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蓝志勇
在2022 年7 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从2020 年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 年到21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2]。新的时代,新的诉求,需要“新思路、新举措”[1]。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3],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样的历史时刻,驻足回眸,审视我国的现代化历程,对比国际经验与成就,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科学谋划未来5 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于此,本文从现代化理论、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几个维度,梳理现代化的内涵,描述中西方现代化历程的艰辛,审视我国和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特点,讨论以往的经验对继续前行的启示①。
现代一词的朴素意思是“时髦、新鲜、当下”,也音译为“摩登”,开始时是一个“时间”概念,被认为是发生在古代和中世纪后的新历史阶段。15 世纪后期以来,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文化运动,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过程,加上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推动社会变革的事件,被认为是现代化的标识。与之相伴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和实验主义等思想革命衍生出来的新文化、新理念和新科学方法,推动了个体意识、民主诉求、工业技术、生产力变化、城市化等一系列社会变革,赋予了“现代”超越时间尺度的社会价值。现代社会否认中世纪神权、君权,是基于保护个体权益的新型国家构建,标志是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科学发展、文化活跃、个性解放、社会繁荣。到20 世纪60 年代,全球范围内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给“现代”追加了国家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维度,强调国家意识、主权意识、国际协同意识和契约精神。现代的标准是全方位的。
现代化是历史形成的各种体制对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适应过程,这些功能因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控制环境的知识空前激增而处于迅速变化之中,是一个革命的过程、复杂的过程、系统的过程、全球化的过程、长期的过程、阶段性的过程、同质化的过程、不可逆的过程、进步的过程。现代化不仅意味着农业向工业转型、工业和经济升级,也意味着知识增长、政治发展、国家构建、社会动员、心理适应、生活方式改变、社会认知提升,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也具有地域特点的新文明形式[4]。
罗荣渠教授在《现代化新论》中也指出,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大转变过程,以生产力为社会发展中轴,一元多线,受不同历史事件(包括非经济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动因的多元性、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适应方式的多样性、社会发展进程的多线性等特点,有些非经济因素在某些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甚至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5]。
现代化理论中有争议的是,有西方学者崇尚其本土经验,认为现代化就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方式,包括消费形态、社会经济模式、国家上层建筑、个人偏好、意识形态等等。他们认为现代化发展终究会趋同,现代终将替代传统的信仰、文化、习俗。发展过程经历从传统社会到起飞前准备阶段(低消费高积累);起飞阶段(10%以上的高积累、有骨干企业和技术引领、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突破性的产业结构变化);起飞后的成熟阶段(技术使用广泛,能克服波动实现持续增长,工业多样化发展,新主导部门逐渐代替起飞阶段的旧主导部门);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也有学者认为,现代化不一定是必然趋势。有些非西方社会的文化模式非常强大和久远,会凭自己的文化韧性和社会构建的传承,顽强抵御新思维方式和上层建筑的变化,阻碍社会的全面现代化。这些传统文化模式不断进行自我繁衍和巩固,即便它们会逐步使用现代技术,思维理念和文化方式,但依然有巨大的滞后效应。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他认为,文化是从历史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形成意义之网。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人是悬挂在由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因此文化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门寻求意义的阐释科学”,它总可以对新现象作出人们需要的意义解释[6]。
经过百年探索,我国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总书记指出:“在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发展和人民利益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也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也要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7]。这一思想,超越了西方自由主义现代化的思考,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让中国式现代化站在现实与未来的人类文明制高点上,对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外强调推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崭新道路[8]。
