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周明德 吴耀清 蒋万华 魏志敏
摘 要:高质量发展既是对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现在所处关口做出的一个重大判断,也为今后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提出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高质量发展,乐山的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独特的资源禀赋,要建设全省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必须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此,乐山要全力提质增效,打造乐山新型工业体系;坚持旅游主导,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抓好融合互补,促进旅游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速提档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6.009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6-42-07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乐山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全省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乐山市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体制机制、市场变化、技术创新等原因,原有的供给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乐山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发展层次较低、环保压力增大等问题日益凸显,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受到较大影响。
(一)产业层次仍然不高
传统农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农业产业化进程较慢,农产品初加工率仅40%,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工业能耗高效益低,2017年以资源型为主的重工业比重达65.8%,全社会用电量居四川省第二位。服务业散小低端,现代服务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服务业占比高,且大多为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足10%;2017年,第三产业占比仅43.6%,分别低于全国、四川省平均水平8.0个、6.2个百分点。旅游业态仍较单一,主要以观光旅游业态为主,休闲度假、康养、会展等业态发展相对较慢。
(二)产业带动能力偏弱
乐山市产业规模偏小,最大的冶金建材产业2017年产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4.8%,且钢铁、水泥、陶瓷产业链条较短,未形成产业联盟和集群。产业带动主体不强,缺乏大企业大集团支撑。2017年進入四川省百强企业的仅德胜、峨胜两家,且为资源型企业,带动作用偏弱。全市在册的13.5万户服务业法人单位中,企业仅1.95万户,且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仅185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单位仅619家。园区承载能力不强,目前全市12个园区更多的是将工业企业集中在一起,入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0户,占全市规上企业的59.2%,但是园区对县域经济、对城镇发展带动不明显,全市尚没有一个因园区而形成的城镇。
(三)重大产业项目不足
从产业项目推进看,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缺乏重大工业项目投产,工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持续下降。在2018年“挂图作战”的37个项目中,产业项目仅15个,投资占“挂图作战”项目总投资的比重仅为22.6%,且大部分是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从产业项目储备看,全市“四个一批”项目总数为1613个,总投资9675亿元;其中,产业项目747个,总投资4894亿元,主要分布在“一总部三基地”和市中区、峨眉、沙湾等区县。产业项目储备不足、结构不优、分布区域不平衡等将成为今后几年乐山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
(四)环境资源约束加剧
占据全市工业主导的传统产业多为国家限制发展或产能过剩产业,资源消耗多,排放总量大。在当前环保要求下,这些产业成为上级环保督察的重点。为改善环境质量,不得不实施限产、错峰生产等措施。随着国家环保标准要求不断提高,传统产业需持续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且规模扩张难度较大,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急需转型”与“转型缓慢”压力并存。
(五)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企业家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部分企业家缺乏战略眼光,无长期发展规划,盲目决策与信心不足并存。有的企业在对行业标准、技术、市场不熟悉情况下进入新行业,使得企业连年亏损。专业技术人才奇缺,科研和高技能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专家型服务人才少,对重点产业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型人才不足,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的业务指导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总体来看,近年来乐山产业发展结构不优、质量不高、效益较低,加之产业项目储备不足,以致大量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等不产生经济效益或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领域,致使税基不稳、税源不足,财政增收乏力。2017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6%、比四川省平均水平低3.1个百分点,税收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54.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4个百分点,加之脱贫攻坚任务繁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让筹集建设资金困难重重,全市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同时,投资拉动边际效应明显,环境资源约束日益严峻,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0%,原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亟待转型发展。
二、乐山市产业发展思路的相关考虑
