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柏格森生命绵延说的现实启示

时间:2024-07-29

刘 志,文学容

(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柏格森生命绵延说的现实启示

刘 志,文学容

(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看,柏格森生命绵延说既有用直觉贬低理智、把生命绵延绝对化等明显错误,也不乏强调非理性存在的合理价值、突出人的主体性等积极意义;在新的时代,取其所长,能为人们用创造来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自由提供有益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柏格森生命哲学;生命价值

哲学是探究世间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学问,就本源问题来看有唯物与唯心两大基本派别。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为合理,哲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需要吸收各家所长,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理论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实践人学”理论,始终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及现实命运,指出“人是社会的人”,是具有双重生命本性的现实的人。柏格森生命哲学是一个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流派,其主题是生命,关注人的生命、生活及心理状态等周围世界,宣扬人的自由、选择和创造,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生成、连续创造的过程,生命的绵延即为不断的创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世事万物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每个人要在社会中谋得生存求得发展,并让生命变得更为丰富和充实,就必须创新。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理论,揭示柏格森生命绵延说的理论内涵,对引导人们珍爱生命的价值,用创造来实现自我价值、自我完善和人生自由,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 柏格森生命绵延说

生命哲学于19世纪末流行于德国和法国等国家,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其本质并非自然哲学,而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生命、生活、心理及文化的哲学。生命在多种流派的共同推进下,从一种生物术语演化为一种带有典型本体色彩的哲学术语,关于生命意义的探讨上升到哲学层面。生命哲学便是其典型分支:一是生命哲学将生命从本能生物学意义演化到情感与欲念的综合体,增强其非理性色彩,生命的非理性成了理性的寄居地;二是生命是存在的原始起点,正是因为生命的诞生,才开始了原始的存在与和谐,也就是说生命等同于存在。生命哲学并不执着于生命具体的定义,而是寻求新的角度,从生命自身具有的特点出发,阐述其具备的特性,作为生命哲学的理论基石,最终揭示生命的无限可能性与创新性。

柏格森延续了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哲学理论,并将世界本体的生存意志描述为“生命绵延说”,柏格森生命绵延说中将生命冲动看作一种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同时也是一种创造世界万物的宇宙意识,这是一种时刻变化的意识,也正是这种意识的存在保证了宇宙的运转,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便是无休止的创造,从而将生命的研究推向了另一个巅峰。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柏格森生命绵延说的积极意义

(一)非理性存在的合理价值

传统的理性主义价值是建立在反封建与宗教、争取资产阶级利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一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100可见,这种哲学理论具有典型的个人主义特质,正因如此,遭到了马克思主义及非理性主义的批判。当时,柏格森对进化论的解释视角非常新颖,与人们脑海中已经存在的世界思维网络图景大不相同,与机械论和实证论的观点相左,但是却相当鼓舞人心且启发了人们的思考。“柏格森生命绵延说”相对于法国的现象学、存在主义来说是具有突破性的,它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尼采的“强力意志论”构成了近代哲学史“三分天下”的局面,哲学开始呈现百花繁茂的局面。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诞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来说,是一种权威上的挑战和理性上的启发,人们意识到理性与非理性并非完全对立、互不相容,而是可以进行“对话”,可以统一,因此,对西方现代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柏格森生命哲学是对尼采思想的延续,这种思想主张宇宙生命川流不息,生命之流是精神之泉,生命之本在于创造,内在灵活而非理性,延绵不绝,孜孜不断。而生命之力量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充满着神秘色彩,富有创造力并经久不绝,而非理性的这种特性决定了用概念来界定生命哲学是不现实的。不管世界如何沧海桑田,生命是永无止休。正如《周易》中对养生哲学的精辟概括:“生生之谓易”。柏格森生命哲学,讲求的是生命运动,每个实在的事物都有运动的特性,如河流一样单纯地流淌,这就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运动观不谋而合了。