鸦片战争后,魏源编《海国图志》,徐继畬作《瀛环志略》、姚莹写《康輶纪行》,中国知识精英开始认真关注国际世界。 1864 到1894 年间,在同治帝,光绪帝,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的支持下,中国推动了历时30 年的洋务运动——同光中兴。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重臣在帮助清政府推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创办船政局,采购洋枪洋炮,创建江南制造总局和兵工厂,开办国有企业、铁路、民用工业、招商局、煤矿、电报局、铁路、织布局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逐渐形成了“举国以为至言”的局面。洋务运动突破了拒西方“奇技淫巧”于国门外的态度,认可“师夷长技”,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清廷送出120 名幼童赴美学习,培养了现代化的第一批人才。国人创办了多种报刊和大众媒体,建立了新式学堂。在军事上,清廷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海军——北洋水师。不幸的是,在1895 年的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向日本赔款两亿两白银,洋务运动全面失败。
中国有识之士因洋务运动的失败深感只重器物不重制度的不足,在戊戌年(1898 年)推动了“百日维新”(6 月11 日到9 月21 日)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康有为多次上书,建议效仿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改革,走君主立宪之路,被慈禧认为会损害皇族利益,拒绝推进。加上有康有为建议将慈禧太后囚禁、暗杀的传闻和改良派依赖的掌握兵权人物袁世凯的密告,光绪帝在9 月21 日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逃亡,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捕并遭杀害,戊戌变法失败。
改良失败使民众开始支持孙中山等人激烈的革命主张。1911 年10 月10 日,新军革命党人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成立以黎元洪为都督的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1912 年元旦,孙中山宣布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 月12 日,清帝发布退位诏书。 但孙中山也被迫于第二天辞去临时大总统,并于4 月1 日解职,逊位于大军阀袁世凯。后人总结孙中山逊位的原因为:没有准备好政权建设,革命党涣散无力、组织松散,革命来得突
中国的现代化意识觉醒于鸦片战争之后。刚愎自用的清王朝从乾隆鼎盛时期就开始闭关锁国,满足于本土农耕文明的成就,错失了与西方列强交流博弈、共同步入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机遇。中国在西方帝国主义扩张海外市场的过程中,遭到鸦片战争的惨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五口通商,被迫打开与西方交往的大门。
然,缺乏经费、缺少强大的军队,武昌新军与袁世凯北洋新军相比战力过弱,也不能像袁世凯有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国外列强和国内保守势力的支持等。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时提出的《实业计划》,描绘了“至进步,至庄严,至富裕,至安乐”的美丽蓝图,但终究因为没有掌握政权,美好的理想付诸东流。
袁世凯篡权后,操纵和垄断财政金融与工业、运输业;尊孔复古,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常;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全面清算,还演出了复辟帝制的闹剧,导致新一轮军阀混战。1925 年,孙中山北上参与调停党争,不幸病逝于北京。资产阶级革命派要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
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后,中国知识精英开始了更深层次的反思,致力于从文化、国民性视角推动现代化建设。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刘半农等一大批新文化人物开始提倡白话文,提倡民主、科学,反传统、反儒教,传播新文化,推动新教育,期望改造旧文化,提高国民素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日本政府要求把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而非归还同是战胜国的中国,原因是1915 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密约”,其中的第一项为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1919 年反对列强、捍卫领土主权的五四爱国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山东(青岛)问题直到1922 年2 月华盛顿会议才在美国的调停下得以解决。会议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四国条约)和《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九国公约),认可中国的主权与独立,让中国从日本手上收回了山东青岛主权和胶济铁路权益,但同时确立了各国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原则。中国和日本还在华盛顿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其附约,规定了日本人和外国侨民的许多特殊权利。
从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走向现代的中国,依然在屈辱中挣扎,连领土的完整还要依靠外国列强之间的相互制衡来维护,中国对外通商的大门,也在西方列强的强制下被打开。
五四运动鼓舞了有志青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的现代化从此有了新的方向。经过艰苦卓绝的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迎来了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契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周恩来在1954 年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9]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明确了党的重要任务是“使中国成为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现代化强国”。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用辩证思维对社会主义和平建设做出了宏观布局[10]。1957 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1],后来,毛泽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2]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一方面被资本主义国家围堵,另一方面与苏联修正主义决裂,在一穷二白和缺乏建设经验的条件下,仍依靠自己的力量构建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自给自足,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前行得十分艰苦。