***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7个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乐山作为7个区域中心城市之一,要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就必须尽快做大经济总量,做强经济实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而经济总量的做大离不开产业扩张,经济实力的做强离不开产业升级,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产业体系支撑,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经济强市、文化强市、国际旅游城市、经济副中心等都与一个先进的产业体系密切相关。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产业最符合乐山实际,怎样使这些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是我们必须面临的抉择。按照“历史继承、拓展创新、优势优先”的原则,结合乐山实际,我们认为,乐山产业发展思路是:工业和旅游并重,打造两大体系,构建五大集群,做好一个融合。即:打造新型工业体系和现代文旅体系,构建冶金建材、光电信息、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五大集群,做好旅游和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工业和旅游并重,打造新型工业和现代文旅体系
从现阶段看,工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仍保持在60%左右,税收占到全市税收的40%左右。尽管不同时期产业发展重点有所不同,但目前工业仍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是财政税收的主来源,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乐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工业的良好支撑是无法实现的。
让乐山声名远播的是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乐山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在三十公里范围内,就拥有三处世界遗产,旅游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二位,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且发展前景广阔。乐山市明确提出的“旅游主导”,是对市情的最好把握,是乐山最大的实际,是善加利用先辈留给我们丰厚财富的最好选择。
坚持工业和旅游并重,既有资源禀赋、历史沿革的因素,也是现实需要和未来趋势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要工业和旅游“两条腿”走路,发挥各自优势,相互支撑和补充,为乐山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贡献更多力量。
(二)构建五大优势产业集群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培育,乐山市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乐山市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等问题凸显,传统资源型和原料型工业、重化工业比重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要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顺应发展大势,发挥比较优势,走集群发展之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根据乐山市产业发展实际,重点发展冶金建材、光电信息、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五大产业集群,力争到2022年,四大工业产业集群规模达到2800亿元。
(三)做好旅游和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
任何产业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产业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做好旅游和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是推动农旅融合、工旅融合、文旅融合,加快发展康养和旅游结合等新方式新业态。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旅游促转型、三产围绕旅游强服务,推动旅游全域布局、要素共建,经过5年努力,使三次产业发展质量大幅提升,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要素基本齐备,到2022年,全市文旅产业综合收入超过15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6%。
三、乐山市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建议
按照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相关精神,结合当前产业智能、绿色、泛在等发展趋势和乐山市产业发展实际,加快产业提质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是:打造乐山新型工业体系,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与成都有机融合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增强与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协同发展,努力实现更有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全力提质增效,打造乐山新型工业体系
根据现有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顺应技术进步和需求升级趋势,坚持存量与增量并重,着力抓好“存量提升、增量突破、集群发展、做强园区、培育龙头”,重点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千亿园区,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推动产业由传统低端迈向开放高端。
1.存量提升。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指出,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乐山市应坚持存量与增量并举,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有市场有前景的传统产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通过转型升级激发新活力。
一是运用节能高效轧制、流程智能控制技术,改造提升钢铁产业。支持德胜实施1750立方米高炉产能置换建设项目和200万吨短流程钢项目,实现长短流程工艺互补,增强抵御市场波动能力,同时积极延长不锈钢制品产业链条,重点抓好中国西部不锈钢综合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
二是运用绿色环保技术,改造提升水泥产业。鼓励峨胜、金顶等重点企业从主业水泥熟料业务向骨料、混凝土等上下游产业延伸,大力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产业和石膏产业,重点抓好峨胜公司年产2.6亿平方米石膏制品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原则上不再新增水泥项目。
三是运用石墨烯、碳纤维技术,改造提升陶瓷产业。培育发展发热陶瓷,打造石墨烯应用产业基地,重点抓好安德盖姆公司石墨烯纳米级材料应用产品生产线、宏名公司石墨烯新材料等项目建设,提升中高端陶瓷占比。
四是运用循环利用技术,改造提升盐磷化工产业。重点抓好盐磷化工循环产业园、润和7万吨/年高效催化剂技改扩能、和邦10万吨/年蛋氨酸等项目建设,及早谋划岷江沿岸1公里内化工厂布局调整。
五是运用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提升光伏产业。大力推進光伏产业节能降耗,抓好永祥“5+2+2”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多晶硅7万吨/年产能;加快江苏环太6GW单晶切片及4GW太阳能电池组件等项目建设。以商招商引进中环股份、协鑫等合作伙伴,构建“晶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晶圆”光伏全产业链。
六是依托资源优势,支持林浆纸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全市“一平二丘七山”的地貌优势,将林业作为彝区山区产业扶贫的重点,有序推进林竹资源深度开发,支持沐川永丰、犍为玖龙、凤生、沙湾金福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抓好玖龙纸业45万吨/年牛卡纸、凤生纸业12万吨/年生活用纸生产线、金福高端生活用纸制品园区、吉象木业搬迁等重点项目建设,到2022年形成100万吨浆纸生产能力,助推彝区山区群众脱贫奔康。
