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姚宇 毕彭钰
摘 要: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要实现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五个方面的振兴,离不开高素质的现代农业劳动者。而新型职业农民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理应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领头羊。为此,应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从培育内容、培育方向、培育机制等多方面着手,培育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新型职业农民;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6-0158-03
一、 引言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是生产力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仅应加大农村基础硬件建设力度,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应该尽快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农村实用人才匮乏是当前我国农村建设面临的一大问题,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对策之一。农村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只有农民的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农村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由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来夯实。
二、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关键期,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的农业已发展成为劳动、技术、资源、资金密集型行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批现代农业从业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能够为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乡村环境绿色宜居、农民生活越来越好提供人才保障。因此培育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能的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在舒尔茨看来,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根源是农村人力资本。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使得农业专业性、科技含量快速增加,这就需要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能够使用先进农机并善于经营的职业农民。舒尔茨认为20世纪中叶美国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自身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现代化条件下的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我国农民的综合实力和技能全面提升。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加强乡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有效推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三、 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分析
(一)产业兴旺:职业农民发展农村新产业,有利于提供乡村振兴新动能
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是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职业农民是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途径之一。据《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截至2016年,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万户,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4.79亿亩(1亩≈666.67平方米,下同)。通过大力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舒尔茨认为转变传统农业需要引入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农业科技,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离不开优质农业人才——职业农民。传统的小农户文化素质较低,开发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的意愿和能力不强,职业农民的文化素质较高,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更强。因此,推广农业科技,发展乡村产业需要职业农民。
(二)生态宜居:职业农民注重生态保护,有利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传统农民的兼业程度高,短期化倾向严重,实行粗放式经营,较少关注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而职业农民通过培训学习了科学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更注重环境保护,因此,百姓富和生態美依靠职业农民来实现。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倾向于使用现代生产工具进行绿色生产。职业农民不仅有资金和技术优势,而且具有较高的生态素养,更愿意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另一方面,职业农民对其他小农户具有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其开办的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引领带动周边农户改变生产方式,走绿色发展道路。
(三)乡风文明:职业农民具有榜样作用,有利于实现移风易俗
文明的乡风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文明乡风依赖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乡村被认为具有天然教化功能,只有通过引领职业农民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农户移风易俗,实现乡村教化,才能彻底改变封建迷信、攀比摆阔、厚葬薄养等不良乡村风气。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收入不高、经济情况较差的情况下,农民往往关注的是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很少关注精神需求。因此转变农村生活方式,培育文明乡风最根本的是夯实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职业农民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带动村民致富,有利于巩固实现乡风文明的物质基础。职业农民在参与培训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水平的同时,不断运用自身的科学知识、道德修养影响周围的人,是乡村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转化枢纽。职业农民的农民身份使他们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较高的可比性,因此具有独特的激励优势,在开展移风易俗的行动中可以发挥号召作用,推动乡风好转。
(四)治理有效:职业农民参与农村民主自治,有利于建设乡村治理新体系
乡村治理的目标是形成和谐的乡村秩序,而靠外力干预形成的村庄秩序难以持久,最终还是要依托农民的内生性。因此,通过大力提高农民的民主素养,增强他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与能力,在这一意义上,培育职业农民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农民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农民对集体事务态度冷漠。职业农民的生产活动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其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也较高,因此对政治更为敏感,接受与反馈能力也较一般农民更强,是具有民主法制意识的主人翁式农民,他们积极参政议政,为农民群体发声,推进农村治理新体系的构建。职业农民已逐渐发展成为在农村社会中具有示范作用的新阶层,他们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扩大本乡本土的知名度,加强村内外的联系,弥补乡村经济和文化资源短缺,进一步巩固农村治理的基础。
(五)生活富裕:职业农民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利于产业扶贫
生活富裕的前提是农民收入增加,增加收入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和造就职业农民。职业农民是“产业农民”“专业农民”,他们或是贩运大户、田间联合管理大户,或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创办人,农业经营产值和收入较传统农民有很大提升。只有培育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潜力才得以激发和保持。
四、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
(一)围绕产业开展培训,打造农业发展新引擎
切实提高职业农民培训实效,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内涵,以培训服务主导产业为原则,突出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培育职业农民。通过实施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品牌意识、市场意识和科技素质,促进职业农民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选择培训场地时,要根据区域主导产业确定培训场地,服务特色产业,贴近农民生产,下乡进村办班,强化培育基地建设;在培训师资的打造上,依托科研院所培养乡村特色产业专业人才,以加强对参训农民特色产业技术知识指导;在培育内容的确定上,除了选用农业农村部推荐的教材外,可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组织产业专家编写教材。
(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机制,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客观上要求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素养,使农业从业人员成为具有生态素养的职业农民,这就要求建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体系,逐步提高农民群体科技素养。走农业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农村绿色发展。
首先,从宏观角度着眼于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将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提高作为基本国策,纳入法制轨道。制定职业农民培训实施的政策规章,促进职业农民科技培训制度化。
其次,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普及。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整合培训资源,联合农业科研院校、农业培训机构、涉农技术推广中心和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最后,以农民的需求出发设置培训内容。如果培训内容缺乏适用性、针对性,会导致职业农民参与培训的热情降低。因此要突出科技内容的实用性,分析当前职业农民的科技需求,分类、分层次设置培训内容。
(三)提升职业农民的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
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对文明乡风的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职业农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培养课程中增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加强宣传教育,促使职业农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推动文明乡风地树立,促进农村文化和谐稳定发展。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教育,引导职业农民解放思想,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四)注重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参与者的文化素质是政治參与的制约因素。所以一方面要加强职业农民政治法律课程的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采用创新的教育模式,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政治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政治参与技能是政治参与过程的保证。因此,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要注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政治参与和实践能力。可定期组织辩论、政治研讨会、模拟村主任竞选活动,以提高职业农民的政治讨论技能和选举技能。
(五)加强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促进增收
通过教育和培训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综合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实现生活富裕。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在符合农民期望的前提下,引导职业农民积极参与培训,将培训中学到的生产技能和经营方法应用于生产和管理活动,以实现增收。同时引导职业农民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启发、引导、带动周围的农民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素质,从而实现增收。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西奥多·W·舒尔茨.穷国的经济学[J].农业经济问题,1981(9).
[3]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7:35-41.
[4]朱启臻.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J].农村工作通讯,2017(24).
[5]李建兴.乡村变革与乡贤治理的回归[J].浙江社会科学,2015(7).
[6]马建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业教育责任及行动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
作者简介:
姚宇,女,江苏徐州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农村人力资源;
毕彭钰,男,山东泰安人,南京农业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发展 。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