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顺民意,挽狂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时代的报春鸟是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这一决策为后来的持续改革开放打下了雄厚的人才基础。1978 年3 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了6000 多人参加的全国科学大会,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13]。随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 年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原则上,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4]。这次会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
随后的四十多年,是改革开放高歌猛进的时代。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到沿海城市的开放,再到大型行政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国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系改革、外资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城市化和工业园建设、走向世贸……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的顶层设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具体思考和理论,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过去10年间,我国平均每年有1000 多万人脱贫,提前10 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被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中央也反复提出,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优秀文化传承,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质和人文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到2021 年,中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人均GDP 达到80976 元,经济总量达114.4 万亿元,比1978 年增长200 多倍,创造了世界史上最大的国民经济体增长奇迹和长期稳定的奇迹,提高了14 亿多人民的生活水平,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开始了全面迈向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百年沧桑走向现代化的历程充满着坎坷,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民族血泪凝聚的瑰宝,值得尊重和深思。
1.闭关锁国,不了解外部世界,不与时俱进,就要落后挨打
曾经的天朝和威加四海的辉煌,在变化和竞争的世界中停滞落后却不自知,受到了历史的惩罚。只重器物和技术,不重视创造这些器物和技术背后的思想、制度、文化和哲理,也达不到学习和掌握技术、创造器物的目的。体制机制的落后,器物和技术并不能弥补。洋务运动不是败在器物和船坚炮利方面,而是败在理念、制度和管理方法上。
2.改革就是革命,是触及利益、触及灵魂的重大社会变革
戊戌变法的失败,源于维新派对改良、改革会触及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利益并引起他们顽强抵抗的认识不足。改良派在思想、力量和策略上都缺乏应有的准备和思考。这一点,邓小平在提出改革开放时就有清醒的认识,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5]370;“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15]135;“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5]113,“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15]135。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就是自我革命的道路。
3.现代化不仅是技术革命和体制机制革命,更是思想和文化革命,是知识系统革命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厚重丰富和难以割舍的思想和文化遗产。但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知识遗产与现代理念不能完全兼容。鸦片战争后,封建君权贵族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国家统治者自傲无知、腐败无能,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割地赔款换取统治地位,把国家主权、人民权益作为统治集团利益谈判的筹码,战争失败后签订丧权辱国条约,付出巨额赔款,受尽列强欺辱。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给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血液,开启和激励了民智,带来了科学、民主、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曙光,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4.中国的现代化虽阻力重重,但得益于开放学习的努力
