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胡 剑
(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
主流意识形态是指与一定的社会中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观念体系和价值取向[1]。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基于不同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冲突。现代社会以来,意识形态之争愈加明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2]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革新对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传播格局、文化交流产生重大影响。新的信息传播技术的产生及新的信息传播媒介的推广对新时期的意识形态传播格局造成一定的改变。上述技术变革既深刻地改变着信息传播方式,又进而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总体而言,信息传播与思维形成比以往更倾向于以个人为中心[3],传统社会的话语权力格局开始解构[4],这对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课题。现今,学界对微传播时代的表现、特征、效应、内涵、外延、影响等做了系列研究,但对微传播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制度构建方面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主要分析微传播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微传播时代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微传播时代特征的主流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具体制度完善的建议。
“微传播时代”的概念,是随着即时通信工具的出现以及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而不断发展的。2011年以后的“微传播时代”,是指以微博、微信等为传播媒介的代表,以即时通讯设备、即时交流软件为信息沟通工具,以多元互动为交流传播特征,以短小精悍文体作为主要传播文体的时代[5]。该传播时代呈现以下特点。
1.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在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中信息传播主体较为固定与单一,党和政府的宣传部门、传统刊物、户外媒体、广播、电视等为主要的信息源。现今,传统信息传播源的主导作用仍然存在,但信息传播源与信息受众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受众利用微传播时代的新兴技术及新兴媒体随时可以成为新的信息传播源和传播主体。商业媒体在微传播时代成为一些信息传播平台的构建者,这些商业媒体不仅是信息输出者,还致力于使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受众成为一个个信息传播源。故微传播时代的信息传播主体数量剧增,可以认为每一个个体、组织都是或都可能是信息传播主体,传播主体日益呈现多元化特征。
2.信息体量呈现爆炸式发展
如上所述,在微传播时代信息传播模式由单一、固定变更为灵活、多样,信息传播主体呈现日益多元化趋势。愈加多元的信息传播主体向社会传递出愈加多样、多量的信息。即时通讯设备、即时交流软件使得主体之间的沟通愈加便捷和高效,不同的传播主体可以快速地相互交流、互相影响、互相渲染,海量的信息在社会中呈激荡之势,各类信息的交流互动又更大程度地激发了新信息的生产。同时,网络技术及大数据技术使得对各种信息的获取更为便利迅捷,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还使得对各种媒体传播信息的智能获得、智能识别、智能反馈、智能分析、智能再生产成为现实。可见,微传播时代的信息体量巨大,信息传播主体的信息生产量和信息传播量都较之以往不同。
3.信息传播呈现交互性特征
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时,信息传播流向呈现单向特征。这是因为传统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前已经选择、确定好所需传递的信息,信息受众对传播内容确定、传播进程选择等无太多话语权。现今,曾经的单向式传播变为双向互动[6]。在微传播时代,各信息受众不仅希望通过信息传播媒介与信息传播源取得联系、进行沟通,还希望与其他信息受众形成互动。各信息传播主体的即时多元互动成为可能。具体而言,微传播时代的一些新兴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不同主体的交互、互动给予了极大关注,使得每个个体都成为主动发声的信息源。这些新兴媒介还通过即时互动促使各信息传播主体以多元互动的方式与其他主体进行即时交流。从新兴传播媒体商业运用接受度来看,那些能实现最大交流沟通的新兴传播媒体才能在市场上胜出。因此,微传播时代的新兴媒体都以完善多元交互为目标。微传播时代各新兴媒体在实现信息受众的交互的同时,还极大地实现了与其他媒体的交流与互动。可见,微传播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及时性、交互性。
4.信息传播呈现价值多元性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和文化取向较之以往更加趋于多元,价值观的多元必然伴随着传播信息的多元多样。在传统传播格局下,个人囿于“沉默的螺旋”之限制[7]发表异见较少;而微传播时代下即时通讯设备和即时交流软件使得个体不用抛头露面即可畅快表达,这就使得持有与主流看法不一致的个体不再担心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产生孤立[8]。不同群体、阶层的诉求和需求较之以往更具有多样性。在这种形势下,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信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政治风气、社会风气,与主流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相冲突的信息则不利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这些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传播需求和诉求是我们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时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的。
5.传播内容呈现碎片化特征
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偏于宏大化、综合化、整体化,这与信息传播多依赖纸张等传统介质有关。微传播时代的信息传播多依赖手机、电脑等介质,承载信息的载体多为简短语言、图片、短视频、微直播、表情、语音等。微传播时代的传播内容多是围绕一个事物、一个现象、一个话题组织起来的短小精悍内容,综合各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宏大的叙事较少,故其话语体系呈现出碎片化、片段化、零散化特征。从传播形式来看,微传播时代下信息传播主体较少会对事物做宏大、全面之表述。此种形式下的传播较排斥纯粹理论性话语形式,多采用富有感官色彩的娱乐话语,注重感觉叙事,实现官能的满足[9]。这种传播方式体现出极大的概括性、便利性和快捷性,但同时也部分丧失了完整性和周密性。
