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面向“互联网+”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以医学生社会实践为例

时间:2024-07-29

张洁伊, 张继东

(1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2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面向“互联网+”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
——以医学生社会实践为例

张洁伊1, 张继东2

(1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2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如何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是目前广大教育者及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以医学生社会实践为例,首先,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模式——“互联网+社会实践”,探讨“互联网+社会实践”的体系划分及其主要效用;最后提出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社会实践”创新模式的策略。

互联网+; 社会实践; 移动网络; 医学生

近年来,通信技术与移动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促进了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并得以快速发展与普及。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9月,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接近全球人口数,达到了71亿,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人们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1]。

目前,青少年网民中大学生使用互联网最为普遍,当代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应用的重要参与者。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学生面临的社会要求逐渐提高。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适应时代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和新形势,除了掌握稳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开展社会实践是培养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培养自身能力和提升综合素养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

互联网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和条件。尽管少数高校基于互联网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但却集中于校园新闻网、校园网络图书馆、网上办公系统、电子阅览室等系统建设,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完整的虚拟社会实践平台。国外高校基于互联网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通过虚拟大学、家庭网上社会实践、网上在线学习等形式。相比较而言,国内对社会实践的相关研究注重理论创新,而国外的相关研究更注重网上教育,但也忽略了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展社会实践的探究。

现有研究成果表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如社会实践资源有限、资金短缺、实践内容缺乏针对性、实践基地不稳定等[2-3],使得社会实践需求得不到满足,社会实践缺乏实效性,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与专业技能、择业和就业相脱节以及欠缺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社会的能力[4]。因此,本文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医学生社会实践为例,提出一种符合时代特征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互联网+社会实践”,探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体系、效用及发展策略,这对于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创新十分必要。

1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社会实践是培养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能使大学生近距离接触社会,深入了解国情民情,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实际运用能力,同时拉近在校所得与社会所需的距离,进而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和发展目标。对于医科生而言,医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实践不仅是潜移默化实施医德医风教育和敬业教育的生动大课堂,也是医科生对相应专业学科技能再认识的关键,更是未来的白衣天使走进一线、了解基层民众医疗状况、学以致用、强化人文关怀意识的重要教育环节。而现实状况却是:一方面我国医科院校本科生阶段教学现状仍然是理论重于实践,另一方面医疗行业的特殊性限制了医学生在取得执业资格前的实践范围,这就造成了当下医学生学用脱节、与社会脱节、与医疗服务对象脱节,不能在理论学习阶段进入准职业状态的窘境。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缺乏社会实践自主性、缺乏实践机会、缺乏明确的实践指导。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互联网+社会实践”。大学生“互联网+社会实践”的开展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困境,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认知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从而使其具备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能力,增强其认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和改造社会等综合能力。

2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划分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移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环境中探索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模式,创新移动互联网上独特的虚拟情景,充分利用其虚拟与现实交互、快速高效、资源丰富等特征对大学生“互联网+社会实践”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互联网+社会实践”是指高校运用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上建立虚拟的社会实践情景,指导大学生相互沟通、自主创新和自我管理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具备实在性、灵活性、目的性、时效性等特征[5]。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虚拟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模拟生活、增长知识、扩展能力、演练成长成才[6]。依据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要达到大学生在“互联网+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根本目标,必须强化“互联网+社会实践”中虚拟与现实交互的功能,建立一个全面、科学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会实践体系。以医学院校为例,医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育,医学生的实践教育包括医学专业实践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前者是医学本科生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及研究的重要方法,而后者则侧重于专业素养教育,包括科研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提升,目的是使医学生由“纯学生”迅速向“准医生”转变,尽快进入职业角色。但我国医科院校囿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束缚,在医学生实践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高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难以满足医学生本科阶段社会实践活动长期稳定开展;二是缺乏稳定的,与专业结合度高的社会实践基地,挫伤了指导老师和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三是医学生课程压力大,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社会实践;四是学校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孤立的,没有统一可供社会、学校和医学生参考共享的数据平台[7]。上述因素继而导致医学生的社会实践长期画地为牢,且活动形式多以简单的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甚至与其专业毫不相干,容易产生集体倦怠,严重影响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 本文根据不同的实践教育内容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会实践体系划分为三个模块,即专业实践模块、技能训练模块、社会服务模块。

1)专业实践模块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步骤。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展社会实践要坚持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基本准则,遵守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则,通过开展大学生“互联网+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解决实践资金短缺、社会实践资源不足、实践教学管理缺位、实践基地不稳定等方面的问题。

专业实践模块是指让大学生在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应用相应的网络设备和虚拟情景,通过自主积极的实际动作获取知识并逐步了解、熟悉和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其综合能力和素养,通过实际应用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能力。例如,移动病例库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计算机中,使其具备视频、动画、文字、存储、传输声音等信息的能力,对诊疗室(手术室)情景进行网络模拟,以达到更为逼真的真实效果。这种方式不仅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还拓宽了他们的感知空间,使其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上的约束,拥有更为宽广的知识面。

2)技能训练模块

面向“互联网+”开展社会实践能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训练和实践,这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有助于巩固理论知识。例如,医学生可以利用网络3D虚拟手术仿真系统模拟实施各种操作技能的练习。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没有任何风险,还可供学生进行反复练习,逐渐熟悉并掌握各项专业技能,提高学习效率。

