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口译中的语境动态顺应

时间:2024-07-29

陈圣白

(1.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83; 2.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口译中的语境动态顺应

陈圣白1,2

(1.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83; 2.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口译是一种动态交际行为,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意义转换。在口译过程中,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将语境顺应论引入口译研究,并分析在口译过程中如何实施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动态顺应使译语有效再现原语的语用价值,进而提出顺应论下的口译过程包括理解原语、顺应语境、选择意义、策略运用和目的语重构五个部分。

语境顺应论;动态;口译

一、引 言

“语境”这个术语是由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提出来的。他指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包括“上下文”和“情景语境”。荷兰语言学家范·戴伊克(Van Dijk)把语境理解为语言环境,即上下文、发生言语行为时的实际情况、文化、政治及社会。胡壮麟先生则将语境分为“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也把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语场即语言所能描写的整个事件,讲话者有意图的活动、话题等;语旨,指话语活动的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及讲话者的讲话意图等;语式,即话语交际的媒介[1]。口译活动中的语境则包括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言语境主要包括篇内衔接、篇际衔接和线性序列;情景语境,即原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作为共享的语境知识;文化语境即语篇外的文化背景,“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语境顺应论强调语言选择与交际环境、交际对象和交际目标的一致性[2]。口译作为一种语言使用的过程也同样要遵守上述原则。只有译文顺应了译语语境的各种需要,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才有保证。维索尔伦(Verschuren)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发展起来的顺应理论,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他认为,语言的使用说到底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处于语言内部原因还是语言外部原因[3]。关联顺应理论框架下的口译活动不仅是一般的语言选择过程,更是一种双语转换活动中多层次的更为复杂的选择过程,它不仅具备所有单语使用选择时的一切特点,而且还呈现出口译活动自身的选择特性,体现跨学科性特征。鉴于此,本文将语境顺应论引入口译研究,并分析在口译过程中如何实施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动态顺应使译语有效再现原语的语用价值,从而为口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对推动其理论建构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口译与语境动态顺应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语言交际工具[4]。释意学派将口译过程假设为一个三角形模式[5],如图1所示:

图1 口译过程三角形模式

该模式将口译程序分为三个阶段:理解阶段即声波符号向话语理解转化过程;脱离原语语言外壳阶段即忘掉衍生出意义的单词及语句的过程,但这一过程中意义继续存在,只是并非依赖语言载体;表达阶段即用译语表达理解了的原语内容和情感过程。这种三角模式特别强调在语篇层面对原语意义的理解,反对逐字逐句地进行语言文字的翻译,注意用译语重新表达理解了的原语意义。他们认为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口译过程包括“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这一阶段,口译的对象是意义,意义是语言同认识知识结合的成果,意义的产生也是译员表达的前提条件。

维索尔伦提出,语境动态顺应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与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变异性、协同性和顺应性[2]。语言顺应论强调语言选择与交际环境、交际现象和交际目的的一致性。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动态地顺应语境。在语言因素和语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语言的选择使用就灵活多变,使意义的生成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意义的生成过程是话语与语境的互动过程,不同的语境因素可以左右语言的选择,改变话语的意义,而不同的语言选择也会引起语境的变化[6]。从顺应的角度看,口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只有译文顺应了译语语境的各种需要,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才能得以实现。

口译即目的语的重构,是译者积极主动地在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进行协调平衡的过程。口译时,能否把握好对隐含意义的处理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语言所表示的意义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是确定的。要理解好原文,译者就必须结合原文具体的语境来推断原作者的真实意图,然后,在译文中创造出合适的语境,以便译文读者能够正确把握译者要再现的各种信息。口译中既要考虑语言语境,又要注意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动态顺应。

