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摘 要:本文用运用制度理论,从历史角度分析安徽省民营经济创新能力。安徽省民营经济依托于政治制度支持、地方政策优势,自身资源优势不断发展,但发展水平在中部地区仍然发展较为落后;创新能力偏低,人才流失比重较高成为安徽省创新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因此如何推动安徽省民营经济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发展,对提升整体民营经济实力、竞争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制度理论;创新;民营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6-0080-02
一、 引言
201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务院总理李克强做出重要批示指出:面对新形势,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入推进“双创”。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持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必须要依赖技术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将创新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安徽省民营经济发展,提升安徽省在中部地区的竞争力。
二、 制度理论:趋同性
20世纪40年代,Selznick就提出“组织是一个制度化组织,是处于社会环境、历史影响之中的一个有机体”,组织的存在会受到客观环境,特别是“制度”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道格拉诺斯认为制度分为两种类型即依靠国家、政府设立的强制性法律法规的正式规则以及在长期实践中形成无意识的非正式规则。制度理论解释了模仿行为、趋同行为,因此可以说受到“制度”影响的组织可能会产生趋同行为。进一步讨论组织趋同性可以从制度困境角度考虑:Tolbert(1994)所谓组织趋同是指不同类型组织在不同经营环境下的形式结构和内部规章制度具有相似特征的趋势。沈洪涛(2012)就强调制度理论尝试解释的中心问题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组织趋同,组织存在于制度环境之中,是制度化的组织。在制度化的过程中,组织为了获得政治和社会的合法性,努力与规范、传统和社会影响保持一致,从而导致组织结构和行为的相似,制度理论被称为“制度同质性”,在这种同质下,组织之间的相似存在就可以合理解释;为了减少外部环境对组织的不利影响,组织间相互模仿,能够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抗风险能力。湛正群(2006)认为组织之间的趋同现象是为了实现与制度环境认同,各个组织都采用了类似的结构和做法。不确定性风险引起了模仿行为,模仿的趋同机制有两种,即竞争性模仿、制度性模仿。竞争模仿很大程度上体现标杆控制理论,通过这种模仿可以帮助寻找组织间差距,避免企业寻求错误发展方向;而制度模仿因为组织所处的大环境是一样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组织采用相似的行动,组织之间相互模仿,这些模仿行为减轻了组织的动荡,因为它扎根在制度环境里,得到了合法性,不容易受环境的冲击。
三、 安徽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创新能力分析
安徽的民营经济发展起源较早,承袭原有百年的徽商营运思想,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过程中,安徽民营经济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安徽省经济发展、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40年来,安徽省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推进创新发展,使得民营企业在数量、质量层面均有较大的提升,据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安徽省省民营企业总数破百万,占实有企业总数的91%。
相对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而言,安徽省的民营企业竞争能力仍然不够,依赖于重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单薄。2017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安徽仅有5家,相对于中部省份安徽省明显落后。而服务业更加落后于周边省市,直至2017年,安徽省服务业才有一家进入百强。
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改革开放后安徽省对科学事业教育支出不断提高,虽然不断加大开支,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对于邻省,安徽省的教育事业费支出仍偏低,这容易导致人才困境,缺乏本地人才培养,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此外,2017年安徽全省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约7.7件,居全国第9位,但是安徽省专利受理数量1985—2018年间数量整体低于江浙沪地区,特别是2013年以后,安徽的专利受理数量和江浙沪地区差距逐渐拉大。2013年授予量仅为江苏省的五分之一,浙江省的三分之一,截至2018年底,安徽省专利受理数在周边省市仍然排名靠后。
安徽省依然存在人才流入少、人员流出较大的严重问题。2008—2017年十年间,安徽人口流失居全国第一。10年间共计流出962.3万人,而周边的南京、武汉,在2017—2018年度均出台了优厚的人才落户政策,相对于周边省市,安徽省提供的就业机会、福利水平不具有优势,人才引进效果相对不明显,缺乏人才流入成为安徽省民营经济缺少创新力的重要原因。
四、 制约安徽民营经济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理论