3)社会服务模块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校以服务性、教育性、公益性为导向,根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开放性、社会性教育活动。医学是关于人的学问,医者所面对的是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医师除了具备扎实综合的基础知识、医学专业知识与精湛的临床技能外,还应该有一颗仁爱、慈善之心,对患者病痛感同身受,善于医间患沟通技巧,才能成为一个技术精湛道德高尚合格的医学人才[8]。从医科生社会实践角度而言,社会服务模块包括卫生知识和疾病防治的科普、全科和专科的健康数据调查,以及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的诊疗咨询等。

总之,面向“互联网+”,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适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进步和发展的需要,这种虚拟社会实践活动是对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活动、 校园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吸收与重构[9],可以有效突破传统社会实践存在的各种约束和困境,从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拓展,以增强其有效性。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的“互联网+社会实践”平台,能够跟随技术的进步即时进行更新,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实践内容也可以随时跟上时代要求。

3 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展社会实践的主要效用

3.1 智育效用

开展大学生“互联网+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学会如何在虚拟社会实践平台上充分使用移动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以及综合技能和素质的提升。“互联网+社会实践”的智育效用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如何通过一个虚实交互的网络学习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各项功能,获取学习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如利用移动图书馆平台获取各类电子期刊、论文、电子图书、数据、软件信息等各类信息资料。大学生也可以直接利用移动互联网所提供的智能化、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来查询、挖掘符合学习需求的信息和数据。目前各类检索系统拥有的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能够有效地为大学生提供信息服务,满足了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使用移动设备进行信息检索、在线学习等方式来获得信息资源。

3.2 虚拟交流沟通

移动互联网开放性、虚实交互性、泛在性和无时空限制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学生的交流和沟通需求,目前大学生进行网上交流的方式有微信、博客、腾讯QQ、Email、MSN、微博和在线咨询等渠道。利用移动互联网相互进行沟通和交流,不仅能够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还促进了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加快大学生融入社会的步伐,告别传统的学习模式。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网民在交流沟通工具的使用上有较大差别,大学生网民在论坛、博客、电子邮件、即时通信上的使用率较高。

3.3 心理健康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正以全新的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模式,移动互联网蕴含的丰富资源已成为大学生拓展知识、锻炼能力、了解社会和发展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难免会被外界造成的烦恼和心理压力所影响,面对这些烦恼和心理问题时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浏览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或寻求他人的帮助来缓解压力。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自由、平等、民主、及时的优势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调节。

3.4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为大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提供了基础,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大学生的思维创作需求。“互联网+社会实践”的开展摆脱了传统社会实践的现实困境并突破了诸多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极大地拓宽了社会实践的范围,成为激发大学生进行自主创新、自主探索的引擎,通过移动互联网去探寻和体验仿真情境的对象,达到提升自我认知、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使大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3.5 其他能力的培养

不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强调的价值功能有一定的差异。“互联网+社会实践”不仅要培养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得信息及交流沟通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会实践”的独特作用,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获得人与社会相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社会实践”的策略

1)培养高素养实践创新人才

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培养人才的新形式,努力培养出具备较强认知能力、勇于冒险和创新、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素质实践人才。

2)积极开发高质量的“互联网+社会实践”平台

高质量的“互联网+社会实践”平台的构建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基础,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充斥于移动互联网世界,人们面临着信息冗余带来的沉重负担,应增强“互联网+社会实践”中虚实结合的功能,形成一套完善的整合机制,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开发出“互联网+社会实践”的新阵地,构建一批高质量的集实践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3)加强互联网法律法规建设

在“互联网+社会实践”过程中,为维持健康的网络环境,为“互联网+社会实践”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实施条件,应着手建立“互联网+社会实践”的相关规则,教育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遵循法律法规,摒弃不良的网络行为。

4)推进“互联网+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建设和管理

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人身和财物安全,建构并推进“互联网+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和管理,做到大学生“互联网+社会实践”的开展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目标、日常高校组织管理及高校网络管理队伍建设接轨。

[1] 文军,张思峰,李涛柱.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综述[J].通信技术,2014(9):977-984.

[2] 张智慧.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现状调查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 当代经济, 2017(1):102-104.

[3] 李霞.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状况的调查分析[J].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1):104-107.

[4] 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49-52.

[5] 路献琴.大学生虚拟实践的价值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43-44.

[6] 吴满意,肖永梅,曹银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形式——虚拟社会实践[J].理论与改革,2010(2):122-124.

[7] 高玉萍. 医德情感形成的过程分析[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 23(3) : 52.

[8] 孙平. 大数据背景下的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问题研究[J]. 科教导刊, 2015(31):43-44.

[9] 吴英.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虚拟社会实践问题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责任编校: 张 众]

Innovation Re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based on Mobile Internet

ZHANG Jieyi1, ZHANG Jidong2

(1SchoolofStomatology,WuhanUniv.,Wuhan430079,China;2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network,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to comp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s the focus of educators and theoretical circles.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on the social practice of medical students. Then, this paper proposes a social practice innovation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mobile internet, and discusses the system division and main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based on Mobile Internet.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for perfecting the innovation mode of online social practice,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social practice.

mobile internet; social practice; innovation; college students

1003-4684(2017)03-0025-04

G643

A

2017-03-01

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2016059)

张洁伊(1994-)女,江苏无锡人,武汉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为口腔颌面种植和修复

张继东(1976-), 男, 山东安丘人, 管理学博士,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