2.增量突破。根据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化应用趋势,对标《中国制造2025》中突出发展的十个重点领域,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将军民融合、生物医药等作为重点,整合资源加快发展。
一是培育壮大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军工技术转民用。积极争取四川红华、909所等军工企业开展企地合作,继续加强新万兴与成飞、611所等军工企业合作,按照军工产品标准积累生产技术,积极拓展波音、中国商飞、空客等民用航空领域市场;重点抓好军工配套产业基地、同位素核医疗产业基地(一期)和贝塔C14、C13同位素检测试剂研发生产、10万吨/年玄武岩纤维新材料等项目建设,推动军工技术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应用。努力拓展民参军合作领域,支持意龙科纺、百雨金油、五旺公司等企业积极参与军队服务保障,主动融入四川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二是积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利用乐山丰富的峨眉黄连、金口河乌天麻、夹江石斛等道地药材,积极引进康美药业、华润药业等中药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药制剂,抓好“蜀景苑”中药材种植种苗示范基地、金林药业等项目建设。支持做大长药抗生素系列、通惠抗癌药系列、峨嵋山药业胃肠道用药系列、国瑞镇痛药系列、大冢呼吸道用药系列、中核高通放射性药品等,不断丰富系列药品类,扩大适应症范围,增强市场竞争力。重点抓好大冢制药西南地区总部、长药城区老工业区环保搬迁等项目建设。健全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平台,支持骨干药企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加强与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CRO)合作研发,利用外部资源和技术,加快产品上市的速度、控制成本、改进成本效益。
3.集群发展。四川省委明确对绿色高载能产业实施精准支持,建设乐山等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将有力推动乐山市具有比较优势的绿色高载能产业集群发展。依托德胜、峨胜等龙头企业,加快将冶金建材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依托永祥、菲尼克斯等龙头企业,抓好国别园区建设,加快将光电信息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依托竹叶青、华润等龙头企业,加快将食品饮料打造成500亿级产业集群;依托大冢、峨嵋山药业等龙头企业,加快将生物制药打造成300亿级产业集群;依托峨眉山、乐山大佛两大核心景区和峨旅投、大佛投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优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4.做强园区。加快“一总部三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三基地”产业基础雄厚、区位条件好、环境承载能力强等优势,用好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县等政策优势,加强与马边、金口河和凉山等民族地区合作,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力争到2022年“一总部三基地”产值突破3000亿元,将不锈钢钒钛钢铁园区打造成为千亿园区。同时,考虑到“三基地”空间和承载能力有限,可借鉴德国鲁尔工业区建设经验,依托市中区水口和临江、沙湾区嘉农、峨眉山市九里和乐都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将该片区共计约145平方公里整体打造成为乐山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区,不断提升产业集聚承载能力。
5.培育龙头。坚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以资本为纽带,通过企业扩张、资产重组、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22年,培育年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企业4户、50亿元以上企业10户,支撑乐山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升乐山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坚持旅游主导,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做好文旅融合、扩容提质、景城一体、全域旅游“四篇文章”,强精品、优补充、补短板、拓业态,增强乐山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引领带动周边市州旅游协同发展。构建以“大峨眉”旅游经济圈为支撑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1.做强精品。全面提升峨眉山、乐山大佛两大核心景区品质,加快实施“峨眉南进”计划、“立体礼佛”计划,抓好灵山小镇、乌尤坝禅修小镇、乐山大佛景区南游客中心及拜佛大道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核心景区承载能力。做活“水文章”,依托独具特色的三江汇流自然山水风貌,加快岷江航电老木孔枢纽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加快建设“一湖五湿地”,进一步增强乐山旅游吸引力。
2.做优补充。发挥两大核心景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嘉阳—桫椤湖、罗城古镇、东风堰—千佛岩、黑竹沟、大风顶、大峡谷、沐川竹海等景区景点的开发,着力打造夹江—沙湾—犍为的工业人文旅游线、马边—峨边—凉山民俗文化旅游线和金口河—馬边—沐川自然生态旅游线等,推动旅游全域发展。
3.补齐短板。把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具体项目有机融入城乡建设和其他各行各业发展,推进城市绿道、登山步道、慢行系统、交通驿站等旅游休闲设施建设,推动智慧旅游建设。强化旅游客运、城市公交对旅游景区景点的服务保障,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探索建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着力增强大佛投、峨旅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峨眉山股份上市公司投融资作用。
4.拓展业态。大力发展度假康养、会展交流、文化体育等新业态,提升来乐游客购物、娱乐等“弹性消费”比重,增加游客留乐时间。积极发展康养旅游,开发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养生度假、康体运动等养生养老旅游项目,加快市人民医院国际医疗康养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更好地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培育壮大会展旅游,借助旅博会、茶博会、陶博会等平台,加快会展中心、奥林匹克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节庆、赛事等会展业态,积极吸引承办国内外重大会议、研讨、论坛等会务活动和各类展览活动。
(三)抓好融合互补,促进旅游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旅游业进行资源整合,通过“旅游+”优化要素配置,延长全产业链条,推动文旅、农旅、工旅融合发展。
1.文旅融合。充分挖掘佛教文化、武术文化、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打通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渠道,抓好“只有峨眉山”演艺等重点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多充满创意的“乐山礼物”。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开发一县一品特色资源,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碳纤维、不锈钢等产业优势,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发展旅游设备、旅游服务设施、体育健康器材等,建设四川旅游商品集散地。