安徽省长期从事重工业发展,企业在结构上、行为上就会适应资源优势。重工业的长期发展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比如皖北煤炭行业,资源供应越集中,虽然作为传统的重工业,煤炭行业发展长期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收入,但是长期依赖惯性发展煤炭思维,导致皖北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人口流失比重大,缺乏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发展行业,皖北发展整体趋同性过于强烈。此外还有铜陵、马鞍山,从而导致创新发展的动力不强,创新路径单一。
安徽省的民营经济趋同存在几以下个问题:
(一)植入趋同
1. 非正式规则的相同
民营经济具有共同的思想渊源即徽商思想,共同的意识形态,非正式规则的相同,导致组织相似,创新思维一致。受到传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资源依赖观思想影响,创新领域趋于一致,集中于资源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2. 正式制度相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发展首先从工业、农业开始,安徽省也始终坚持这一路线,工业涉及煤炭、汽车、钢铁、能源等重工业领域;在改革开放后,更加坚持走中国特色道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使得我国逐渐走向发展,但是也因为走的特色路线,缺少可以借鉴的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全国将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在全国共同发展宏观政策下,安徽省整体经济发展初期缺少自身特色化定位,因而在这个背景下,安徽省经济发展渊源具有趋同性,省内工业发展方向、定位趋同,同时因为改革开放,从沿海往内陆扩展,安徽省更多承接江浙沪的旧工业,受到外来思想、技术的影响稍逊沿海地区,所以承接的仍然是受早期的发展战略影响沿海地区淘汰的旧工业、农业,可以说近代安徽省工业发展初期是在政府组织下构建的,这样会导致安徽省整体一、二产业植入趋同。
(二)产业趋同
安徽省依赖重工业发展资源型、劳动型产业,并以此为中心扩展趋同性产业,并且安徽省长期都是要发展传统重工业,政府政策扶持、坚持工业强省战略。九十年代以来,安徽工业企业及其相关周边民营企业会追求趋同,比如马鞍山钢铁产业,皖北煤矿、电力产业,芜湖的汽车行业都带动边缘民营经济为其服务,即民营经济发展是围绕大型重工业企业展開的服务型衍生品。虽然这种趋同在前期会使得地区形成规模效应,趋同性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标杆管理,但是正是这种企业间的趋同性,后期导致企业间创新能力缺乏。一方面创新范围局限于工业能源领域,一方面创新集中于国企方面,仍然未打破以国有企业创新主体、服务主体企业的圈套,很少涉及民营经济,特别是对新行业发展、新领域的尝试缺少勇气,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缓慢。
综上所述,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创新长期处于模仿创新的状态,受到惯性思想影响,创新型企业分布集中,多处于政府支持下的创新产业基地,很难发挥区域带动作用;在政府支持下行业将收到更多的创新资源支持,而在受到忽略的行业相对而言就获得较少资源支持,在这种政府资源投放不均的情况下,创新方向更加偏好趋同于政府支持的领域,导致创新领域集中,因此其创新会受到制度资源的影响。
四、 打破制度理论束缚,提升自主创新
(一)加大人才吸引力度
随着安徽省周边城市纷纷出台人才吸引政策,相对于杭州、南京、武汉而言,安徽城市自身的吸引力明显较低,因此出台更加具有优势的人才战略至关重要。而安徽省以合肥、芜湖为代表房价上涨过快,则不利于人才稳定,安徽省劳动力流出量居全国前列,稳定人才成为智力支持重点问题,为此应该进一步发挥财税政策作用,扩大人才奖励普惠范围,引进科技人才,为民营经济创新注入人才支持,有利于缓解民营经济的趋同性及提升创新能力;同时降低人口流出比重,特别是中高级人才的流出比重。
(二) 降低融资难度
对全省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产业或项目给予支持,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和企业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解决好本地区部分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在当前经济压力过大、竞争激烈的形势背景下,应该不断发挥政策优势,倾斜资金支持,对有市场前景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稳定民企融资,增强市场信心。
(三)提升民营经济规模,构建校企合作机制
安徽省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民营企业自身规模较小,多集中在零售、工业服务方面,区域分布不均匀,很难实现规模效应。为此,要摆脱这种困境,需要增加地方校企合作机会,增加地方企业和地方高校交流,提升民营企业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奖励机制,刺激企业创新的自发性。
(四)利用财政补贴和政策引导手段
安徽全省要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在资源利用方面提升管理指标,促使行业自身提升发展要求从而提升资源利用率,对有助于节约成本技术、提升竞争力的创新研究提供财政补贴和政策引导。
参考文献:
[1]沈洪涛,苏亮德.企业信息披露中的模仿行为研究——基于制度理论的分析[J].公司治理, 2012,(15):91-100.
[2]湛正群,李非.组织制度理论:研究的问题、观点与进展[J].现代管理科学, 2006(4):14-16.
[3]Mansfiled Edwin.Patents and Innovation:An Empirical Study[J].Management Science,1986,32(2):173-181.
[4]史晋川.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潘雄锋,史晓辉.基于专利指标的中国区域创新趋同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管理评论,2012 (24):116-124.
[6]安徽省经信委.安徽民营企业总数突破百万大关[Z].2018.
作者简介:
朱守梅,女,安徽淮南人,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企业管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