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章秀英,朱 坚 ,戴春林
(1.浙江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310023;2.浙江师范大学 党委办公室,浙江 金华,321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是高校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加强教学需求侧(大学生)评价是改革的重要方向,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概念的提出,为完善评价标准、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全新思路。为此,依据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实证剖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结构,并据此编制测评指标,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的重要工程。
学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结构探讨成果较为丰富,但因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在观点上存在分歧。有的学者主张“三因素论”,如姚迎春等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包括知识论、价值观、方法论三个层面[1];陈灿芬则提出从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三个层面来理解[2];李昊婷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来区分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结构[3]。有的学者提出“四因素论”,如朱国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分为思想、情感、道德和规则、成长四个层面[4]。还有学者主张“两因素论”,如阎国华从实际获得和积极主观感受两个层次来理解其结构,认为实际获得包括知识要素和信仰要素,积极主观体验则包括逻辑性呈现和主体地位彰显两个方面[5]。然而,以上这些研究均局限于学理分析,缺乏实证验证。
比较而言,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测评指标设计、筛选及模型构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王英国等基于学习分析技术,构建了包括“到课率”“抬头率”“互动率”等29个显性指标和教学内容喜好率、教师对学生精准指导率、自主学习率、能力获得率等14个“入脑”“入心”隐性指标[6],但该指标体系因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内容结构的剖析,未能全面覆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所有内容。还有一些学者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容理解,运用自编问卷调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但因自编问卷大都是非标准化的项目测量[7-9],缺乏对测量指标的信度和效度检验,无法直接作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测评指标。有学者研制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测评体系,包括知识之得、心理之感、思想之悟、行为之愿[10],但该问卷未能进行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分析,且缺乏评价马克思主义信仰获得的测评指标,故亦无法普及应用。
本研究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测评工具研究的缺陷,力图依据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原理,实证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容结构,开发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测评问卷,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供测量工具,并据此提出教育对策。
1.内涵界定。学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已基本达成共识,即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获得的实际增益及由此而产生的主观受益感。本研究据此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并依据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将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的实际获得分为掌握课程知识、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等三个层面,从知识获得、方法获得和信仰获得三个维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测量指标。
2.测量题目编制。首先,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按照大学生自我描述主观获得感来编制测评指标。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社工系、中文系、数学系等共50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类,初步形成50题测评指标。其次,专家筛选测评指标。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组长(5位)、教学骨干(3位)、心理测量教授(1位)共9人对测评指标的内容效度进行审核,删除内容效度不高的题目10题。最后,将编制好的测量指标让心理系本科学生在心理测量课程上试做,删除引起歧义的题目,从而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三维结构:知识获得感11题、方法获得感16题、信仰获得感10题,共编制了37个指标(表1)。问卷采用Likert五级评分标准,分数1~5,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数越高代表获得感越高。
表1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调查归类表
1.初测样本。2019年1—2月,在浙江省内按照部属重点大学、省市属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抽取四所高校,每所各抽取100~150名大学生发放纸质问卷,共获取有效样本491份。其中男生198名(占40.3%),女生293人(占59.7%);大一学生129人(占26.3%),大二160人(占32.6%),大三96人(占19.6%),大四106人(占21.6%);文科专业183人(占37.3%),理工科专业237人(占48.3%),艺体类71人(占14.4%)。运用这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2.再测样本。2019年4—5月,在西部、东部和东北地区,抽取部属重点大学、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地方高校和独立学院各1所,每个学校抽取100~150个样本,运用纸质和网络两种形式发放问卷,共获取有效样本511份。其中男生306人(占59.9%),女生199人(占38.9%);大一学生114人(占22.3%),大二122人(占23.9%),大三205人(占40.1%),大四66人(占12.9%);文科专业213人(占41.68%),理工科专业260人(占50.9%),艺体类31人(占6.0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样本合计不足100%的,为缺失值。运用这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运用SPSS17.0和LISREL8.70等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对初次测试的问卷进行项目区分度分析,删除项目与总分相关在0.3以下的2个项目,留下35个项目。其次,对问卷项目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KMO值为0.973,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16 297.188(df=703,p<0.001),因此,该问卷非常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最后,采用主成分法抽取因子。为进一步筛选项目,确定删除标准为:(1)删除共同度小于0.4的项目;(2)删除因素负荷小于0.5的项目;(3)删除在两个因素上交叉负荷量都大于0.4的项目;(4)删除归类不当的项目。删除顺序从解释量最低因素上的项目开始,依次进行,每删一题,重新做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最大变异法(Varimax)得出旋转后的因素负荷矩阵。经过多轮尝试,累计删除7个项目,最后形成的问卷有3个因子,28个项目,旋转后的因素负荷矩阵见表2。
表2 旋转后的因素负荷矩阵(n=491)