从洋务运动开始,清政府在1872 年到1875 年先后派四批共120 名幼童赴美国留学。一些留美学童在中法海战、甲午海战中英勇作战,以身殉国,还有一些人活跃在商贸、管理、外交、政务、电信、铁路交通等各个领域。留学生中的佼佼者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这幅中国走向现代化征途中的群英图,展现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向外学习、卧薪尝胆、强我中华的生动历史。改革开放后,我国又重新派遣大批留学生,并推动863 科技前沿跟踪计划,进行了大规模人才引进,大大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莘莘学子在不同的领域,用不同的方法,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奋力耕耘。
5.知识分子是中国现代化的探索者和重要的力量
中国现代化的进步,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知识分子发挥的重要作用。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也是劳动者,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促使中国的现代化走向成功。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以知识密集度来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超越了历史上任何时代。新型的知识分子,不再是古代背经诵史的传统卫道士,而是掌握科学知识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新一轮技术革命扑面而来的今天,我国更加重视人才工作,提出了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政策要求[16]。做好知识分子工作,让中华大地成为全球人才高地,是我国全面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关注的问题。
6.海外华人为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发挥巨大作用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海外华人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最早的海外劳工对家庭、乡里的接济,到广东四邑华侨对孙中山革命的支持,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大批身处海外的知识分子和企业人士在中华崛起的过程中用各种方式为祖国服务的努力,都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和海外华人对中华崛起的心理期待和强烈愿望。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中国产品、人员和企业遍布全球。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大大增强了人员流动的概率和数量,海外华人的绝大多数不论在哪里生活,都有强烈的故土之情,愿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壮大贡献心智和努力,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历史和事实将证明,海外华夏子孙,包括欣赏和热爱中华文化的非华裔人士,过去是、未来也一定会是中国全面现代化崛起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7.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中国有14 亿多人口,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让14 亿多人都过上好日子,最终要靠自己。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法宝,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欧洲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围绕地中海展开,历经城邦的兴起,城邦和地域间的战争,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匈帝国的兴衰;制度变迁也历经希腊的城邦民主、罗马的共和议会(贵族元老、平民和行政官的组合)等变革。封建领主与宗教派别纷争导致战争不断,中世纪的欧洲长期处于封建教权黑暗统治之下。文艺复兴后,欧洲开启了大航海和海外殖民,英、法、德、美等殖民帝国陆续崛起。
中世纪天主教一家独大,实施教会的愚民统治。中间有伊斯兰教崛起(穆罕默德,610年),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与衰败,十字军东征,直到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东罗马灭亡。
欧洲现代化的里程碑是1215 年通过的英国大宪章,宪章虽然依然写着国王就是法律,但却创下了君主立宪的先例。立宪后,国王也要遵守自己订立的法律。对皇权的制衡是西方世界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步。
将西方文明全面带入现代化进程的是文艺复兴,它有两个渊源:一是11 世纪到12 世纪之间成立的意大利博格纳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对古希腊、古罗马思想的研究;二是1453 年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导致东罗马帝国灭亡,许多人带了东罗马的典籍逃到意大利和欧洲,带去了文艺复兴的知识源泉。
文艺复兴从讴歌人性到批判教会的专制统治,孕育了宗教改革。德国牧师马丁·路德于1517 年提出95 条新教义,突破了天主教牧师对宗教精神的控制。1534 年,英国国王也自立新教——英国国教,与罗马教廷分庭抗礼,导致了30 年宗教战争,教会的神权被动摇。
文艺复兴重振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民主共和思想,也带来了新的科学时代。意、英、法、德等国大量吸取古希腊、古罗马、埃及古国、阿拉伯民族以及发源于犹太文明的基督教思想,经过血与火的战争和文化整合,形成了对文明、契约精神的认同。
启蒙运动是紧接着文艺复兴运动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发生在17、18 世纪,是更深刻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著书立说,批判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和特权主义,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对未来的社会蓝图进行展望和描绘,用理性启迪人民,为后来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