柏格森生命哲学对法国哲学影响颇深,对世界哲学的贡献也很大,其价值主要是提出“生之冲动”与创造性的进化的观点,并将其分为动物的本能与人的智能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令其在自然中生存,后一阶段令其造就社会。正如《周易》儒家经典著作上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教导人们要追求积极向上的生命观,而柏格森生命哲学也强调生命是运动的,自立自强又生生不息,不可能存在中断或静止,除非是走向死亡。生命进化的走向,之初是冲动的,因为它不知道要往哪里发展,方向盲目、力量蛮冲、态势偶然,富有创造力,不拘于自然规律或任何理性的限制。尽管如此,生命进化有着一个总的创造态度,即积极、奋发、自主,面对着永无休止的挑战,要时时刻刻地创造进化,这种思想在《创造进化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生命哲学更倾向于非理性的哲学,更注重于个体挑战,在柏格森看来,生命本身就是非理性的,他的“直觉——生命”哲学:“生命的体验丰富于、超越于理智知识。”

(二)突出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认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2]320“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2]321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为全部人类历史开场的第一步,不管任何活动与行为,都依赖于人来完成,研究历史的出发点首先就是要有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人的本能是伴随着实践活动的开展而激发出来的。相反,柏格森生命哲学采取了对其进行批判的、更挑剔的态度对待,揭示出那些理性主义的弊端,并向人类意识深处挖掘,探求在意识领域以及认知活动中更加深奥的一面。柏格森的探求结果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启发人类重新思考自己本身。柏格森的“直觉——生命”将认识论与本体论恰当地融合在一起,认为生命并非人的专属权利,但是人已经占据生命进化中的至高点,是生命最高端的表现形态,且是唯一具有直觉能力的生物。因此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是无比特殊的,不管是认识论还是本体论,都通过人作为媒介融为一体,从而彰显了人的主体地位。柏格森哲学认为,人的意识的生命力量可以展现出世界的实在、真相及真理,即世界、真理与人生历程互相依存。它代表了为数不少的现代西方哲学家的观点。

(三)强调人的意识作用

关于人的意识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柏格森生命哲学有着相同的见解。马克思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30而“人和绵羊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他的意识代替了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1]30且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具有能动性和超越性,认为人具有区别于动物的更高级行为方式,从而在意识的指导下实现自我超越。柏格森也将人看作一种以意识为本质的存在,人与人之间,因为意识、思想有所不同而导致各有差异。人与动物之间,因为人的意识自由而获得进化,而动物则因为无意识而止步于进化。倘若人失去了意识,或与动物无异,或与植物等同,则不能再称之为“人”。倘若人失去了意识,整个世界将会回到远古的混沌状态,其自由与价值则不复存在。认真纵览柏格森的研究文献,不难发现,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关注人,探讨人的自由与价值。关于自由,一般人们认为,首先具有独立性与自主性,并能通过实践活动加以改造,进而解放精神,寻求自由。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3]“是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与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4],这是无产阶级革命解放运动的终极目标,即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5]要想获得自由,独立与自主的意识是基础性条件,否则无自由可得。柏格森也将意识摆在人的生活中极高的地位。关于意识与实践的关系,两者互为必要充分条件,意识是实践活动中的逻辑基础,人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意识的指导,人的意识起源于实践。但是发展到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意识与实践,先后之分、轻重之分的界限已经不再清晰。引导这些对象化活动的理论、观念、思想就是人的意识,倘若意识不存,则对象化活动不会存在,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柏格森生命哲学有先见之明,认为意识在当下人类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开始重视自己的意识,并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进一步增加对智力教育的投资,强调知识经济的重要性,深度挖掘人才等。但是柏格森生命哲学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即过分偏倚意识的作用,对对象化活动关注不足。我们不否认意识对于实践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但是意识如果不借助对象化活动表达出来,实现改造的目的,那么意识就会止步于精神领域,其存在只成为一种可能,只有将其物化到客体当中,这种可能才会成为真实的存在。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讲的,既要认识世界,更要改造世界。

