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索河镇梅池村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4-07-29

黄艳雁, 张晓萌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索河镇梅池村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实践与探索

黄艳雁, 张晓萌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从地域性的角度,分析武汉市索河镇梅池村公共空间在功能重组、空间优化、交通优化、景观优化等方面的有机更新策略,探索乡村公共空间的生态更新路径,主要从功能系统、文化系统、交通系统、环境系统等出发,对案例村庄的更新策略进行研究,为新农村的发展或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乡村; 公共空间; 更新和改造; 地域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推进,乡村的环境发生了转变,传统的乡村中的公共空间出现了被侵占和衰落的问题。乡村公共空间是组成乡村空间的重要部分,也是展现乡村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更新和改造,对推进乡村建设,复兴乡村活力,传承传统精神文化有重要作用。

1 项目概况

索河镇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西北部,北纬30.52153,东经113.90282。森林覆盖率高达34.7%,梅池村是金龙岛、索子长河沿线旅游的重要板块,2015年索河被省政府命名为旅游名镇。

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村镇示范建设地点为武汉市蔡甸区索河镇梅池村南堡湾,场地位于丘陵地带,自南向北逐渐升高。项目建设范围约14.24 km2,建设范围内有龚株公路与汉蔡高速相接,交通便捷,与武汉城区联系紧密。示范工程通过对乡村公共空间的空间整合、功能优化和品质提升,探索乡村建设的地域性路径,探索重建乡村精神文化的切入点,探索地域文化和产业引导乡村发展的共生发展,达到乡村建设的有机更新。

图 1 梅池村规划范围示意图

2 公共空间有机更新策略研究

2.1 功能置换和空间整合

索河镇梅池村规划结合自身环境资源发展特点,旨在打造花在梅池,乐在索河,和谐共生,延伸一三产相融的产业链,将该村镇示范点打造成田园野趣、芳草鲜美、安居乐业、多业态发展的—“宜居”“宜业”“宜游”的花林生态旅游庄园。

索河镇梅池村的乡村公共空间在形式上已趋同化,传统公共空间在消亡,新的公共空间无法融入乡村肌理。在功能上,乡村主体逐渐变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们交流方式改变,功能诉求减少,集体凝聚力亦渐渐消失。

梅池村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以“内生”为主,也就是对乡村中曾经的、还未消失的、正在消失的和将要消失的公共空间进行梳理,找出真正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结合村庄旅游产业规划,以农业观光旅游产业为导向,对公共空间进行层级设计,以点、线、面的形式综合建构起村庄的有机公共空间。根据村民的活动类型和空间形态,将公共空间分为宅间公共空间、沿街公共空间、休闲活动公共空间、公共服务空间和隔离绿化公共空间。每种类型的公共空间边界结合景观设置场所感,使开放和半开放的公共空间有所区别。

图 2 公共空间形态现状平面图 图 3 空间组织关系图

图 4 公共空间层级规划图

2.2 交通系统的优化

目前村内道路不成系统,可达性不强,田间道路多为土路,且分布零散,道路网络需要重新布置,考虑延伸尽端路;道路路面建造比较粗糙,缺少排水等设施,路面宽度和铺装需要重新设计。

优化策略主要为改枝状道路结构为网状结构,将现尽端路规划连接成环型路。首先应为村庄增设集中停车场,主要用于集散外部交通,提高村庄外部人员到村庄的便捷性;其次,增设村内公共交通,便于游人到达村内各个景点,如设置景区巴士,连接各个景点,使景点间有多种交通方式的同时也给游人带来不同的游览体验。在主要道路两侧进行绿化设计,设置生态化绿道系统和雨水花园系统,利用地形引导雨水径流,并结合绿化景观在道路旁设置尺度适宜的休憩空间,布置座椅等景观小品, 使人们随时能够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进行日常的自主性活动。此外,还需进行统一的道路标识设计,使用和村庄规划一致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化元素进行设计。

图 5 交通道路现状图

图 6 交通系统规划图

2.3 生态自然景观的优化

自然景观空间组织杂乱,荒地较多,院落破败,用地不经济。村庄水体污染严重,有待治理。卫生环境较差,家畜饲养有待管理。

主要优化策略应充分发挥村庄生态优势,利用水边、路旁、房前屋后栽种以地方树种为主体的乔灌木,将街头绿地、滨水绿地、道路绿地、中心绿地等作为村庄绿化环境整治重点,整合村庄开敞空间及闲置宅基地,将其改造为街头休闲绿地以及生态瓜果园,以方便村民就近使用。在入口广场中提供小型聚会交流空间,如树池座凳、棋牌石桌椅、儿童滑梯、攀爬架、沙坑等供人们驻足休闲的空间。其次,在临街房屋前修建绿篱、种乔木树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空间,见缝插绿,形成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的村庄,美化村民生活环境。村内主要种植香草植物,满足村庄的产业规划发展需求。植物的品种应选择当地适生品种,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乡土自然的绿化景观。景观道路材质优先选用合适的天然材料,如软石、砂石路等,景观小品的建造应以使用当地材料就地建设为主,以体现生态性。

