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带头人的胜任特征分析

时间:2024-07-29

王 冠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111000)

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带头人的胜任特征分析

王 冠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111000)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型科研团队日益受到重视,并在制度上正式确立和发展起来。高等学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带头人以其突出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成为创新型团队建设中的关键因素。文章从适应高等学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带头人岗位角色的定位分析入手,探讨团队带头人应具备的相关胜任特征,包括具有较高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品德、较强组织协调能力、拥有较为充分的时间和精力等,以期提高团队带头人的遴选质量。

高等学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带头人;角色定位;胜任特征

我国实行支持高等学校创新型科研团队政策,已经走过五六个年头。创新型科研团队以其集中优秀人才、整合科研力量的突出优势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团队带头人的遴选质量。带头人是高等学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领航者和核心,对于创新型科研团队的运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带头人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往往决定一个团队的工作质量和未来发展,必须重视对带头人岗位胜任特征的可测量化的甄别,确保带头人的应有作用得到切实发挥,这是对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的有力保障。学者L.M.Spencer和S.M.Spencer将胜任特征定义为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1]。本文将基于对创新型科研团队带头人岗位角色定位的分析,对带头人的岗位胜任特征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提高目前团队带头人的遴选质量。

一、高等学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带头人的岗位角色定位

1.学术领袖——善于捕捉重要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以凝练科研主攻方向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到各省级相关部门、各高等学校,组建创新型科研团队的主要目的就是支持一批有能力和潜力的优秀中青年专家紧跟科学技术的基础性和应用开发性的重要前沿问题和我国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提升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的基础上,创建若干所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和一流大学,为我国建设创新型、现代化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做出重大贡献。组建创新型科研团队,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是团队要在带头人的带领下敏锐地感知和捕捉当前乃至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的前沿性问题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并将之形成明确的具有主攻方向的科研课题。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各国科学家、学者之间的科研竞争相当激烈。面对同一个科研难题,在具有较强的创新潜力的领域里,往往有众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学者同时在积极地从事研究,都在为争夺科学研究发现的“优先权”而努力,可以说每天都有新的创新成果问世,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前沿问题时刻在发生着变化,做出重大创新研究成果的机遇稍纵即逝。这就对团队带头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其敏锐地发现和迅速地捕捉当前乃至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的前沿性问题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形成主攻方向并尽快发挥创新研究的关键作用。

2.优秀的管理者——善于协调、处理团队内部的关系和利益

按照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创新型科研团队是由3~5名研究骨干和10名左右的核心成员组成,加上其他参与到科研团队中来的成员,科研团队构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组织。因此,妥善地处理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关系和利益,对于消解矛盾冲突、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发挥组织的最大效能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在科研团队组织内部主要存在着以下容易引起矛盾冲突的利益问题:首先,最主要的一个容易引起矛盾的是研究成果发表时的排名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关于贡献大小的问题。现在的科研成果一般都是由多名学者合作研究完成的,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论著时,名字排列越靠前的学者越被学术界重视,排在第一名作者被认为是贡献最大的。因此,就必然存在一个作者名字的排序问题,究竟谁排在前面,谁排在后面,关系到对科研团队内部成员的学术贡献大小的认定,以及由此引起的、推广开来的其他利益问题。成果署名的排序是最容易引起学者、科学家矛盾的问题。其次,是团队内部成员间学术观点、研究思路的冲突问题。团队是以强调不同成员间的合作为其生命的,但不同的成员必定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研究思路和学术观点,实际上对于科学的发现而言,也的确不存在唯一的方法和途径,因此,观点和思路的不同是原本很正常的。但究竟以谁的观点和思路为主展开研究,往往关系到将来对成员科学发现的优先权、贡献大小的认定、其他各种物质和精神奖励给予的问题,因此,持不同观点和研究思路的成员很容易产生比较隐形的乃至外显的矛盾冲突。因此,一个创新型科研团队带头人必须能有效地平衡各方利益,引导团队成员通力合作,发挥最大组织效能。

