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原藏区产业扶贫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4-04-24

摘 要:本文以少数民族高原藏区中比较典型的民族区域——马尔康市为研究区域, 在四川省2017年度脱贫攻坚工作第三方评估调研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出马尔康市产业扶贫的区位条件、具体模式及举措、马尔康市产业扶贫的成效,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从提高思想认识、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以及增强帮扶对象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能使产业扶贫与贫困人口更加契合,增强产业帮扶的脱贫作用。

关键词:高原藏区;产业扶贫;脱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6-0082-02

一、 地区概况

(一)政策背景

“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内容。全国各省市为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的战略要求,因地制宜制定详细脱贫规划,层层落实,尽全力完成脱贫任务。在对各地实际情况综合考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救济款、易地扶贫搬迁、偏远地区开发等精准脱贫策略,新的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产业扶贫也应运而生,这一扶贫方式对提高农村收入具有显著功效,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能够灵活多样地运用到各个贫困区域当中,契合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有效加速脱贫攻坚的进程。

(二)研究方法

马尔康市是《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高原藏区连片贫困县之一,也是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在2018年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调查中,我们通过座谈、实地走访、入户访谈等方式,对马尔康市各贫困村的自然条件、致贫原因、收入状况、精准扶贫策略、产业模式、扶贫效果等进行了了解和评估。

(三)贫困状况

马尔康市辖区面积辽阔,地势多样,村落分散。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地区依托优势发展迅速,发展起龙头企业,居民生活水平整体较高,带动全市经济水平的上升;但大多数乡镇、村落分布在山区,居住分散,交通极其不便,闭塞的区位条件导致山区文化输入较弱,村民因循守旧,思想封闭,罕于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生产,仅以维持短期生活水平以及解决温饱问题为追求目标,“靠天吃饭”型生活,难以维持生计,长期处于贫困线之下,形成财富的两极分化。这是导致马尔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遥遥领先,却依然成为高原藏区集中连片贫困县的主要原因。

(四)优势资源分析

马尔康市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传统,有丰富的发展资源。松岗、卓克基、嘉绒文化有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产业;特有的气候环境使阿坝中蜂、高原牦牛等易于养殖,成为可开发的养殖产业;高寒地区珍贵药材羌活、虫草等可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势高险峻、河流落差大使马尔康地区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力发电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二、 马尔康市产业扶贫情况

(一)产业扶贫项目模式

依托丰富的物产资源,马尔康市在以产业扶贫推动精准脱贫的工作中,因地制宜,制定了多种举措实现产业扶贫,打造了有机蔬菜、道地药材、阿坝中蜂、高山牦牛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逐步实现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稳定脱贫。

1. 产业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脱贫

马尔康市依托有机蔬菜、药材、阿坝中蜂、高山牦牛等资源优势,对发展产业予以政策上的扶持,具体做法是:出台《产业扶贫政策》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在29个贫困村均建立了产业发展基金,给予建档立卡户产业扶持资金,在资金上对发展产业提供了保障。在扶持产业发展、加强产业支撑、保障产业发展后劲方面,马尔康市在松岗规划建设了有机农牧林产品的加工物流园,投资458万元支持雪松、雪源扩能技改,投资121万元支持某农业发展公司新建蜂蜜加工生产线,与崇州市电商企业达成协议,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利用龙头企业解决就业、让贫困人口加入生产链,形成长效的产业链,拉动农村产业的发展。

2. 做实优势产业,发放小额信贷

马尔康市对于产业扶贫的实施,本着“能种则种、能养则养、能旅则旅”的原则,发放产业扶持资金和小额信贷资金。在小型产业扶持中,帮助农户因地制宜发展藏家乐、种养殖、小商铺等,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每户至少有1—2个以上的稳定增收项目。同时,鼓励贫困户与龙头企业抱团发展、深度合作,运用合作社这个纽带促进贫困户之间联合互助、联结贫困户与企业形成户企合作的新業态,利用财政补息、政策优惠等形式,拉动企业带贫,提高企业的带贫积极性,为贫困户带来可靠稳定的实际收益。

3. 开展贫困户就业能力培训,促进贫困人口就业

马尔康市人口比重在省内居于前列,青壮年劳动力主要以外省就业务工为主。为精准对接贫困劳动力,马尔康市通过“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帮助贫困户匹配就业岗位,同时,建立了就业扶贫“微信群”,与投促、住建、交通等单位和市驻外商会、市内企业开展合作,驻村扶贫工作队及时将各类招聘信息发布在面向贫困户的各类就业服务平台上,针对各贫困户不同的就业优势与企业需求进行匹配推荐。

(二)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通过调研,我们将马尔康市进行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总结如下:

1. 贫困户收入增加

首先,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可以得到来自企业的分红收益;同时,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贫困农牧民被龙头企业聘用,通过劳动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实现贫困户的稳定增收,也有助于激发贫困户劳动的内生动力,增强产业扶贫的可持续。

2. 企业健康发展,社会影响力提高

户企合作,企业带贫,通过政府的鼓励支持,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在整合优势资源的同时,亦可获得政府补息、税收优惠等鼓励政策,对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经济效益十分有益。通过产业带贫,企业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也得以扩大。