1.传播主体多元要求改变以往单一主流意识传播格局
在单一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格局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渠道建设并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影响力就可以在社会上形成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认知引领。微传播时代的到来对这一格局和趋势造成一定的冲击。微传播时代的代表性传播媒介如微信、微博、抖音等迅速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并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这些微媒体通过移动终端实现了精短、多量内容的快速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跨平台、流动性、瞬时性、扁平化成为传播特征[10]。一些微媒体影响巨大。如微信全球用户已突破10亿[10]61。2016年9月,微信平均日登录用户达到了7.68亿,同时,50%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长达到了90分钟[5]70。2019年8月19日,微博发布2019第二季度财报,其平均月活跃量达到4.86亿,日活跃量达到2.11亿[11]。这些信息源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单一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格局,一些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这些新兴媒体的接受度、依赖度越来越高。据统计,在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来源中,微信、微博并列第一,QQ位于第二,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6]100。
由表1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可见,一些社会成员对新兴媒体的依赖度和认可度甚至高出传统媒体,这就需要我们在新时代进行意识形态建设时需要突破之前的单一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格局,健全主流微媒体意识形态宣教的相应制度。
表1 大学生信息渠道来源类型及类型获取信息量占总获取信息量比例(单位:%)
2.信息快速增长要求进行适当的信息疏导及总量管控
据统计,全国103家微博客网站的用户账号总数达12亿个[10]60。各类微媒体的飞速发展及数以亿计信息源的信息发送需求使得当前的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的趋势。当前我国智能手机数量数以亿计,每部智能手机的APP数量也呈现增长的趋势。人民群众告别了信息匮乏的时代,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体量巨大、信息产生快速、信息传送快捷的信息化时代。人民群众当前面临的不是缺乏信息及如何通过个人渠道努力获取信息的问题,而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选择自己需要、喜爱、倾向获取的信息的问题。一些社会个体,特别是青少年个体,缺乏对信息的识别和分析能力,若缺乏信息疏导和信息管控会导致价值观紊乱等一系列问题。
3.信息交互传播要求意识形态工作应实现对话式宣教
列宁认为:“不能希冀人们自然生成先进的理论。人民群众掌握先进理论需要进行灌输。我们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2]主流意识形态不会自动生成,在任何时期都应该进行一定强度的有意识灌输,这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其在进入学校之前,并没有进行过专门、系统的政治学习,也没有进行系统、正规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人生的关键时期若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后果将不堪设想。其他社会成员也是如此。针对所有社会成员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教刻不容缓。在采用正面宣传的原则下,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微传播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尊重、理解各信息传播主体的感受和兴趣点,将适当和适时沟通结合起来,通过对话、交流引导各信息传播主体建构起主流观念体系和正确价值取向。
4.信息价值多元要求进行适当的意识形态合规性监管
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保持一定的价值多元性,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一些信息蕴含的不良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美德造成一定的冲击。一些微媒体为博取某些受众的关注对一些错误的价值观进行迎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一些微媒体信息传递中有所体现。一些崇富之词、炫富之语、奢靡之言被一些微媒体刊登、转载,一些贪图享乐的故事被一些微媒体过度渲染,在全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再如一些微媒体上的黄色信息、黑色信息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冲击。一些网络表演经营单位、网络表演者、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无视网络公德在一些微媒体上提供一些低俗、恶俗的直播类、表演类节目,对网民特别是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严重扭曲;一些微媒体对一些事件进行报道时没有大局意识、底线思维,导致一些社会事件在网上发酵并衍生出不利于安全稳定的网络舆情。***指出,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3]。对此,应引导微媒体从业人员、各信息传播主体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当前我国不能任由一些不良价值观通过微媒体对人民群众造成不利影响,应该着重思考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适当的监管。
5.传播内容碎片化要求意识形态传播应进行话语转化