(四)渗入了实践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基础的、第一重要的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18柏格森生命哲学中对人的理解也是从实践观点出发,尽管没有完全同意主流的进化论的全部观点,但是他并不否认进化论,并认为生命进化也是一个生物学的自然过程。马克思认为实践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使人成为了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是人所特有的进行的一种对象性活动。人作为唯一认识到自己存在问题的动物,其实践活动离不开人生活的现实环境,人必须主动去适应环境,并且不断开发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创造,从而不断向前发展,否则人将被环境消灭而不复存在。

传统西方哲学思想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具有认识能力,人是思维的主体。不过柏格森对人的界定稍有差别,他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一种会制造工具与使用工具的动物、一种有语言的动物,每一个阶层都需要应用到人的理智、人的概念化能力和智慧。由此看来,不管从起源还是从功能性上看,理性都是实践而非思辨。虽然实践倾向一定程度会遮蔽生命流变不息的本性,使理智处理的东西被静止或被具体化,但是对于人类的生存是有利的。

不管是理智的活动也好,本能的互动也罢,它们都离不开实践,生命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与实践是相互辩证的关系,实践就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就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柏格森哲学也承认实践的本性,也强调意识的目的是突出意识或心灵的实践本性。“我们的身体并不单单指这具肉体,而是指进入身体生命过程的一切要素。”[6]这是柏格森对待人的身体的态度,将身体摆在实践的中心位置,而传统哲学思想将人的身体地位看的很低。柏格森哲学提升了人的地位,人不再是纯粹的生物,而是立足于意识的顶端,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生命的身心达到平衡与统一。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属于形而上学的东西,实践哲学并不是它的本意,但是不知不觉实践哲学的特性也就渗入了其中,生命活动是一种生存与实践活动,人的意识与理智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因此,柏格森生命哲学已经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概念,展现了新的特性,其实质是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实践哲学。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柏格森生命绵延说的消极成分

(一)直觉主义贬低理智理论,具有狭隘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7]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意识里的东西判定为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像,人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通过与客观世界的联接,在人的大脑中形成影像并形成人的意识。柏格森哲学强调的则是直觉主义,不管是自身生命的存在还是外界的任何物质,都是一种直觉性存在,都是主体凭意志去把握对象,或者主体嵌入意志去追求与对象的融合。这种意识活动与任何物质活动毫不相关,也不将物质性作为直觉认识活动的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背道而驰。生命哲学是关于主体精神状态的变化,只有主体自己才能切身体会到此种变化的存在,而世上并无客观的检验标准与检验方法。这种直觉意识带来的只是一种精神波动,是纯粹的主观主义。可见,柏格森生命哲学没有理清直觉的概念,将科学认识论上的直觉概念与其哲学中形而上学的直觉概念混淆,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认识论的直觉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柏格森哲学中的直觉概念对此概念中的某些原则并不反对,目的只是促进两个概念的融合,使自己的概念更能为世人所接受,但却注定是徒劳无功。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非常注重对理智认识的批判,为理智认识划定了范围,尽管理智具有理性的逻辑与方法,可以用于认识那些静止、不变、无生命的物质东西,但是对于有生命、有变化、流动、精神的东西,只能用直觉主义来判断,理智是毫无办法的,这是对理智理论的贬损,被称为柏格森的反理智主义。不过此处的反理智并不能理解为完全地拒绝排斥理性,而是用一种非理性的直觉代替理性,很显然完全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待理性的观点,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来分析就能发现反理智主义的缺陷。柏格森生命哲学用直觉贬低理智,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否认。然而通过理智是可以认识任何一个领域的,且理智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以任何形式来贬低理智的理论都是不可行的。

(二)生命绵延的绝对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的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辩证统一。而柏格森生命哲学对绵延的概念解释非常不清晰,采用了一些抽象的、随性的、不确定的词语与表达方式,比如“神秘的生命之流的一个倾向”,“超越人类条件的一种努力”;或者说:“人的精神与上帝的合一”。这种表达非常模棱两可,所表达的意思非常深奥晦涩,即使是柏格森本人,估计也很难对绵延一词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甚至认为“绵延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东西”。这与他整个哲学思想及其表达方式有关,因为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而导致神秘色彩倾向严重。