2.4 乡土传统的重建与传承

目前梅池村内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设施质量不高且组织杂乱,缺乏活动场所及文化娱乐设施,不满足村庄规划建设的国家标准。荒废场所较多而又缺乏日常交往空间。年轻人群的长期流失使村庄日常交往需求缺失,空心化的村庄活动需求日渐下降,主体的缺失导致空间活力下降。除部分旧建筑保留一些砖木或土砖结构和瓦片的点缀外,几乎没有地方特色。部分村庄整治机械模块化,功能单一没有传统风貌,切断了传统的风俗习惯,空间物质条件已不能承载日常活动,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更新策略结合了景观节点及旅游活动景点,通过公共空间的硬件设施设置,和设计具有传统民俗特色的景观活动,形成乡土记忆走廊,不仅保留了梅池村原有的场地肌理特性,也结合产业规划激发空心化乡村的活力,游客可通过对村镇景点的游览体验,产生物境联想,对当地佛教文化产生文化共鸣,进而通过旅游规划路线,拜访嵩阳寺、莲池庵等佛教圣地;同时村落建筑改造后呈现出的同一性,可识别度高,形成荆楚文化的整体特质,传承地域文脉。对乡土记忆的重新设置和塑造,使乡村具有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等综合功能。

图 8 梅池村乡土记忆走廊系统规划

2.5 旅游产业的推动与引导

通过旅游产业的规划设计,结合引导村内公共空间的功能活动,使村庄的公共空间具有功能性和娱乐性,真正具有长久的活力。村庄将采用村镇产业链条开发创意模式,进行产业规划。

第一部分为整体的全年性的季向旅游规划,在11月~至次年3月,由于芳香植物的生长较为缓慢,因此旅游活动以农事体验,养生理疗为主。在4-5月,春季植物开花,气候宜人,空气凉爽,可供游人踏青玩耍。到了6月,将是栀子花开的主要时节,可举行栀子花节,进行以栀子花为主题的应季活动,和生产当季限量产品。在7-9月,处于学生暑假时期,此时以避暑旅游、夏季芳香养生为主。在10月,又可开展以香草为主题的香草文化节。

第二部分为特色节日旅游规划,在6月份的夏季栀子花节,可针对栀子花进行多种主题的游览设计。如进行栀子花园游赏,设置沐浴花海主题景点,在栀子花田中种植大花栀子、狭叶栀子、水栀子、山栀子等不同品种的栀子花,使游人走进园区,仿如走入一个花的世界。另外可以联合经营为手段,与专业婚纱影楼公司签订合同,以及吸引学生团体写生及摄影爱好者摄影等,既保障了香草园的基本收益,也为香草园做了有效的宣传,设计专为摄影采风的花海景点。

特色饮食也以栀子花为主,如栀子花宴等,对从业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栀子花饼、凉拌栀子花、栀子蛋花、栀子花炒小竹笋、栀子花鲜汤、栀子花茶特色菜单均可在各个园林餐厅中设置。还可进行栀子花的衍生产品制作和展示,让旅客旅客参与制作栀子花工艺品,如插花和佩带的装饰品、盆栽等。

图 9 旅游路线分析图

沿路设置手工作坊,用来展览、制作展示、销售栀子花衍生产品。

对于栀子花的养生体验,展开对栀子花药理的科普,体验养生水疗、香薰等。

第三部分针对10月份的香草文化节进行进一步规划,此部分主要项目有香草文化科普、香草时尚产品制作、香草养生、秋果采摘等。香草文化科普活动包括:在精油博物馆内介绍多种不同的香草植物及其精油萃取过程,并让游客亲手体验提炼精油,学习调制香水、天然护肤等美容品自制课程。

在移动式自宿营地设置帐篷营地,让游客零距离拥抱花海,了解制作香薰产品的花种,宣传香草的用途。香草时尚产品制作包括:香料、香草美容品、香水、香茶、香草药品、香草材料工艺品的产品制作、展示、销售。香草养生项目包括:香薰理疗花园、香薰水疗馆、香薰养生茶室等。秋果采摘项目包括:果园采摘、秋果副产品的DIY制作、销售。

结合各个特色产业规划项目和旅游活动,在景点和活动聚集地设置不同层级的公共空间,不仅在旅游季可为游人使用,在平时亦可作为村内居民的活动和聚会场所。

3 结束语

乡村公共空间是建设乡村文化主要组成部分,公共空间也是各学科研究的重点,在重回乡土精神的背景下,乡村改造以体现地域性为理念,结合旅游产业为导向,是乡村建设与更新改造的趋势。梅池村建设规划方案将乡村公共空间分为点线面空间构建有机的公共空间体系,重拾乡村精神文化,以期通过这种方法引导乡村设计,建设真正符合乡村社会发展的乡村公共空间,帮助乡村找回温情与活力。

[1] 张健.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与重构——以番禺大岭村为例[J]. 华中建筑, 2012, 182(7): 150-154.

[2] 马永强. 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意义与实现途径[J]. 甘肃社会科学, 2011, 192(3): 185-189.

[3] 庞娟. 农村公共空间研究的多学科视角回顾与展望[J]. 江西社会科学, 2013, 332(9): 37-44.

[4] 叶琴丽. 基于农户视角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4.

[5] 严嘉伟. 基于乡土记忆的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策略研究与实践[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5.

[6] 李明彦. 乡村社区中的公共空间营造设计研究[D]. 广州: 广东工业大学, 2015.

[责任编校: 张岩芳]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Public space Organic Renewal in Mei Chi village

HUANG Yanyan, ZHANG Xiaomeng

(SchoolofCivilConstructionandEnvironment,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ganic renewal strategies of the public space in Mei Chi Village of Wuhan City from a regional point of view, including the aspects of function reorganization, space optimization, traffic optimization, and landscape optimization. Exploring the ecological renewal strategy of rural public space, the study on renewal strategy of the case village mainly focuses on the functional system, the cultural system,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the environmental system,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new rural development or planning design.

rural areas,public space,renewal and renovation,regionality

1003-4684(2017)03-0029-03

TU-8

A

2017-01-19

湖北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HNC2015004 )

黄艳雁(1974-), 女, 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学

张晓萌(1990-),女,安徽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与土木工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