启蒙思想家注重用经验和理性建立独立于宗教知识系统的道德、美学和政治哲学体系,从哲理上证明专制制度的不合理,并提出新的国家构建方案,如天赋人权、信仰自由、政治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封建、反专制、反特权等。他们从认知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社会理论等各个方面,全面开创了现代思想的新时代。迈向真理的道路再不依赖教会、神权、天父,而是倚重路德、培根、笛卡尔等人倡导的新教思想、经验主义和理性思考。这是一次庞大、广泛和深入灵魂的思想革命,过程并不轻松。看洛克的《政府论》就会发现,作者必须先要用冗长的篇幅,系统对君权神授、君王为父的荒唐理论进行批判,然后才能开始进行关于现代政府的理论思辨。比较起来,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根源在外,用的是匕首投枪似的散文、宣传品、小说等形式,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批判与立论。
伴随理性思想革命的还有一系列社会运动和革命——英国革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光荣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等,一次接一次,是西方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练。很多争端直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巨大的人员死伤代价,才得到一定的缓解。与此同时,科学成就、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出现,与思想革命相得益彰,共同推进西方国家的现代化。
启蒙运动和现代革命后的西方,不再是人们传统认知中的中世纪的或封建农耕的西方,而是宗教革命、工业革命和现代思想革命后的西方,不仅有科学技术的器物,更有全新的思想,在我们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过程中,不应该忽略这个重大的发展场景的差异。梁启超、钱穆、梁漱溟等国学大师在强调国学的重要性的时候,担心的是中国文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被埋没或忽略,但胡适、冯友兰等有长期西方生活经验的学者,则更强调学习工业化以后西方的思想和技术来帮助中国的崛起。西方现代化的成就,是西方人对他们自己传统的否定、扬弃和升华的结果。当时盛极一时的东西方文明的讨论,本质上并不是东方与西方的比较,而是将以农耕社会为基础的中国与工业化以后的西方的比较,讨论的是两种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
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也缔造了现代美国。我们常认为美国是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但忽略了美国建国的思想纲领来自欧洲大陆。欧洲的契约精神催生了“五月花”号上的政府;启蒙运动中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精神支柱;洛克的《政府论》是杰斐逊《独立宣言》的基础;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是美国国家设计和立法的依据;欧洲的法典孕育了亚当斯等宪法起草人。事实上,欧洲文明滋养和推动了美国的国家设计、建设和发展。早期的美国学校包括哈佛、普林斯顿等,都是欧洲移民的教会所设立,为的是培养有故国情怀和文化基因的传人,它们的中小学课本就开始讲述圣经、古希腊古罗马的故事。1865 年内战结束后美国就开始了全面工业化的进程,韬光养晦的“门罗国策”,成就了美国的区域性崛起;通过学习当时世界强国德国,大规模推动了美国国家管理体制和城市化改革;1894 年美国GDP 首次超越英国之后,依然不动声色,又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之财;1944 年,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全球经济金融的霸主。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国际上一家独大的强大国家,被认为是自由、民主、富强的“灯塔国”,成为世界霸主。
20 世纪末以来,西方世界社会问题不断,矛盾凸显。当时的美国领导人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单方面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建立的国际秩序,疏远了欧洲盟友,使得美国失去国际正义的支持,迅速从世纪之巅的神坛上跌落。其中许多问题也始于美国政府20 世纪80 年代的经济改革。
1979 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英国推动私有化改革,原因是英国有70%的企业为政府所有,经过多年的运行,低效、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突出,人民普遍不满。英国私有化改革的浪潮也影响了1981 年上台的美国前总统里根,他开始在美国推动私有化、分权化、去规制化、小政府化、减税的改革,同时加大与苏联的军备竞赛和国际干预的力度。英美两位领导人在新保守主义抬头的政治气氛中上台,对西方甚至其他非西方国家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带动了全球政府改革的浪潮,改革的结果是贫富悬殊的扩大和国内外矛盾的深化。
在《21 世纪的资本》中,皮凯蒂分析了发达国家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贫富差异,发现除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其他时期都是资本收益率大于劳动收入增长率,资本主义世界贫富悬殊一直在不断增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隐患。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上台后推行逆全球化运动,损人不利己,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危机。从宏观视角来看,美国工业化初期阶段设计的国家治理体系,国际经济、外交、管理和金融体系,在面对高科技迅速发展、市场活跃、产业转移、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新形势时,已然力不从心。原有靠资本主义扩张形成的制度体系,在碰到资源环境瓶颈、全球气候变暖、贫富悬殊、全球化新问题的时候,手足无措,难以应对。西方的老牌帝国主义也同样需要面对后现代社会的新问题、新挑战。
1.西方的现代化,历时长,从文艺复兴开始,有近五百年的历史,是系统性的社会革命。其间有思辨、有奋进、有博弈、有动荡、有革命、有战争、有反复,是血与火的历练,过程十分艰辛而漫长。
2.西方的现代化是从思想革命开始,以深层次思想理念的重新打造推动的。西方现代化历程中,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加上英、美、法等国几轮大革命的洗礼,这种社会变革是以深刻的思想革命为先导而推动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3.西方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中人权产权神圣、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激发出巨大的社会创新力,是西方产业革命、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不断发生的基础。