1.口译中的语言语境顺应

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指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符号对参与者所产生的影响,其中包括讲话双方的意图、假定和推测[7]。语言语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篇内衔接指利用连词、前指、自指、逻辑关系、省略、数目、对比、重复、代替和结构相似等方式实现语篇语意相关。篇际制约指语篇要受其谈论的主题、使用的文体类型等语用风格或是情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线性序列指顺应性选择语言时要注意语篇上下文的逻辑——语义关系,按次序对话语做出先后安排。由此可见,在口译过程中,词义必须根据原语的实际语境进行正确的表达;也就是说,为了保持交际的顺畅进行,译员必须通过理解和分析话语的语用意义即话语的隐含意义和说话人的意图来确定词义,选择合适得体的词语准确传达讲话人的意图。例如,一次外国领导人访华说了这么一句话:“Clearly a tug of war over key policies continues between the pragmatic and ideological camps”[8](P8),随行口译人员将其译为,“显然注重务实和强调意识形态的两个野营还会在重要政策问题上进行拔河”,这显然不妥。原文句中,“a tug of war”中的“tug”是“拖”的意思,而整个词组的意思是“拔河”,如果按词面意思直译显然不符合原句的意思,译员就该立即想到拔河的动作,双方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分出胜负;另外,句中的“camps”也应译成“阵营”或“营垒”,不能译成“野营”。因此,顺应语言语境,迅速理解和分析话语的语用意义,译员应把整个句子译成:“不言而喻,注重务实和强调意识形态的两个阵营还会在重要政策问题上争吵不休”。

口译中词的选择主要由语言语境的线性序列指顺应性所决定,由那些在它前后出现的词及话语的语用语境所决定。例如,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说到:“Recently several people in Hollywood were arrested for possessing coke”[8](P9),当时译员没有认真地分析原文的语言语境,误译为:“目前几个好莱坞演员因占有可乐而被拘留”。原文句子的结构简单,但是其中的“coke”被译成“可乐”就大错特错了。这里的“coke”另有所指,是可卡因(cocaine)的缩写,正确的译法应该是:“近来几个好莱坞演员因拥有毒品而被捕”。

综前所述,语言语境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起着对形式意义的依托和限制作用。也就是说,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必须依赖于它所使用的语境才能得以确定,而语境又反过来限制了对所要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的选择[9]。因此,在口译的解码和编码的两个阶段都应该充分顺应原语的语言语境从而恰当、准确地确立译语的词义选择。

2.口译中的情景语境顺应

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是指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10](P69)。换言之,它包括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交际活动的主题内容、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参与者的相互关系、他们在交际活动中的相对社会地位、各人所起的作用等。利用情景知识确立词义,情景知识指的是与特定的交际情景有关的知识[11]。人们在交际时,某些语言现象通过上下文也无法弄清其意义,就必须参考语言使用时发生的事件、参与者、时间、空间和交际方式等因素才能确定其意义。因此,情景知识有助于理解话语的含义,在口译中应充分利用情景知识来确立正确的词义。口译工作本身的场合性就很强,而且在各种场合讲话人的身份也随之不同,所以场所环境、人物身份及讲话的对象是译员在口译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例如,江泽民总书记在一次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讲话中讲到:“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12],译员进行口译时就要顺应原语具体的情景语境,无论是用词还是组句上都应体现出其正式的程度,充分体现原语信息的功能及其客观性。因此,此句可译为:“Adherence to the principle of one china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for peaceful reunification.China’s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y must never be allowed to suffer division”。

此外,在口译过程中,对存在于字面意义以外的所谓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译员往往要动态顺应具体的情景语境,把握住情景语境因素,恰当地补全有关情景的信息,得体地译出那些隐含的、喻意的意义,来传达其言外之意,使听者能充分理解对话的含义。例如,

A: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afternoon,Lisa?

B:I’m expecting my elder sister.

如果译员简单地将B的话译为“我得等我姐姐”,那么就会致使交际双方陷入困惑。假如此情景是A向B出示了两张电影票,他的话里就含有“今天下午你同我一起去看电影吧”的意思。因此,译员面临此时的情景,最好应补译为:“我得等我姐姐,我不能同你去看电影”。译员应顺应不同的情景语境,口译时补全这些隐含的意义,才能获得原语最佳的语境效果。

3.口译中的文化语境顺应

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者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习俗和价值标准[13]。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具体的情景语境则来源于文化语境[10](P70)。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言语社团活动的多样性和观念的多元化使其文化内容和形式出现多样性,这就是文化差异的渊源,也是造成在口译中误译的主要原因。口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所译的内容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码,而且是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