从上表可以看到,三个因子累积解释方差68.534%,所有项目的负荷量在0.50以上。根据各因子包含的题目进行命名,因子1(13个项目)命名为方法获得感,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足了大学生提升思维能力、获得解决人生成长和发展问题的方法及由此产生的受益感;因子2(8个项目)命名为信仰获得感,反映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而产生的获得感;因子3(7个项目)命名为知识获得感,主要反映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体会的知识获取及产生的受益感。
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检验问卷的信度(表3)。
表3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n=491)
1.模型拟合分析。运用Lisrel8.70对“三因子”模型进行拟合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绝对拟合指数RMSEA为0.084,相对拟合指数CFI、NNFI、IFI都大于0.900,拟合指数良好(表4)(图1),表明“三因子”模型较好。
表4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三因子模型拟合指数(n=511)
2.各因素及因素与问卷总分的相关分析。根据心理测量理论,问卷各因素与问卷总分应具有较高的相关,各因子之间应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表5),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总问卷与各个因素的相关达到0.855~0.942(p<0.001),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为0.692~0.722(p<0.001),表明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且与总问卷内容契合。
表5 各因素间及各因素与总问卷的相关(n=511)
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结构的模型比较。鉴于学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容结构上存在观点分歧,为了获得最佳结构,考虑到方法获得感与知识获得感相关达到0.702,方法获得感与信仰获得感相关达到0.722,信仰获得感与知识获得感相关达到0.692,故设置了四个理论构建模型,并通过对本研究构建的测量模型与其他理论构建模型的比较,以数据拟合度为指标,判断选择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最优结构,依此确定最符合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结构。
模型M1是高阶因子模型,由于三个因子间具有中等偏上程度相关,将三个因子合并为一个高阶因子模型;模型M2是将知识获得感和方法获得感合并为一个因子,为知识方法获得感与信仰获得感构成双因子模型;模型M3a是本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的模型;模型M3b是“三因子模型”,将方法获得感中表达积极情感体验的项目,即课堂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起共鸣、激发思考兴趣、成就自我价值、积极的人生态度、展示自我的需求等作为情感获得感因子,将方法获得感中表示辩证思维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能力获得项目与知识获得项目合并为知识能力获得感,构建了知识能力获得感、情感获得感和信仰获得感三个因子;模型M4是“四因子模型”,即将方法获得感中表示思维能力获得和积极情感体验的项目分为能力获得感和情感获得感两个因子,构成了知识获得感、能力获得感、信仰获得感和情感获得感四个因子(表6)。
表6 可供选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模型
运用Lisrel8.70,采用协方差结构模型,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CFA的511个样本进行分析、比较,从各项拟合指数看,绝对拟合指数RMSEA低于1表示好的拟合,低于0.05表示非常好的拟合。χ2/df在2~5之间可以接受,且越小越好,SRMR要求小于0.08且越小越好。相对拟合指数CFI、NNFI、IFI大于0.90且越大越好,表明三维结构M3a均达标准且优于其他理论模型(表7)。
表7 各模型拟合指数(n=511)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由三个因子组成,在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得到进一步确认,具体如下:
因子1:方法获得感是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大学生获得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人生成长发展问题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积极受益感。方法获得感表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之以渔”的成效,是衡量大学生能否将知识转化为研究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维度,在内容上既包括因课堂内容生动有趣、引发共鸣、激发思考兴趣而获得的思维方法启迪,也包括在人际关系适应、心理健康促进、积极人生态度形成、辨析社会思潮、解决思想困惑等解决个人成长问题的方法指导,还包括辩证思维能力、法治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等较高层次思维能力提升的实际获得感受。方法层面获得是现实的、个体的,是内隐的、潜在的,也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强烈的期望(1)调查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期待,设计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获得好成绩,拓宽知识面,了解国际国内形势,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学习快乐有趣,解决思想困惑,没有什么具体期待等10个选项,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三个最期待的,文中排序依据学生选择比率高低而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期待的需求中,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排序第2(51.7%)。,是大学生实现个人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本研究发现该因子特征值为15.725,解释的变异百分比最大,达到56.16%,支持了方法获得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结构中的基础地位,彰显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法获得感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价值。
因子2:信仰获得感是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大学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获益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突出的思想性、政治性和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其内容包括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积极向党团组织靠拢,关心时政,养成依法办事、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等良好行为习惯。该因子的特征值为2.008,解释的变异量为7.17%,位居第二。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使得社会成员关注重心更多在经济。受此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在评判课程价值时,往往以是否有利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胜出为标准,而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这使得信仰获得感居于第二。然而,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待调查中发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期待(2)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在10个选项中排序第1,表明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期待(64%)。。大学生期望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自我价值。由此可知,诸多大学生未能完全认识到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人生成长发展的积极意义,这也是积极人生态度、实现自我价值等项目在因子分析中转入方法获得感而非信仰获得感的缘由。