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外教师课堂话语对比研究

时间:2024-07-29

杨佑文, 关晴阳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中外教师课堂话语对比研究

杨佑文, 关晴阳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角色,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 课堂话语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言语社区, 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从应用语言学看, 教师课堂话语与教学息息相关。 因此, 教师课堂话语一直是应用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内容。 使用课堂观察及录音的方式, 搜集了一名中国英语教师和一名外籍英语教师的写作课堂语料, 通过对比分析教师问题类型、 提问方式及反馈方式等内容, 研究中外教师在提问技巧及反馈方式方面的异同点, 并试图从不同角度解释这些特点。

教师话语; 提问类型; 反馈语

“言语社区”这一概念是在社会学中“社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 社会学家把“社区”描述为社会群体在一定地域内构成的生活共同体。 而对于“言语社区”这一概念的内涵, 语言学界存在着很多争议。 R. A. Hudson (2000)[1]认为, 如果能对言语社区进行范围的界定, 就可能对其进行研究。 他列举了一系列语言学家对于言语社区定义的认识, 例如布龙菲尔德认为, 言语社区是依靠言语相互交往的一群人; 莱昂斯认为, 言语社区是使用某种特定语言(或方言)的全体人员; 拉波夫则认为, 言语社区并不是根据语言因素使用过程中任何明显的一致性, 而是根据一套共有的规范来界定的。

1 教师话语的特点

一般认为, 课堂活动构成一个言语社区, 其参与者包括教师和学生。 有学者(黄伟, 2012)[2]认为, 教师在课堂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话语权主要表现在“话题掌控、 回合结构、 话权分配、 话权移交”四个环节上, 并由此对课堂对话进行导引和调控。 教师话语(Teacher Talk)是学生获得可理解输入的重要来源。 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缺乏互动, 缺乏对学生的关注, 缺少真正交际, 因而学生获得可理解的输入较少, 不利于语言学习和习得。

教师提问是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环节, 也是课堂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提问, 教师能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及调控, 并与学生形成互动, 达到良好的课堂氛围。 Long & Sato (1983)[3]把教师的提问类型划分为展示型问题(Display Questions)和参考型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s)。 当然, 对于问题类型的划分有很多其他方法, 例如最基本的是根据回答方式把问题划分为一般问句(yes/ no questions)和特殊问句(wh-questions), 或者可以根据提问方式及技巧进行更进一步的划分。

Long & Sato (1983)[3]发现在课堂上, 教师展示型问题的数量远大于参考型问题的数量, 这一情况在目前的课堂上也发生了变化。 而且, 展示型问题的数量并不一定决定一堂课效果的好坏, 针对这一问题, Cynthia Brock (1986)[4]研究了参考型问题对于成年人英语学习者的影响, 通过实验研究, Cynthia发现老师参考型问题数量越多, 学生的response的句型结构就越复杂, 句子长度也更长, 这可能说明参考型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更有帮助。

Nunan (1991)[5]强调了课堂互动(Classroom interaction)的重要性, 课堂互动被认为是学生获得可理解性输入的重要途径。 除了教师提问, 课堂互动还包括教师对于学生response的反馈语(Feedback), 有些学者把反馈语叫做Evaluation, 但本质还是对于学生response(语言或非语言形式)的一种反应。

一般认为, 在对非母语人群使用某一种语言的时候, 使用者往往会对语言的结构(比如语音、 语速、 选词、 句型)等进行调节, 以适应听者或读者的语言水平, 在语用学及社会语言学中, 这一概念叫适应论(Accommodation Theory)。 在语言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本族语的使用者(Native Speakers/ NSs)往往会对语言各层面进行调节, 来帮助语言学习者(Non-Native Speakers/ NNSs)更好地学习和习得某种语言, 这一现象叫做Foreigner Talk, 这一术语由Charles Ferguson于1971年提出, 其基本定义为:A register of simplified speech…used by speakers of a language to outsiders who are felt to have very limited command of the language or no knowledge of it at all. (见Marilyn Brulhart, 1986)[6]可见, Foreigner Talk作为一种语域, 具有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2 研究问题及方法