既然不能给绵延一个准确的定义,就要弄清楚绵延的意义所在,柏格森认为绵延是世界的真相,绵延表示的是一种变化发展的过程,这种变化发展是不可分割的、连续性的,每一个阶段的状态都是互相联系的,而与之相对的状态是变化发展的间断。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并不否认世界是不断运动的,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并不全是连续性的,其前后各状态的联系与延伸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事实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辩证统一,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会有间断的一面,发展中的上升与前进,并不是绝对连续的,局部也会有暂时性的停止或者倒退,其运动路线是曲折的。因此柏格森关于生命绵延的说法过于绝对化,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其思维完全是形而上学的。

(三)意识与物质的分离过于绝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的决定性与意识的能动性相互统一,解决好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但是在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物质与精神又处于分割的状态,人的意识与物质无关,意识与物质的本质截然相反,而不存在统一性。柏格森将心灵与物质通过记忆连接起来,柏格森对记忆分析很多,但却没有完全证明心灵独立且延存的观点,所以被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无法知晓的论据。如柏格森的著作《材料与记忆》,其目的在于否定记忆对物质的依赖,纯粹记忆的载体不是大脑组织,同样心灵的载体也不是肉身,因而记忆或心灵超越大脑或肉体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并且可以永无休止地延绵下去。

柏格森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心灵独立且延存呢?这与柏格森的生命延绵思想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宇宙当中必然存在着物质消失的客观现实,一旦消失就会造成隔断,则延续性就无法保障,因此柏格森希望通过借助记忆的永远延续性来保证时间延绵,但是这种想证明心灵独立且延存的愿望总会落空,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用实践证明了记忆与外界事物共生共灭,一个是主观,一个是客观,两者互为牵扯,而且物质并不完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柏格森与马克思的观点相距甚远,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柏格森生命绵延说的现实启示

(一)用创造来实现生命的追求

柏格森指出“生命就如同意识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新的东西”,[8]每个植物、动物、人、法人,甚至于每个物件都有自己的生命,生命本身就是创造出来的奇迹。人的生命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可以创造自己的生活,令其有朝气、有活力、有变化,否则会慢慢陨灭,走到生命的终点。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意识、精神、心灵、记忆等都有着丰富的创造力,都会无情无尽地发展。假若我们能深刻意识到这种生命创造的本质,从微观来说将有利于个人事业发展与命运改变,从宏观来说也有利于国家的发达、民族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创新、创造是一个国家兴盛的不竭动力,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坚持走创新之路,就会拥有持续的核心竞争力,走向强国之路。而对于民族来说,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存在和延续下去的保障。党的创新意识,就是要使创新思维成为全党组织、党员个体常态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逻辑和行动准则的状态,以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活动而推陈出新。[9]对于社会来说,创造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有力的工具,创造带给人们更丰富、更安稳的社会生活。根据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理解生命在于创造的本质,按照“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一定能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世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对于个人来说,创造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实现个人价值,从而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以人为核心,这是马克思学说中不可撼动的“阿基米德点”[10]。人本身才是最重要的,不过人无完人,创造在于让人变得更完美,每一阶段的自我都会被下一个阶段的自我所超越,从而追求相对的完美。创造存在于人的每一个生命精彩的瞬间,创造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可以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正如一个人不能增加自己的生命长度,但是可以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作为最有智慧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应该持续提醒自己,要创造新生活,要改变自我,重塑自我,才能有所进步,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从而让有限的生命实现无限的精彩。