在文化交流性很强的口译工作中,人们往往比较喜欢引用文化色彩很浓的习语、成语、俗语等来表达深刻的道理,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因此,译员不仅需要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口译过程中还应选择恰当的策略尽量弥补语言转码中出现的文化缺损,实现文化语境的顺应达到双方交际的目的。例如,在一次商业谈判中,外商说到“You should not save your breath to cool your porridge”,随行译员一时紧张误译为“贵方不应自己吹自己的粥”,让中方代表不知所云。实际上这句话应改译为“贵方不应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遇到这种情况口译人员应该顺应具体的文化语境,用目的语中的对应词将这些习语译出,如果实在找不到另外其它一种地道的说法,不妨对其进行意译。

因此,口译人员必须顺应语境的文化等各因素进行策略性的处理,译出原语的语用文化。为了实现最佳的语用效果,译员应使用各种策略来进行译文语言的重构,而在策略的使用过程中,也应动态顺应文化语境,才能取得原语与目的语的语用等效。

三、语境顺应论下的口译过程

顺应理论对口译不仅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同时对于口译实践也具有指导价值。顺应是多角度多层面的。但由于跨文化交际中差异的客观存在,在口译活动中实现全方位的顺应是不可能的。因此,译者首先必须着眼口译目的,科学地选择翻译策略、翻译技巧,充分顺应口译中的交际环境和对象,才能实施动态有效的顺应性口译。语境顺应论下的口译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语境顺应论下的口译过程

图2对口译实践可以有诸多启示,对译员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译员要树立语境意识,平时不断地收集口译现场真实的多媒体资料,如:国家领导人发言、现场采访、会议发言、贸易谈判、新闻发布会、旅游观光等,多观摩多学习。在系统训练中,必须做到准确听辨,迅速捕捉信息,机敏地分析各种语境,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揣摩,用恰当的语言形式忠实地传达原语的思想意图。其次,每次口译任务前,译员都保证充分地译前准备。在这个环节,译员必须充分了解本次口译任务的性质、内容、目的以及双方的国别、级别、文化背景、个性和爱好,研究有效的语用对策。最后,译员要明确每次口译的目的,采用科学的技巧和策略,动态顺应具体的语言语境,实现口译中的语用等效。

四、结 语

根据顺应论,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对语境作出动态的顺应。口译中,译语的重构也应该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这种顺应应根据不同的语境而做出变化。换言之,口译的过程也就是译员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译者只有透彻地理解原文,动态顺应原语的话语语境、情景语境以及文化语境,准确把握其隐含的语用语义,然后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语言,才能出色地完成口译任务。总之,语境顺应论不但为口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为拓宽口译理论研究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68.

[2]杨俊峰.语境顺应与语用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11):47-50.

[3]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12.

[4]梅德明.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6.

[5]达妮卡·塞莱丝柯维奇,玛丽亚娜·勒代雷.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汪家荣,李胥森,史美珍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238.

[6]杨蒙.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J].外语教学,2006,27(3): 87-89.

[7]段梦敏.语境对翻译的作用[J].中国科技翻译,2006,19 (1):23-25.

[8]朱佩芬.实用英汉口译技巧[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9]张侨辉.语篇的语境与连贯性[J].福建外语,1998,(1): 13-17.

[10]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53.

[12]仲伟合.英语口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4.

[13]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14.

On the Theory of Contextual Dynamic Adaptability in Interpretation

CHEN Sheng-bai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 200083,China; 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Nanhua University,Hengyang 421001,China)

Interpretation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and a bilingual and cross-cultural active transform of sense.In the interpretation,the sense is determined by the actual context.A unit of language has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ontexts.Therefore,the theory of contextual dynamic adaptability is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interpretation,and the dynamic adaptability of the linguistic context,the situational context and the cultural context is explored in interpretation in order to make the target language convey the pragmatic value of source language.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 include five parts:the comprehension of source language,the adaptability of contexts,the choice of sense,the use of strategie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arget language.

theory of contextual adaptability;dynamic;interpretation

H059

:A

:1008-407X(2010)02-0125-04

2009-08-29

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08C729)

陈圣白(1976-),女,湖南衡阳人,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教学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