4.数百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达到生产有余、创新自动、资本积累迅速的境界,但也造成了巨大的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是资本主义天生的顽疾。资本主义以私有化和追求个人利益为金科玉律,在现代产业集群化、科技能力普惠化、经济发展多赢化、人类文明相嵌化、社会生活集体化、空间需求公共化、环境治理全球化的今天,显得力不从心,出现了在最需要合作的时候偏偏要斗争,在最渴望和平的时候偏偏要战争,在最需要全球治理的时候偏偏要内乱,在最需要担当的时候偏偏要逃避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已成为现代西方面临的巨大问题。
对比中西方现代化的历程,可以发现:
1. 现代化的基本定义就是与过去不同,新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日益强大,市场和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民主水平更高,普遍认可国家主义和国际主义、和平共存与可持续发展。但各国现代化发生的原因和时间不一样,水平也参差不齐,其内涵和过程也没有一定之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有知识科学化、政治民主化、产业规模化、消费市场化、技术普遍化、社会道德人文化、社会服务组织化等特点。现代化的过程就是追求“更新、更美好”的过程。
2.西方的现代化是内生的,从思想革命开始;而中国早期现代化是舶来品,从器物和技术现代化开始,初期思想底蕴不足。西方的现代化开拓者中除了科学家还有很多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艺术家和企业家,现代化的思想深入人心。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早期现代化起步晚、基础差,思想革命不充分。除个别领袖人物和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倡导者用政论、短文的方式提出过一些思考和宣传外,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系统性的阐述和思辨十分缺乏。现代化开拓者以科学和技术工作者居多,难以推动思想革新,这或许就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存在的短板。
3.中西方现代化道路的选择都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诞生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老庄“天人合一”的宏大思维、易经卦象的玄秘与神奇、孔孟思想中的大道之行、秦汉以来的儒法博弈,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对天道、地道与人道的阐释,至今依然有宝贵的思想价值。中华文明成熟于农耕文明的时代,以耕战理法、土地兼并的政治博弈为基础,与启蒙运动后在科学和工业社会基础上重构的西方文明不是同一技术基础上的文明。通过对中西方历史事实的审视可以发现,中西方的比较,不仅仅是“中”“西”的问题,也不应该是简单的区域文化特点的比较,更不是民族感情的问题,而是现代化启动方式的问题,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思维理性、不同进步方法、不同应用场景、不同发展诉求的比较,是在什么样的发展条件下如何追求和追求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的问题。
4.基于政党执政理念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历程。西方现代化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执政党维护资本利益的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物质主义拜金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和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从而造成了生产过剩、社会撕裂、阶级对立、民族隔阂、生态危机、国际冲突等严重弊端。革命导师马克思集现代思想之大成,全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过程,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多个角度全面论证了现代国家的特点和功能,在批判现代资本主义弊病的同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构想。他强调国家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追求人性解放、追求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终极目标。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运用唯物辩证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以民为本、务实和科学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拓展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内涵,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需要有高度的自觉意识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警觉,以马克思主义者实事求是、大无畏精神和勇气面向未来。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今天,中国已经进入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时代,中华文明也开始迸发出新的力量、新的感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面对各种考验,全面从严治党,不断自我革命;要遵循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追求整体性、协同性的全景式系统思维;实现高质量发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目标,是新时代的中国特色,也是联合国公认的2030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世界性理想,更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引领人类文明超越历史、攀登现代化新高峰的强劲动力。
注释:
①从轴心时代开始,中国文化就是东方两大文化(儒、释)的代表,也是至今有着巨大活力和文化影响力的代表,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影响非常直接。故本文不从广义的东西方文化角度比较,而是聚焦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