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石红英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乐山 614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依法治国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2020年,依法治国达到全面落实”。一个国家的法制现代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否发达。其中,大学生是一个拥有较高文化层次的青年群体,他们的法律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依法治国的实现。
法律素质指人们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它的基本要素包括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需的法律观念,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组要包含:第一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第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三具有一定的用法、护法的能力。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使学生了解现代法学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原则、法律制度及民事、刑事、行政法律规范,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内涵包括掌握法律知识、形成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能力三个层面。
首先,大学生法律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人生具有重要意义。法律素质是现代社会公民健康成长、参与社会、幸福生活的核心素质之一。其次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之一。正如亚里士多德言:“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伯尔曼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普法”教育和高校法制教育的加强,我国大学生整体的法律素质已有明显提高。但大学生整体法律素质仍然存在很大问题,表现在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另据调查,自1999年以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逐年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比2001年又增加了97.1%。2003年到2005年,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率平均每年上升120%。大学生犯罪中盗窃案占70%-80% 。2004年马加爵杀害4 名同学,2010年药家鑫杀人案,这些数据和典型案例说明,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违法犯罪现象有所突出,这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大学生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法律知识是形成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的基础。不学法、不懂法、不会用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缺乏的基础原因。大学生犯罪者半数是法盲,2005年致公党北京市对北京市某法院审理的100 个大学生犯罪案例的调研结果进行了公布,多数大学生都不懂得履行自己的义务,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权利,甚至有些大学生还不知道一旦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于对法律无知而无畏,没有对法律的尊重和法律权威的认同。
生活中在遇到法律问题时不会选择法律手段去解决。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联合5 所北京高校学生会开展了大学生消费维权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消费权益受到侵害后,在与侵权方协商不能解决的情况下,选择到维权机构投诉和借助媒体力量的学生占38.12%和35.52%,不采取任何方式的学生占25%。
法律能力是指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大学生对法律知之不多,同时,运用法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较薄弱。“硫酸伤熊”案当事人刘海洋所言:“我们上大一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民法和刑法,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园的动物是不是违法就不清楚了,这表明高校法制教育缺乏实效性,大学生无法通过乏味的、单一的课堂教学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处理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
良好的法律素质对于保证人们合法地实施行为,依法维护各种正当权益,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依法治校,重视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营造校园法治文化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将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管理要将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营造校园文化法治环境,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法律的存在,耳濡目染形成对法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比如校园内可以利用的地方如路灯边、花丛中、长廊中、橱窗栏、墙壁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标语、谚语、故事牌匾,将“法言法语”刻写在校园建筑上,成为“无声的文化”。校园文化可采用“法制月”或“法制周”等形式,进行法制征文、法制绘画、编排话剧、角色表演、办黑板报的活动,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高校思政课“05 方案”实施以后,大学本科和专科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将原来单独的《法律基础》课融入在该门课中,这门课既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法律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充分发挥法律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要改进课堂教育方式,增强法律教育的实效性。教学内容要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介绍、学习和大学生生活和未来职业、就业有关的具体实体法和程序法。教学方法应遵循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强化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同时,开辟第二课堂教学途径,课内和课外、理论和实践结合,学校和相关单位合作建立校外法制教育基地,让学生到监狱、戒毒所等场开展现身说法的警示教育;选修课中增加法律选修课、开展法制讲座等形式,吸引大学生到提高法律素质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法律有所知、有所感、有所用和有所信仰。
法律素质培养需要系统教育,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格局,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在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方面的作用。首先,国家要建设好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达到5.64 亿,手机网民占4.2 亿,其中10-39 岁的青少年占全部上网人数的近80%,利用大学生爱上网的特点,净化网络环境,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其次,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要重视法制教育,为高校育人提供更多、更开放的法制教育资源。地方上提供免费开放的各类法制教育基地,为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国家机关、观摩司法活动提供便利。
大学生违法犯罪增多,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根本上关系到民主社会和法治社会的构建。所以整个社会,包括高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关注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的问题,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只有这样,大学生法律素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整体提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