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摘 要:通过官网公布数据阐述杭州、合肥两个都市圈的城镇化基本情况、两个都市圈产业布局,探讨城市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率的合适比例。本文根据浙江杭州都市圈和安徽合肥都市圈城镇化的格局与发展途径,寻究合肥都市圈城镇化的绿色发展问题。
关键词: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城镇化;产业结构;江淮运河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6-0075-03
城镇化是中国当前产业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的源泉,也是改革的红利,用新型城镇化带动改革,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使城镇人口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 )指出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最主要的两件大事:一是美国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镇)化进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颁布,标志着新型城镇化正式成为国家战略。都市圈是城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的城市群,以一个以上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为区域经济核心的“集合体”,以促进大、中型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长期以来长三角的江苏、浙江的城镇化经济相较安徽发达,也远领先全国的城镇化平均水平。现阶段,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经济圈,按照国际惯例城镇化率在30%—60%之间,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黄金期,安徽为农民工输出大省,拥有一支庞大的农民工队伍,2015年安徽全省农民工总量1858.8万人,其中外出(出省)农民工1371.4万人,安徽农民工已经成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本文重点探讨浙江杭州都市圈和安徽合肥都市圈的城镇化的格局与发展之路径。
一、 浙江杭州和安徽合肥城镇化基本情况
(一)杭州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地理位置
杭州都市圈位于浙江省北端,长三角南翼,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都市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西边有很大的区域与安徽皖南地区接壤,杭州都市圈以杭州市区为极核,湖州、嘉兴和绍兴三市市区为副中心,杭州市域的五县(市)县级临安市、富阳市现在改为杭州临安区、富阳区。及与杭州相邻的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为紧密层。杭州都市圈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很强的经济势力。杭州都市圈为全国产业集聚最好、最强的地区之一。
合肥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从位置上与南京经济圈衔接,其中芜湖、马鞍山和滁州也属于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带核心地区,是以安徽省省会合肥为中心的经济区域,是动中部经济发展起着由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淮南、六安和铜城七个城市为中心城区以及环巢湖地区等组成的城镇密集区,是以合肥为都市圈区域发展的“心脏”,其他六个城市为轴的城镇群。合肥都市圈的建立,并纳入长三角经济区,为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长三角经济”带动中部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传输作用。预计动中部经济发展起着未来,合肥都市圈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吸聚高端要素、汇集优秀人才,是发展制造业的中枢区域,合肥都市圈的发展潜力应该深度挖掘的。
(二)两个城市圈的城镇化基本情况
表1、表2的对比可以看出,杭州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經济差距显著,杭州都市圈的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合肥都市圈水平。
杭州都市圈区域面积为34,610平方千米,占浙江省总面积32.81%,(全省陆地面积为10.55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152.1万人占浙江省总人口(5539万人)的38.85%,GDP为20118.29亿元占浙江省GDP(42886.49亿元)的46.91%。
合肥都市圈区域面积57555.58平方,占安徽省总面积41.08%(安徽省陆地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656.9万人,占安徽省总人口(安徽省常住人口6143.6万人)43.24 %,GDP为12929.7亿元占全省GDP的58.76%,体现合肥都市圈在安徽省内举足轻重的作用。2015年杭州都市圈人均GDP达到93481万元,而合肥都市圈人均GDP只有48664.6万元,从两个都市圈GDP总值和人均GDP数值差距表明,两个都市圈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杭州都市圈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64.7%,高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56.1%)8.6百分点,合肥都市圈2015年城镇化率数据为58%略高于全国平均数 ,所以两个都市圈城镇的产业布局有必然的区域差距,杭州都市圈第三产业比重大于合肥都市圈第三产业比重,据杭州统计公报,2015年杭州市信息增加值已经达到2313.85亿元,占全市GDP24.3%,说明杭州信息经济与现代服务业作为核心产业引领全市经济支撑作用早已体现。
中国特色新型的城镇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城镇化,即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之路。杭州都市圈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集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杭州都市圈对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吸引力高于国内其他许多都市圈,近年始于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已经在全国掀起特色小城镇建设浪潮。如杭州城郊“梦想小镇”将成为全国第一个“互联网+”特色小镇。杭州西湖的“云栖小镇”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产业的特色核心小镇。浙江特色小镇的兴建,表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应该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但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文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杭州与合肥都市圈城镇化进程必然会出现一些明显时空差异,对不同区域城镇功能必须进行合理定位,功能互补,打造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路径。
二、 两大都市圈城镇化产业布局
现阶段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已经正式成为全国战略重点,这对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的意义。国家“十一五”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城市化主体的空间格局应该是城市群,“十二五”规划再次提出,以中小城市为依托,以大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以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从表3、表4可以看出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产业布局的差异,合肥都市圈的合肥、芜湖、马鞍山三个城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合理 ,而滁州、六安、桐城比重在10%—20%之间,服务业比例最高的是安徽省会合肥市也只有40.6%,远低于中等发达城市人均GDP 1万美元,服务业的比重要达到50%的惯例。杭州都市圈四个城市农业所占比重比较合理,农业比例最高的湖州也只有5.9%,服务业所占比重均超过40%。2014年杭州市电商发展指数为19.69%,杭州都市圈数目较多的“淘宝村”就是电商发展迅速的实证,合肥为10.36%。两个城市电商指数的差距,表明合肥都市圈的城镇化路径在较长一段时间应以制造业和信息化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点。