因为本研究涉及中外教师对比, 因此把文献范围限制在了近10年的国内研究, 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条件“篇名”中输入“课堂话语”, 并把时间限定在近10年, 即2007年1月1日至今, 共检索到722篇文章(表1), 当限定条件加上“对比”之后, 检索结果迅速下降, 只剩下35篇, 因此对不同教师课堂话语进行对比分析的文献并不多, 尤其是涉及中外教师写作课堂的研究, 本研究在国内已有文献的基础上, 希望提供一些新发现, 为目前教学及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表1 知网“课堂话语”论文分布情况

本研究中关于教师提问类型的划分理论基础仍来源于Long & Sato[3]的二分法, 即展示型与参考型, 参考了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 如胡青球[7], 孔文[8], 李华[9], 张莲[10]等并加入了一般问句(Yes/ No Questions)和特殊问句(Wh- Questions)的划分, 另外, 根据课堂上观察到的情况划分为是否需要学生回答。 关于反馈的研究以经典的IRF(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模式为基础, 主要研究中外教师反馈方式的特点。 本研究试图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1)中外教师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否会对提问类型及方式产生影响?

2)针对学生的response给出反馈意见时, 中外教师是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果有, 这种差异是否与教师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

在经过同意的前提下, 本文分别对一名中国老师和外教的写作课堂进行了录音。 录音每节40 min, 共80 min。 两名教师均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中国教师所教班级为英语专业大三学生, 课程为高级写作, 外教的学生为英语专业大二学生, 课程为高级写作, 目前教学进度还未到学术写作的内容。 学生都为英语专业, 虽然课程不同, 但中国老师的课程内容不完全是学术写作格式方面的内容, 也涉及基本写作方法, 而且本次课堂两名老师的教学内容都涉及到了定义的写作, 因此具有可比性(表2)。

表2 研究对象概况

3 研究结果及讨论

3.1 提问类型

根据一些分类标准, 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对教师提问类型进行了分类。 两名教师的话语标记语例如“Yes”“ Right”“ OK”等一些不计入问题数量总数, 另外, 对于同一问题几乎同样的重复也不计入总数。

表3 提问类型数量

表3中没有涉及话语量(Teacher Talk Time), 因为外教两节课的教学方式不一样, 第一堂课主要是老师lecturing, 第二堂课老师几乎没有话语量, 因为时间全部留给学生用来写journal了, 课后老师让大家上交了作业。 课后了解到的情况是, 这次课因为老师身体原因, 对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整, 第一堂课用来lecturing, 第二堂课用来practice了。 而中国老师两堂课从教学形式上来说是几乎平均的, 由教师lecturing, 师生互动以及practice构成。 从整体话语量上来说, 中外老师差别不大。

从提问方式上来看, 两位老师都提出了展示型问题和参考型问题, 而且展示型问题的比重都比较大, 跟之前提过的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同, 这可能说明写作课具有自身的特点, 教师对于很多问题的把握程度较大, 而不像有些课程(例如口语)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从表中也可以看出两个明显区别。 一是外教询问的问题总数比中教多, 尤其考虑到外教的问题全部集中在第一堂课内。 这点可以由教学方式来解释。 外教的教学主要是老师lecturing, 而lecturing过程中涉及到很多问题, 因此问题总量较大, 而中教教学过程中学生practice尤其是written practice较多, 因此减少了问题总量。 第二点区别是, 我们发现中教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其实是不需要学生作答的, 而外教没有这类问题, 这也是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同引起的。 中教在学生笔头练习的过程中会给出一些指导, 这些指导有些由问题组成, 学生只需理解并且体现在练习中, 而不需要给老师一个口头回答(response), 因此产生了这些不需要回答的问题。 例如, 在第三个practice, 即pair work找出各自写作中的问题这一过程中, 中教连续用了几个问题, 都不需要学生回答:

For example, does your partner use many “I”s? Right? Can some contractions be avoided? Can some active sentences be made into passive? Is there any contraction? …

