入药物后需要将气管导管与复苏气囊分离,造成污染,中断给氧,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缺氧的状态及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改良后给药时间缩短,节省了操作时间,提高了效率。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治疗后6h、48h胸片评分仍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h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传统气管导管给药法和改良给药方法均提高呼吸的有效率,同时观察组血气分析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药物返流率低,症状缓解率高(P<0.05),表明改良PS给药方法可改善早产儿肺通气和换气功能,更适用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综上所述,改良PS给药方法可有效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明显改善血气指标,降低药物返流率,提高症状缓解率。
1 戴月映.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给药方法的研究现状[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5):665~666.
2 赵冰,潘家华.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比较[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4,29(3):158~161.
3 张兰.肺表面活性物质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效果观察[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6,13(1):69~71.
4 邵肖梅,叶鸿瑁,邱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5.
5 Hascoet JM, Picaud JC, Ligi I, et al. Lat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 in very preterm neonates with prolonged respiratory distress and pulmonary outcome at 1 year of ag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pediatrics,2016,170(4):365~372.
6 胡永群,王冉. 新生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不同给药方法的效果观察[J]. 中华护理杂志,2012,47(5):462~463.
7 Mizuno D, Kimoto T, Sakai S, et al. Induction of systemic and mucosal immunity and maintenance of its memory against influenza A virus by nasal vaccination using a new mucosal adjuvant SF-10 derived from pulmonary surfactant in young cynomolgus monkeys[J]. Vaccine,2016,34(16):1881~1888.
8 柯华,李占魁,于西萍,等.不同剂型布地奈德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的比较[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5):400~404.
9 付芳,汪金秀,连冬梅.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给药方法的改进[J]. 实用临床医学,2013,14(4):80~81.
(收稿日期:2016-11-21)
10.3969/j.issn.1671-8933.2017.02.013
527200 广东省罗定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罗定
梁凤华,女,大专,主管护师
R341;R45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