3. 政府掌握反贫困经验,推动全域脱贫工作顺利完成

马尔康市通过扶持本市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企业带贫,全市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1.02%降到2017年的0.9%,脱贫成效十分显著。据此,马尔康市总结了产业脱贫成功经验,为进一步制定精准脱贫策略及全域内反贫困斗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马尔康市在产业扶贫过程中的缺陷分析

(一)缺乏积极参与

在马尔康市产业扶贫过程中,政府是推进产业扶贫的主力,而参与度缺失主要是在贫困户参与意愿、社会参与度两个维度。一方面贫困户参与积极性不高。基层贫困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固化的思维使其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风险承担能力低,对于入股企业、小额贷款等参与意愿并不强烈。

另一方面是社会参与度不高。产业扶贫的资源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财政支持,社会力量诸如合作社、企业处于被动地位,产业扶持的主动性不高,参与带贫意愿不高,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大。

(二)工作推进不平衡

产业扶贫的策略在乡镇之间、各贫困村之间的推进存在不平衡现象。各乡镇对于精准脱贫的执行方案和工作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对于产业扶贫的重视程度不同,乡镇之间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参差不齐。由于马尔康市的产业扶贫方案侧重项目制,在贫困村之间,存在项目分配不均衡、产业扶贫推进不平衡的现象。

(三)增收不明显

一是产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马尔康市属于高山峡谷地区,地形崎岖,发展传统产业没有优势,只能发展高原特有的养殖业,盈利周期长。二是贫困户分红低。在推广户企合作的前期由于政府未将贫困户分成比例做出规定,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之间的分红比例不合理,导致贫困户的利润分红偏低。

(四)带动能力弱

一是龙头企业少。马尔康市本土企业少,且多为中小型企业,具备经济活力、容纳贫困户规模、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龙头企业屈指可数。二是企业盈利能力较弱。要扶持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对于企业来讲,首先需要具备适合当地特色农牧业的生产线。马尔康市符合带贫条件的企业少,且多为中小型企业,发展规模小,产品研发能力弱,企业影响力不足,对于扶贫产业外销不利,盈利能力不强。

(五)营销渠道单一

马尔康市中蜂产业、牦牛产业、药材产业的发展均侧重生产加工环节,缺乏有效的宣传营销,主要体现在包装简单不精美、销售渠道单一,多以政府或帮扶小组引进的供销渠道为主,交易价格低;品牌效应不足,产品多以贴牌、小作坊品牌形式出现,没有形成区域特色的大品牌,营销效应不足,导致销量差强人意,甚至滞销。

四、 马尔康市优化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发挥积极性

一方面,一线扶贫干部要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广泛开展产业扶贫知识学习,宣传分享产业扶贫优秀案例,学习脱贫工作经验,横向比较、实地考察,认识到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让贫困户从产业帮扶中真正获益。

另一方面,群众要提升对产业扶贫重要性的认识。贫困山区农民因消息闭塞,思想观念传统,发展种养殖业满足于自给自足,对于新品种乃至新兴产业接受能力弱,不愿接受生产风险的存在,而旧有种养殖品种生长周期长,受天气影响强,易造成农业收入不稳定。因此,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宣传教育,开展农业知识培训,组织贫困户到新兴产业品种示范区学习考察,引导农户接受新思想,迎接新潮流。此外,要规避“养懒汉”现象发生,对有“等靠要”依赖思想的贫困户,采取措施选择“缓帮”,引导贫困户树立正确的脱贫思想,发挥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主观能动性。

(二)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通过扶持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是产业扶贫的有效模式和重要措施,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举措。龙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可以吸收贫困劳动人口,提供稳定的工资收入;而技术的研发则有利于区域产业的整体发展,带动全区域产业规模收益。因此,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十分重要。做强龙头企业,要选准扶持对象,创新扶持方式,强化动态管控。

(三)提升帮扶对象能力素质

贫困人口的自身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是影响其收入的最主要因素,提高贫困户的文化水平和劳动能力,对于持续稳定发展扶贫产业,实现贫困户的产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强化对于贫困户的教育培训十分必要。一是对于文化素质的教育培训,对文化程度低的农村中青年进行有针对性的扫盲教育,二是对于产业技术的培训,围绕产业扶贫规划,开展产业技能教育,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可以通过知识培训班、技术展示基地等载体开展形式多樣的知识培训和技能推广。

(四)推动“互联网+”,开发电子商务模式

虽然马尔康市已与崇州市签订电子商务合作协议,对大批量的产品有一定的销量支持,但并没有覆盖到分散的农户、小作坊的产业发展中,因此,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模式也十分必要。“酒香也怕巷子深”,马尔康偏远的地理位置和优质的农业产品更需要品牌设计和营销手段,增加销售渠道,才能使产品有路可销、有价可卖,才能真正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大宇,岳璐琪.江西省产业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8(5):245-246.

[2]蒲兰.川北农村产业扶贫问题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8.

[3]孟娜.乌兰察布市H旗产业扶贫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8.

[4]陈成文,戴玮. 精准扶贫研究要根植于实践沃土——江西财经大学陈成文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17(6):3-7.

[5]郭秀红.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2017(10):139-141.

[6]黄佳鹏.文化贫困视域下扶贫“内卷化”探析——基于黔东南侗寨T村产业扶贫的考察[J].地方治理研究,2018(4):66-76.

作者简介:

朱毅林,女,甘肃定西人,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