3.学术外交家——能够为团队争取充分的外部学术资源

在现代科学制度和大学制度中,科研是一个高投入的事业。不仅需要购置较为昂贵的科学实验仪器设备和相关实验材料,建立实验室,反复多次开展实验,还需要长期的实地调研,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做报告,或派出本单位学者去国外学习交流,这些活动的花费都是十分可观的。尤其是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只有在较为充足稳定的经费资助和扶持下,才能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

由于科研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和社会进步等重大利益,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都以专门的财政预算和发布课题立项的形式来支持科学研究事业。虽然这些经费数额不小,但对于庞大的科学家和学者队伍而言,毕竟是“僧多粥少”,因此,科学家、学者和大学等科研机构间存在着激烈的学术资源竞争。这就要求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带头人能够融合本团队的力量形成合力与其他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展开竞争,争取到相关学术资源,有效地支持本团队的科研创新工作。这可以说是创新型科研团队进行创新研究的物质保障。

二、高等学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带头人的胜任特征分析

基于对高等学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带头人岗位角色定位的分析,在对带头人培养及遴选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学者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尤其重视其是否具备岗位胜任特征。

1.具有较高学术造诣

从事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是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宗旨,因此,团队的带头人必须具有为团队成员所认可的较高的学术造诣。团队带头人具备较高的学术造诣对于团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带头人较高的学术造诣是团队学术水平高低的一个显著标志,学术能力被团队成员高度认可的、深孚众望的带头人能够在无形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第二,带头人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是团队进行较高水平和质量的科学研究的保障。较高学术造诣的带头人能够带领团队成员瞄准重大学术前沿,选取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做出创新性的科研成果。第三,带头人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是团队能够争取更多的学术资源的很重要的有利因素。在国家和地方各种科研项目经费的立项申请中,都特别重视带头人(主持人、负责人)的学术造诣(能力、水平),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颁布的《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试行办法》规定,该科学基金资助的是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群体,研究群体的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2]。教育部在其《“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中也规定,创新团队带头人应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一般应为在本校科研教学工作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重大项目主持人或首席科学家等中青年专家[3]。上述有关创新团队带头人资格的规定是对带头人应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具体体现。

2.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品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问和道德是大学教师不可或缺的两个职业素养。学术水平的高低对于培养人才和进行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对于学术的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到能否产生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而且还关系到教育的品性,因为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最终的目标是启发、形成乃至拯救人的灵魂,如果作为学者的大学教师在学术道德和规范上出现了问题而“立不住脚”,那么,他不仅无法站在道德的立场去教育学生,而且很有可能会对学生起到不良的示范效应,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向了错误的发展道路。对于学术共同体而言,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规范是保障其良性运转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规范,才能公平地、如实地和有效地进行同行间的学术评议、学术认可与鉴定。科学学的创始人R.K.默顿十分重视学术道德与规范的研究,并在其1942年发表的《论科学与民主》的文章中专门研究了“科学的规范结构”问题,提出了著名的“科学的精神特质”说[4]。对于一个国家的学术共同体而言,是否具有被国际同行所敬重和推崇的学术道德与规范,关系到该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荣誉和信誉。

近年来,包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发生过许多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学术失范现象,对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从而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沉思和改革。我国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在内的“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大学在内的不少大学曾发生过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事件,其中很多是具有院士、长江学者、院长等学术荣誉和职务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者。这样的人如果担任创新型科研团队带头人,势必影响团队的研究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带头人这一方面素质的监管及有效甄别。

3.较强组织协调能力

创新型科研团队是一个由一定数量的成员所组成的组织,必然存在着组织管理问题。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支持创新团队或群体的办法、计划中规定,创新团队、研究群体应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学问题,是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整体(10人左右),研究群体一般应有3~5位研究骨干,应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可见,创新团队中存在着较为复杂的不同成员间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研究方向的组织、协调和管理问题。这要求作为团队的带头人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建设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后备研究队伍或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一般来说,在创新型科研团队中,就其年龄结构分析,既有年龄较大、学术造诣高的院士、长江学者,也有年龄适中的、研究能力较强的中年学者,还有刚刚步入教师队伍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教师,另外还有一些在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科学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事业,需要老一辈的科学家、学者带领和培养中青年科学家和学者,让后者在团队中逐渐成长起来,当老一辈的科学家和学者退休后,学术的“薪火”能够代代相传。为此,带头人在率领团队进行创新研究的过程中应重视中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问题,既要在科研方向、方法等方面指导中青年学者,又要让他们有充分的锻炼机会,逐渐形成独立从事高水平研究的能力。