(二)用创造来实现真正的自由

自由尽管是相对的,但是当下人能实现相对的自由也是很不容易的。人有自身的形成过程,而真正“合乎人性的人”即完全意义上的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人,这种人是处于不断诞生、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人。[11]柏格森指出,要想实现“行动的自由”,就必须发挥生命创造的作用,而自由是实现创造的基础,两者互为必要条件,互为目的,相互平衡,在创造中实现对自由的追求。这是柏格森生命哲学关于自由的贡献。当下人们对自由仍然处于一种抽象的、狭隘的理解状态,如有的学生将学校的规章制度、有的员工将公司规章、有的人将社会规章制度视为束缚“自由”的表现,认为“自由”应该是无拘无束,放任不管,为所欲为。这种思想最终是不能得到真正自由的,反而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因此,人们必须正确理解自由的内涵,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实现行动的自由,自由与创造相互推动,将人类推向更高的阶梯,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类必将走向自由王国的目标,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丰富生活,珍爱生命价值

柏格森著有《笑》一书,主要研究喜剧,主张欢喜之潮,是由“生命”创造而成的,欢喜与创造的关系呈正比,即创造越丰富,其带来的欢喜就会越多,从而由内心深处荡起感情的涟漪,正如书中所说:“笑使一切可能在社会肌体表面刻板僵化的东西恢复灵活。”[12]这很不同于叔本华以悲剧为人生基调的风格。

对创造的解释,可以理解为从无到有或从旧到新的过程,何谓“生”的创造呢?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创造新的生命自身。我们目前所处的宇宙环境,孕育了新的生命,地球上所有的一切生命都起源于创造,也为创造提供了培育的土壤,因此生命可以称为“宇宙生命”。我们要感恩创造,感恩“宇宙生命”所创造的一切,让我们能愉快地享受生命。生活当中,学者创造理论,艺术家创造美,工匠创造器具,文人创造语言,每一行业的每一个人都有创造行为,带给了人类激流般的喜悦,这正是人参与宇宙的根本性创造的表现。柏格森的著作论述中,既有对艺术与学问创造的表达,也有对生命自身创造的阐述。不管怎样,生命哲学中的创造不断地引导人们进行自我创造,并不断地增添世界的丰富性,塑造自主的人格,并让人格显得颇为高尚。创造生命并感受创造过程中带来的欢喜,这是当代社会人们应有的生活态度,唯有如此,才能让生命变得更为丰富和充实。

总之,随着全球经济化趋势的加快,国际间经济、政治、教育等各方面的竞争更为激烈,国家要获得持续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创新。而柏格森认为生命本质在于创造,与新时代的需求相吻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进行批判性继承显得更为重要。批判是要认识到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形而上学的特性,认识到生命哲学对直觉认识的狭隘性、生命时间绵延的绝对化、物质与意识对立的绝对化;而继承是要意识到生命绵延理论提倡要不断地进行创造,要宣扬人的自由,要通过创造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柏格森生命哲学提供了人们渗透生命意义的方法论,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已经深刻体现在当今国际与社会的发展当中。从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是社会的人”,结合柏格森的生命创造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身为社会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创造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促进个人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重新挖掘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价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的批判与继承,进一步发扬创造的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张云飞.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之维[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1.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6] 尚新建.重新发现直觉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61.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

[8]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1.

[9] 罗海云.培育“四种意识”,共筑“中国梦”[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1):7.

[10] 张 良.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逻辑内涵与时代价值[J].求索,2012(11):145-146.

[11] 张云飞.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之维[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0.

[12] 陈启伟.现代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13.

责任编辑:黄声波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of Bergson's Doctrine of LifeDur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hilosophy

LIU Zhi ,WEN Xuerong

(College of Marxism,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Hunan 412007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hilosophy, Bergson's doctrine of life duration has obvious errors, which belittles the reason by intuition and durates life absolutely. There are positive meanings, such as emphasizing the reasonable value of irrational existence and prominent person’s subjectivity; In the new era, adopting its practical values can enlighten people with creation to achieve self values and life to provide real freedom.

Marxist Philosophy;Bergson's life philosophy;the value of life

10.3969/j.issn.1674-117X.2016.05.011

2016-06-28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实现路径研究”(16C0512);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XJK013CDY008)

刘 志(1971-),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学容(1975- ), 女, 湖南株洲人, 湖南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B565.51

A

1674-117X(2016)05-0059-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