如何消除期望与实践的差距,将意识形态教育目标和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期待有效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因子3:知识获得感是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大学生在知识层面的受益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指明了人类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人民民主的思想、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党建设等思想内容丰富,蕴含了道德、法律、政治、经济相关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史、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发展成就等都是具有确定性内容的学术性知识。这些知识属于哲学社会科学,是大学生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解决思想困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但总体来说因其宏大高远很难让大学生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且与大学生就业、职业发展联系较为间接,在因子分析中其特征值和解释的变异比数值最小,分别为1.457和5.203%。这与学界普遍认为知识教育并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主要目的的观点一致,也与大学生对思政课最期望的选项相符(拓宽知识面位居第5,占31.3%;了解国际国内形势位居第6,占27.5%;解决思想困惑位居第9,占11.6%)。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三因子”结构,据此编制的测评问卷由28个指标构成,其总体及其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达到了0.9以上,项目分析中的题目与总分相关和项目区别度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χ2/df为4.48,IFI、NNFI、CFI都大于0.9,RMSEA小于1,拟合指数符合要求,说明测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是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有效工具。
第一,提供“有用方法”,满足大学生的方法获得期望。2020年8月,***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1]。新时代思政课的目标在于引导 “0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00”后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原住民”,他们习惯于运用网络搜索和接受信息,但缺乏对网络信息的理解和处理能力;习惯于网络虚拟交往,但缺乏现实人际交往意愿与交往能力。他们在人生成长中面临学业就业压力、青春期情感萌动等诸多挑战,许多学生存在学习适应不良、人际关系失调、理想目标不明确、情感生活受挫等人生发展问题。尽管高校有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但心理学往往从客观主义和个体主义进路出发,强调人的直觉、体验、理解、解释等主观主义方法,对社会关系造成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马克思主义比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个体幸福和社会政治经济相连接,从社会关系角度,运用开放的、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个体生存困境,强调依靠人自身力量在实践中改变环境,实现个体的自由和解放。这些观点能给予大学生解决人生成长发展困惑的方法启示,教师应充分挖掘并结合大学生具体需求加以创造性运用,满足大学生的方法获得期望,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二,突出信仰教育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崇高性,满足大学生“三观”获得需求。***总书记指出,“强调思政课的价值性,不是要忽视知识性,而是要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科学的知识作支撑,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当然,在思政课教学中也不能只强调知识性,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11]。为此,教学首先要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体现在其强大的现实解释力。教师要针对大学生观察社会和进行价值选择时的思想困惑,例如“共同富裕”目标与实际贫富差距、为人民服务与党员干部贪污腐败等理论与实际的冲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如何统一等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解释,帮助大学生澄清错误认知,体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为信仰教育确立科学依据。其次,要突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性。思政课程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教学,以生动形象的历史素材为依据,向大学生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阐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逻辑,夯实信仰教育的现实基础。最后,引导大学生体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性。共产主义信仰 “以解放全人类为目的,是当代世界上各类世俗性的信仰中目标最为高远、最为超拔的一种”[12]。中国共产党人为信仰奉献自我的精彩故事,是演绎崇高信仰的现实榜样。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榜样教育激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性产生情感认同,自觉抵抗“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侵蚀,满足大学生追求崇高精神家园的需求。
第三,知识传授要有逻辑性、时代性和趣味性,满足大学生知识获得需求。知识传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目标,也是实现信仰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具有交叉性和庞杂性特点,若在知识传授中浅尝辄止,就无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为此,教师首先必须关注知识传授的逻辑性。正如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3]。教师必须向大学生清晰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全貌,在严密的逻辑性中确立理论认同。其次,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突出知识传授的时代性,满足大学生了解时代发展新趋势和获得新知识的渴望,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知识紧跟时代发展带来的喜悦。最后,知识传授要有趣味性。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应该将知识逻辑化过程中舍弃的形象性事实、鲜活的人文价值等内容重拾并与学生的认知产生结合”[14]。教师要将抽象的学术性知识与当下知识进展和学生社会生活、实际认知能力结合,善于将深奥的理论话语转变成通俗易懂的生活话语,善用“网言网语”“微言微语”展现思想政治理论,结合线上线下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情境,设置开放性和竞争性话题,运用讨论法、实践法、讲授法,满足大学生对知识获得过程有趣的期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评价的正向感知与主观体验。测量按照大学生的知识、方法和信仰三个层次的获得感编制而成,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其中方法获得感在获得感结构中居于基础地位,体现了就业市场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关注,彰显了市场与国家对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差异点。国家更为关注思政课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功能,市场更为关注思政课程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方法的成效。如何解决国家要求与市场需求的张力,在教学中实现大学生信仰获得、方法能力获得与知识获取的有机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的着力点,也是建设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