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组织协调能力,才能在维系科研团队的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凝聚起团队的力量形成更强的合力从外部争取到相应的学术资源,并予以合理地分配,加强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融洽的学术氛围,激励团队成员的研究积极性,从而实现组建科研团队的目的。因此,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都对带头人提出了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要求。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要求创新研究群体的带头人需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2]。教育部也规定创新团队带头人应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3]。

4.拥有较为充分的时间和精力

科学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最主要的学术活动之一,与教学活动一起构成了两大核心工作内容。因此,以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应是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基本工作要求,之所以还要强调这是创新型科研团队带头人的胜任特质,与我国高等学校近年来的实际状况有关。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在政策与体制上进行了相关改革,极大地激发了高等学校的科研潜力,高等学校迅速成为与中科院、社科院并列的进行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组织机构。“211工程”、“985工程”的陆续出台,表明国家已经赋予高等学校承担起民族振兴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重任。因此,高等学校的科研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能否争取到充足的学术资源成为高等学校间竞争成败的决定因素。于是,各高等学校把这种竞争的压力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院系和每个教师身上。因此,高等学校的基层学术组织和教师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这种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在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诸多弊端。比如,不少教师常年跑关系拉课题,尽管争取到了很多课题立项,但本身却没多少时间真正用于课题的研究工作,而是把课题分解安排给所指导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去做,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的质量;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和课题立项部门对院士等优秀人才的高度重视,拥有院士往往成为显示高等学校和学科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实际上院士也的确为高等学校争取到了很多学术资源,因此,导致院士成为高等学校争相高薪聘用的对象。我国院士的平均年龄较高,超过60岁。中国工程院2009年新当选的48名院士的平均年龄首次低于60岁,平均年龄为56.2岁,比2007年的平均年龄60.6岁有所下降,是中国工程院历次增选院士中平均年龄最年轻的一次,但60岁以上的仍占33.3%,最大年龄为75岁[5]。因此,在一般的意义上,从适合于科学研究的年龄段讲,“院士”头衔对于当选者而言是一种对过去的学术贡献和能力的“后续”肯定,所以有学者戏言,当选院士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不再适合科研。但不少高等学校还是把部分高龄院士“过度”使用,让其参与主持申报课题争取学术资源。事实上,高龄院士基本上不能再有充分的时间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用于科学研究,更何况不少院士还是兼职、双聘的,不是全职在本校工作,更不能保证有充分的用于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创新型科研团队是我国目前受到国家大力支持,并承担了重大课题研究的重任。因此,十分有必要强调创新型科研团队带头人应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研究和团队领导工作。

[1]SPENCER L M,SPENCER S M.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John Wiley&Sons,Inc,1993.25.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试行办法[EB/OL].http://www.nsfc.gov.cn/Portal0/InfoModule_506/28392.htm,2001-02-07.

[3]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 level3.jsp?tablename=1609&infoid=17766,2010-05-12.

[4]R·K·默顿.科学社会学:上册[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65.

[5]旭日干.中国工程院2009年院士增选结果通报[EB/OL]. http://www.cae.cn/cn/yszx/yszx2009/20091203/cae17592. html,2009-12-02.

Analysis of the Competency on Leaders of Innova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in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WANG Guan
(Liaoning Informatio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Liaoyang 111000,China)

Since the 21st century,innova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in China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have

increasing attention,and the system has been formally established and developed.Leaders of innova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in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have become key elements in the team construction,for their prominent roles in leading and radiation.This paper,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eader’s role positions,examines the leader’s competency including academic attainments,rigorous academic attitudes and noble characters,strong capacity of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and more time and energy,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urrent selection of the team leaders.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innova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leader;role position;competency

G644

:A

:1008-407X(2010)02-0092-04

2010-01-11

王冠(1963-),男,辽宁沈阳人,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