2.农旅融合。坚持一个区域一个品牌,连片打造以产业为支撑的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农产品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将市中区车子镇、安谷镇、清平镇,沙湾区太平镇、踏水镇、碧山乡,五通桥区冠英镇、蔡金镇、石麟镇、西坝镇片区约463平方公里整体打造为全市田园综合体示范区,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3.工旅融合。充分发挥乐山工业遗址众多的优势,鼓励利用工矿废弃地等发展旅游,提升完善农夫山泉、嘉阳等工旅融合景区,积极盘活永利川厂、814厂、沫江煤矿、铜街子红房子等工矿资源,打造成为集旅游观光、科普宣传、休闲度假、主题客栈餐厅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地,实现吃、住、娱、购、乐一站式服务,让曾经的工业记忆焕发新的活力。
(四)加速提档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十三五”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做强“微笑曲线”两端,提升餐饮、住宿等生活性服务业,到202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1%以上。
1.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快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基地等物流节点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铁公水、铁海等多式联运以及仓储、航空等模式。加快推进峨眉燕岗无水港、乐山西部冷链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物流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互联网+高效物流,形成完善的区域性物流体系,建成四川南向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
2.积极推广电子商务。深入实施“全企入网、全民触网、电商示范”三大工程,加快传统电商向“互联网+”转变,高标准打造一批公共服务平台、特色本土平台和电商聚集区,推动电商产业集群发展、提质增效,到2022年全市电商网络交易额突破500亿元。
3.加快发展科技服务。推动组建盐磷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军民融合等国家和省级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川南技术交易市场等科技成果转化公共平台,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发展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4.积极发展现代金融。创建省级科技金融结合综合试点城市,抓好金融支持新消费领域试点,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等新业态,促进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到2022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
5.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增加有效供给,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根据居民收入水平、人口结构和消费升级等发展趋势,结合乐山旅游城市定位,创新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重点增加品质酒店、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服务供给。有序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强化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积极运用新理念和新技术改进提高服务质量。
四、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保障
聚焦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强化政策、项目、要素、人才、招商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加强政策保障
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集中力量支持发展冶金建材、光电信息、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五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分行业梳理现有促进政策,及时进行修订、完善、废止,建立统一发布平台。完善产业退出机制,按照市场化方式依法推进僵尸企业破产重组,解决“退不出、死不了”的问题,让要素资源通过市场化方式配置到效率更高的行业和企业,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
(二)加强项目保障
实施万亿项目带动工程,紧跟国家最新投向和重点支持方向,加大“四个一批”项目储备力度,重点强化军民融合、生物医药、文化创意、旅游康养等新兴产业项目策划储备,挂图作战攻坚项目,推动早日开工建设、早日投产達效,力争未来5年累计完成项目总投资达到1万亿元。
(三)加强要素保障
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执行好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先保障产业项目用地、用电、用水、用气、排污等要素,落实国家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供地政策,研究存量土地二次利用政策,探索产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控制企业用地成本。积极协调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等用能成本,积极开展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试点,探索以“专线供电”方式较大幅度降低上网侧电价和输配环节电价,探索争取更多电量进入市场交易。着力优化融资环境,四川省经信委、四川省国资委已与国创基金签订合作协议,乐山市要全力争取该基金落户乐山;积极引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股权资本,支持企业通过沪深交易所、新三板、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银行间债券市场等挂牌进行股权融资或债券融资,通过多层次金融体系支持企业筹集资金。
(四)加强招商保障
加强产业链招商,重点围绕冶金建材、盐磷化工、光伏等制造业开展下游产品招商。加强资源市场配置招商,围绕全市储量丰富的岩盐、磷矿、中药材等进行资源招商。加强园区平台招商,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实现协同发展、共赢发展。拓展东西部扶贫协作领域,重点加强产业扶贫协作,有序承接浙江省产业转移,提升协作实效。强化激励措施,对新引进落地的企业税收增量,可按一定比例奖励给企业及企业高管个人。落实招商引资政策,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大张旗鼓表扬奖励引资人。
(五)加强人才保障
尽快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全覆盖培训企业家,增强行业分析和科学决策能力,鼓励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负责日常生产经营,实现规范化管理。强化科研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注重现有人才培训培养,有针对性地吸引本地户籍高素质人才回乡发展,打造一批“永久牌”高素质人才队伍。由政府聘请专家组建重点行业专家咨询团队,及时提供相关行业发展政策和趋势研究分析,为市内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指导重点企业做好发展规划,提升企业竞争力。
责任编辑:康 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