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育中的同伴效应文献综述

时间:2024-04-24

张莉莉

摘要:同伴效应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也是教育学界各位学者所关注的热点,教育中的同伴效应是指宿舍、班级、年级或学校内同伴的背景、行为及产出对学生产出或行为的影响。本文梳理了教育中的同伴效应的相关概念、研究视角、产生机制和研究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一些研究启示,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同伴;教育;同伴效应;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3-0132-03

一、 引言

1964年科尔曼收集了美国各地4000所学校的60万名学生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于1966年向国会递交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 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科尔曼(Coleman report)报告。该报告首次将“同伴效应”(peer effect)与教育学研究相结合,并提出同伴效应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至关重要。从此,同伴效应便成了社会工作者和各界学者关注的热点,基于同伴效应的相关研究也开始层出不穷地出现。所谓同伴效应,也称为同群效应。战国时期,赵国荀况在《荀子·劝学》中写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晋朝傅玄在《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提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些强调的都是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即同伴效应。现代国内外学者也对同伴效应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杨娟(2012)指出同伴效应是指在一个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教育中的同伴效应则主要是指宿舍、班级、年级或学校内同伴的背景、行为及产出对学生产出或行为的影响(杜育红,袁玉芝,2016)。在我国大学教育阶段,学生一般需要住校进行独立学习和生活,生活以宿舍为单位,宿舍同伴对学生成长的各方面都产生直接影响(梁耀明,2017),所以对大学生同伴效应的研究主要以宿舍为单位,而对大学以下学生同伴效应的研究则主要以班级为单位。

二、 研究视角

关于同伴效应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是研究同伴效应对学生学业成绩或学生某方面可观测性特征的影响。曹妍(2013)研究了移民对香港本地学生学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来移民同伴对香港本地学生的学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杨钋(2009)研究了同伴效应对初中生学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伴能力对以数学标准化分数衡量的个人成绩有不显著的正向、非线性的影响。且学生成绩会因为同伴能力差异的扩大而显著地降低。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更为丰富,Katherine Grace CARMAN(2011)利用中国某初中(7—9年级)的面板数据评估了同伴效应对学生语数英各科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同伴效应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是正向且显著的,对语文成绩的影响正向但不显著,对英语成绩没有影响。C Kang(2007)研究了韩国中学生同伴效应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显示,成绩差的学生更倾向于和成绩差的学生交往,成绩好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和成绩好的学生接触。Lars Lefgren(2004)利用芝加哥公立学校3—6年级的学生为样本研究同伴效应发现,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会从能力较强的同伴中受益,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则相反。DJ Zimmerman(2003)利用来自威廉姆斯学院的数据来实施一个准实验的经验策略,来研究同伴效应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SAT考试中的数学成绩相比,同伴效应和SAT考试中的阅读成绩影响更大。如果成绩中等的学生和成绩在最后15%的学生住在一起,成绩中等的学生会有更差的分数。Fangwen Lu、Michael L. Anderson(2013)利用座位随机分配的某一中学的学生为样本,研究了周围邻桌性别对个体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被五名女生包围,而不是被五名男生包围,对于一个女生来说成绩会提高0.2—0.3个标准差,而对于一个男生来说却没有显著影响。

除了同伴效应对学业的影响,同伴效应对其他可观测特征的影响也是学者所关注的。Greg J. Duncan等人(2005)研究了同伴效应在大学生饮酒、吸毒和性行为中的影响,被研究对象在入学时是随机分配宿舍的。结果显示,如果一个在高中就饮酒的男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的室友也是在高中就饮酒的男生,那么该男生在大学的饮酒量会更多。但女生在饮酒方面却不存在这种乘数效应,对于吸毒和性行为方面,男生和女生均不存在这种乘数效应。Jens Ludwig等人(2000)使用随机化的住房流动性实验的数据来研究将家庭从贫困者比重较高的社区搬迁到贫困者比重较低的社区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数据来自政府行政数据中的少年逮捕记录,研究结果表明,为家庭提供搬到贫困者比重较低社区的机会,减少了青少年的暴力犯罪行为。李强(2014)使用年中国健康营养调查(CHNS)数据研究了中国农村地区青少年体重的同伴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同伴身体质量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农村青少年的身体质量指数大约增加0.3个单位,农村青少年同伴效应的社会乘数约为1.40,即农村青少年的平均身体质量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通过乘数效应扩大后,最终将使全体青少年的平均身体质量指数大约增加1.4个单位;相对于男孩来说,女孩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女孩的同性别同伴对其产生了显著的同伴效症,并且这种同伴效应要高于混合性别的同伴效应,但男孩的同性别同伴并没有对其产生显著的同伴效应。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在同伴效应的基础上,研究最佳的班级规模。班级规模不难理解,就是指一次分配给一个教师上课的学生数(王国富,王秀玲,2002)。美国纳西州的STAR实验(Student-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也被译为“师生比例改善计划”)将6000多名学前班的学生以及教师随机分配到小班(13—17人)、常规班(22—25人)、常规班配一名辅助教师这三种班级类型中,然后对学生进行追踪直至小学三年级。结果表明,小规模班级的数学和阅读成绩都显著高于其他两类班级。相对于配备一名辅助教师而言,小规模班级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更大(曹浩文,杜育红,2015)。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缩小班级规模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特别是对提高阅读和数学能力起到明显作用。为了提高教育标准,美国的部分州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1993年克林顿倡导全国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运动后,教育部不遗余力地推动缩小班级规模,并制定了相关法规。在此基础上,从1999学年度开始,联邦政府正式启动庞大的“缩小班级规模计划”。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