微传播时代的话语大多以简短的形式呈现。“只言片语式传播也容易导致内容过于简单与片面,使对问题的思考变得单一化,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断,其真实性也难以考证。”[14]此种简短式、碎片式、片段式的话语体系及其表达形式虽存在一些弊端,但是极大地提高了传播效率,现代生活节奏及工作节奏的加快需要这种及时、快捷的传播。在进行系统的主流意识形态学习和专业研究时固然需要宏大化、综合化、整体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述方式,但在日常生活中仍坚持传统主流意识形态表述方式已不能跟上现时期信息传播快捷化的时代要求。从当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看,以传统主流阵地应对片段、碎片式信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是有成效的,但用大篇幅的文章驳正此种碎小信息难免有杀鸡用牛刀之感,且用大篇幅的文章进行应对又经常失去及时性与便捷性。故应对此种片段、碎片化信息需要采用同样精悍、短小的文体,当前需要进行传播文体及传播话语体系的变革。
1.健全主流微媒体意识形态宣教长效机制
我国目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健全主流微媒体意识形态宣教长效机制。其一,健全综合型主流微媒体意识形态宣教长效机制。综合型主流微媒体在现今传播格局下占据重要地位,党委宣传机构、文化管理部门应着重进行制度构建以更好地发挥其主流意识形态宣教功能。当前,微信、微博等综合型主流微媒体已经在进行与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相关新闻媒体链接的推送和建设,并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综合型主流微媒体可以通过健全主流意识形态信息最低占比制度、传播信息主流意识形态审核制度、不良社会信息审核及控制传播制度来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信息最低占比制度要求在日传送信息中针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确定一个最低内容占比。随着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分析技术的成熟,这一内容占比制度分析已可以达到随时、随机的程度。当然,进行最低内容占比分析不应采用机械式的方式,而应该注重这一最低内容占比度的能动性、发展性、隐含性,既要以能动的、相对弹性的方式看待这一内容占比度,也要以发展的、增长的眼光分析内容占比变化,还应特别注重隐性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在总内容中的比重。传播信息主流意识形态审核制度要求专门人员对信息是否符合主流意识形态或主流价值观进行审核。不良社会信息审核及控制传播制度要求对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或主流价值观的信息进行剔除并建立后续应急反馈处理机制。其二,强化专门型主流微媒体意识形态宣教长效机制。“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15]顺应微时代传播特点,当前已在着力建设一批专门型主流微媒体平台。“学习强国”即是一个重要优质平台。《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党中央主流媒体也应该加强微媒体建设,应努力按照微传播时代的信息集成、传播、形成特点进行微传播媒体打造,以期造就一批具有持久影响力和广泛接受度的专业型主流微媒体。各单位在进行党组织常态学习、党团常规活动、单位业务活动中应深度挖掘、利用该主流微媒体学习平台的资源,建立健全常态学习制度、学习内容汇报交流制度等。常态学习制度要求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特点针对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确立相应要求。学习内容汇报交流制度要求各单位针对专门型主流微媒体上主流意识形态学习内容形成单位内部、单位之间的学习交流及评比制度。制定常态学习制度与汇报交流制度时应考虑主流意识形态学习的长期性和适度性。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员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强度是不一样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应根据不同人员制定适度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强度,使得个体学习既呈现个性化、差异化特征,也符合长期学习和连贯学习的要求。
2.完善特别群体信息疏导及总量管控机制
微传播时代信息体量巨大,个体尤其是青少年个体无法以有限之时间面对无限之信息,故需要对海量信息进行适量的甄别和筛选。我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健全特别群体信息疏导及总量管控机制。其一,建立健全青少年校园内信息疏导及信息总量管控制度。各中小学、高校应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信息需求程度建立起网络信息总量管控制度、信息浏览及信息发表监测制度。网络信息总量管控制度要求各机构对网络信息的进入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将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信息屏蔽。特别是对于在校青少年学生,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信息浏览制度,针对青少年的信息浏览时间和信息浏览内容提出既有一定操作性又具有一定弹性的要求。通过智能分析技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应实现网站准入制度,禁止对青少年学生明显不利的网站通过链接进入学校等教育机构。信息浏览及信息发表了解及监测制度要求各校对信息浏览及发表进行舆情了解以适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应广泛采用智能分析、智能获取技术加强对数据的分析。其二,建立重点人群主流意识形态信息强化引导制度。对于一些重点人群,我国应加强对其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不同人群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点不同,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推送内容也应不同。当前,主流微媒体平台应探索建立不同人群所需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细分制度、重点人群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推送制度。不同人群所需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细分制度要求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对其所需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进行细分;重点人群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推送制度要求依据大数据技术、智能分析技术针对一些重点人群就价值观引领所需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进行针对性推送。
3.建立意识形态对话式灌输长效实施机制