按照西方国家经验,大规模工业化后期,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同时,距离大城市较近的郊区、小城镇也有不可阻挡的优势,特别近十多年国内高铁的兴建,对长三角的经济快速发展功不可没,高铁的建设为经济发达地区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为两个都市圈的“供给侧”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 产业化结构与城镇化水平的合适比例
美国著名科学家钱纳里对1950—1970年间100个主要国家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进行了观察,根据发达国家的一般规律,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工业化与城镇化自然推进。钱纳里和赛尔昆在1975年提出城镇化的“发展模型”,论述了两者关系:在发展初期,城镇化是由工业化推动的;在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共同达到13%左右水平后,城镇化开始加速并明显超过工业化;到了工业化后期,工业化对城镇化贡献开始减弱,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对资金及其配套服务需求迫切故中国社会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及其所占比重必然要高一些。
第三产业一般投资比较多,吸纳劳动力比较多,从表5、表6两个表对比得出城镇化一般途径与规律。
1. 两大都市圈城镇化与工业、服务业偏差系数计算表明,城镇化水平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按照现在国情,城镇化与工业化偏差系数应该在1.5—2.5左右,经济实力强的一线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城市城镇化与工业化偏差系数显然会更高一些,合肥都市圈制造业和服务业比重有待提高。
2. 长期来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明显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短期内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了二、三产业占比,并对下期二、三产业占比调整起到了推动作用。
3.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重点应该是小城市而不是小城镇,小城市发展按行政区划一般由政府纳入财政预算,从国家公布的两批特色小镇名单上可以看出,因为特色小镇的建设一方面受地理位置和政策因素的影响,还必须有资金的扶持,特色小镇资金的渠道本身应该是多方位的。
四、 合肥都市圈城镇化的绿色发展问题
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人口由乡村向城镇集中,安徽是农民工输出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2015年、2016年人口净流出分别为805.5万人、831.5万人,2017年已经有所减少是804.4万人。安徽是能源大省,安徽省煤、铁、铜、硫、铁矿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所以合肥都市圈经济发展在省内是举足轻重的,长三角经济发展一体化有自然和地理优势。
从表7可以看出,2015年和2016年杭州、合肥都市圈人口流动情况:杭州都市圈内四个城市都是人口净流入,以杭州和嘉兴人口净流入最多。合肥都市圈除合肥之外都是人口净流出。
城市化进程背后是资源配置、人口流动和经济增速的分化,而这会导致城镇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城市病以及由于产业和人口过度集中引起明显地区差距和产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中国城镇化路径应以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
合肥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从经济数据上来看差距是明显的,合肥都市圈城镇化模式的选择、合肥都市圈怎样尽量缩小与杭州都市圈之间的差距,对于合肥都市圈城镇化的绿色发展的探寻是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合肥都市圈城镇化绿色发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借鉴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经验
特色小镇这一供给侧改革实践受到全国各地政府的称道,各地政府积极开展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小镇建设为各地产业转型升级乃至招商引资提供了一个新平台,浙江的特色小镇如同浙江民营经济一样独具地方特色,为国内经济最发达区域小镇,值得合肥都市圈的地方政府借鉴。
(二)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但大多数农民工只是职业非农化,距离居住城镇化、生活城市化的目标还远,“空心村”会不断增多,不利于安徽城镇化(当然也包括合肥都市圈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步伐,我们应该看重合肥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有着一脉相承的地理位置,但文化底蕴显然不如杭州都市圈城市。
(三)合肥都市圈以及安徽经济力争“双核”引领
从住建部公布的两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合肥都市圈特色小镇有(包括省级特色小镇)14个,而杭州都市圈(包括省级特色小镇)计50个。从特色小镇IP来看,应以旅游与文化为主导。目前合肥都市圈几个城市从三产比重的数字可以看出,城镇化驱动力除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之外还是比较弱,所以要进一步提升芜湖这个历来为安徽商业经济和水运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城市在合肥都市圈的作用,力争不久的将来安徽经济能够“双核”引領。
(四)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打造“安徽版”制造业升级
合肥都市圈要利用距离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地理位置比较近,合肥是国家级三个科学中心城区之一,有承担着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一级承接地的重要功能,应尊重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带动新型产业兴起,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产业,不断提升制造业的品质,推进本地人口充分就地城镇化,同时吸纳皖北皖西等其他地区人口及周边省份的转移人口。
(五)合肥都市圈生态文明的构建
由于合肥都市圈很多地区有着和杭州都市圈相似的地貌,可以形成以长江、湖泊、山地、湿地、田野为依托的生态系统,在有条件的合肥、芜湖等城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园林城市,彰显徽风皖韵的地方特色,对合肥都市圈的城镇化重点还是应该在城市发展。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要循序渐进,一方面由于民间的资金限制,还有一方面是交通物流制约,这点与江、浙、沪本身有星罗密布的小镇形成对照。
(六)“江淮运河”兴建有利于安徽城镇化的进程
已经开工兴建的“江淮运河”,建成后对安徽经济发展以及合肥都市圈的城镇化进程是有益的,不可低估隋代修建的京杭运河对长三角经济的特别是江苏、浙江经济的驱动作用。通过调查表明70%“漂”在城镇的农民工希望在家乡周边就业,“河”和“桥”是江南特色小镇的一个共有特点,一般通过水运能降低物流成本,预计运河建成后会引起流动人口的回流 ,利于安徽特色小镇的培育,加快安徽城镇化步伐。
国家把合肥与南京、杭州同等定位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 ,合肥都市圈必须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需要与南京、杭州全方位多层面等高对接,加快补齐短板、缩小差距。特色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城镇化步伐的一个突破口,能够有效地吸引农民工的回流,坚持“四化同步”是合肥都市圈城镇化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董祖德,沈翔.杭州都市圈发展报告(2014)——新型城镇化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城镇化发展现状简析[R].内蒙古统计局官网,2015:162.
[3]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课题组.安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J].2015.
作者简介:
梁小莉,女,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