3.2 反馈方式

中教和外教都对学生的response给出了反馈, 但有不同的地方。 第一, 就反馈方式来说, 中教比较单一, 会大量使用Very good等一些话语, 而外教虽然也会大量使用Right这类话语, 但也会使用其他的方式, 例如“That’s a good answer”, “That’s a very good word”或者“I agree”这些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型。 第二点不同之处体现在中教的反馈(就反馈本身来说)仅仅涉及对学生response做出评价, 外教的反馈(就反馈语言本身来说)还涉及到对于学生的评价, 比如外教会说“Well done”或者“Good boy/ girl”这类话语, 比起中教的反馈, 更体现对于学生个人价值的重视, 可能跟外教的文化背景有关。 第三点不同也可以用文化背景不同来解释。 我们观察到, 在对于学生错误的response进行反馈时, 中教往往会用间接的方式, 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他的答案有问题, 而外教虽然不一定直接说答案是错的, 但会指出不足。 例如, 在这位中教的第一节课上, 有位学生给出了一个答案, 老师认为答案错误(或者不准确), 接着老师对大家说“She changed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sentence?”和“Do you all agree with her?”, 而不是直接跟这位学生指出错误。

4 结论

通过对比分析中外两名教师话语, 从问题类型、 提问方式及反馈方式等方面, 分析了中外教师在提问技巧及反馈方式方面的异同点。 提问方面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问题数量, 外教问题数量比中教多, 中教有些不需回答的问题而外教没有, 两点都跟教学方式有关。 在反馈方式方面有三点不同, 中教反馈方式比较固定, 外教反馈方式较多样化; 中教的反馈主要针对答案, 外教的反馈还会针对学生本人; 在对于学生错误的答案给出反馈语时, 中教会使用间接的方式。 这些都跟中教外教的文化背景有关系。 虽然研究发现了一些异同点, 但由于个案分析的缺陷, 研究结果的普遍性不够。 另外, 对于结果的分析虽然涉及文化层面, 但深度有待进一步探讨。 对于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今后可以从中外教师、 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1] Hudson R A. Sociolinguistics (2ndEdition)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黄伟. 教师话权运作及其话语霸权探查: 基于课堂教学的话语分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2(2): 22-26.

[3] Long M H, Sato C J. Classroom foreigner talk discourse: Forms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s' questions [A]. In H.W. Seliger & M.H. Long (eds.). 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3.

[4] Brock C A. The effects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 [J]. TESOL Quarterly, 1986, 20 (1): 47-59.

[5] Nunan 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Textbook for Teachers [M]. New York/ London: Prentice Hall, 1991.

[6] Brulhart M. Foreigner talk in the esl classroom: interactional adjustments to adult students at two language proficiency levels [J]. Tesl Canada Journal, 1986(1): 29-42.

[7] 胡青球. 中外教师英语课堂话语对比分析——个案研究[J]. 国外外语教学, 2007(1): 32-37.

[8] 孔文, 李清华. 关于EFL 课堂中教师提问的对比研究[J]. 国外外语教学, 2007(3): 27-34.

[9] 李华. 从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看国内教师话语的研究[J]. 外语界, 2007(5): 83-89.

[10] 张莲. 问答、 交互与课堂话语——一位高校英语专业教师的课堂话语个案分析报告[J]. 中国外语教育, 2009(2): 56-64.

[责任编校: 张岩芳]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Teachers’ Classroom Discourse

YANG Youwen, GUAN Qingya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Teach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teaching. As a special speech community, classroom discourse has its own characters. Teacher talk has always been studied in the field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Sociolinguistics. The present paper compares discourses in two classes, one of a Chinese teacher; the other of an international teacher. Both teach writing.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voice recording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m. By comparing the two teachers’ discourse in terms of types of questions and feedback, this paper tries to identif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two classrooms, so as to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teaching.

teacher talk; type of questions; feedback

1003-4684(2017)03-0100-04

H0-05

A

2017-02-21

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2251); 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2014HB0016A)

杨佑文 (1967-), 男, 湖北黄冈人, 文学博士, 湖北工业大学教授, 研究方向为语义学, 应用语言学, 话语分析, 英汉对比与翻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