“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15]31当前,党委宣传部门、文化管理部门、各主流媒体应着重建立健全主流意识形态智能沉浸对话沟通长效机制及主流意识形态对话长效实施机制。其一,建立主流意识形态智能沉浸对话沟通长效机制。各主流媒体应着重改变以往信息传输方式,增强信息传递中的体验感和对话感,运用图文阅读、视频体验、对话交流、沉浸阅读、互动传输、多层交流、多人互动交流等方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沟通实效。智能沉浸对话设计应重在体现人与人的交流特性,突显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性、融合性、互动性。一些博物馆、展览馆已经在采取上述技术手段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一些主流媒体也根据上述沉浸交流原则打造出一些有影响力的沉浸交流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融合多种形式与多种技术打造的《朗读者》AR即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16]。其二,健全主流意识形态对话长效实施机制。党委宣传部门、文化管理部门应着重健全宣传理念创新转化落实机制、主流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认可度测评机制、主流意识形态宣教效果即时反馈机制等,实现对话式灌输。宣传理念创新转化落实机制,要求在宣教理念、宣教方式上进一步创新并制定相应落实机制。主流意识形态宣教应遵循交流、融合、内化的理念,主流意识形态宣教方式应以互动性、体验性为设计原则进行针对性设计。建立主流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认可度测评机制要求党委宣传部门、文化管理部门充分利用智能分析技术就沟通交流效果、认可度、接受度等进行信息收集和科学测评;建立主流意识形态宣教效果即时反馈机制要求党委宣传部门、文化管理部门就主流意识形态对话沟通效果建立起明确、可操作的信息收集回路和渠道。
4.实施微媒体意识形态风险分级监控制度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愈加明显。一些西方国家对外指摘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对其本国的意识形态监管工作却高度重视。如美国政府对信息传播主体的信息传播进行广泛的监控,其通过立法赋予相应机构对信息有查阅、获取、屏蔽之权力,其还通过“棱镜”“X关键得分”等监控计划对其他国家的信息传播进行监控。英国也通过建立分级认定制度、举报告发制度、责任承担制度加大对网络信息的审查力度[17]。我国当前迫切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风险信息风险分级及分级监控制度。其一,健全主流意识形态风险信息风险分级制度。精确划分风险信息的风险等级需要不同的指标,风险等级的具体指标包括信息与主流政治观念、主流思想观念与主流价值取向的违背冲突程度、信息发布者的发布语境与发布范围、信息发布者进行信息发布时的主观恶意程度、信息发布者造成的不利后果及其严重程度。其二,健全意识形态风险信息分级监控及分级防范制度。应根据不同风险级别的风险信息制定分类化的监控措施。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信息,监控范围、监控力度、监控手段、监控重点、监控目的均应不同。在进行分级监控制度设计时,还应注重不同风险级别的信息之间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并据此进行相应的防范制度设计。
5.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微话语传播交流机制
新时期,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面应多采用简短化、精简化书写方式。党委宣传部门、文化管理部门、主流媒体可从以下方面着力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微话语传播交流机制。其一,健全宣传作风及宣传语态落实机制。具体而言,宣传作风落实机制要求宣传人员走出办公场所,要求宣传人员以更加务实、更加接地气、直接接触宣传对象的方式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宣传语态落实机制要求党委宣传部门、文化管理部门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内容进行对话式的转化,通过故事体、散文体、笔记体、对话体等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宣教到人民群众中去。其二,完善主流微媒体微话语创造机制。具体而言,主流微媒体可以建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体系及表达方式转化长效机制、专业人员培养长效机制、综合性主流微媒体和专门性主流微媒体意识形态微话语创造交流机制、主流意识形态微话语作品评比机制。建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体系及表达方式转化长效机制要求改变以往书斋式、教科书式宣教语体,针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进行语言语体的转化。我国应学习、借鉴传统文体。就“精短”传播而言,百余字的简练文体“古已有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5]71。《论语》《世说新语》采取一事一记的方式,既言简意赅,又惟妙惟肖,符合交流效率原则。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可以借鉴这种文体、语体。专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要求顺应微传播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培养既具深厚理论功底又具新形势下传播能力的宣教人才,应就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目标等作出具体规定。综合性主流微媒体和专门性主流微媒体意识形态微话语创造交流机制要求两类主流微媒体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造方面加强交流,促使话语体系转化,以增强传播内容吸引力。主流意识形态微话语作品评比机制要求通过科学合理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作品影响力、传播力测评机制、主流意识形态科研认可评定机制评选出切实为人民群众喜爱和认可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作品。
综上,微传播时代的信息传递呈现出新的特征,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传播格局、信息流向与疏导、信息交流方式、有害信息监管、信息表现形式等方面做出调整。调整的落实在于具体制度的构建与实施。党委宣传部门、文化管理部门、各主流媒体、各文化企业等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主流微媒体意识形态宣教长效机制、群体信息疏导及总量管控机制、意识形态对话长效实施机制、微媒体意识形态风险分级监控制度、主流意识形态微话语传播交流机制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以期完善微传播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制度体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