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王志军,余烨邦,余 昶
(1.浙江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工业大学 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学科评估是学科建设的指挥棒,学科建设水平和能力是衡量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020年11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将党建思政工作纳入评价范围,是本轮学科评估的重大变化之一。当前正值第五轮学科评估进行之际,以评估视角对学科建设体系进行总结思考,厘清党建思政工作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明晰党建思政工作引领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难,进而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政工作的策略,对推动一流学科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党建思政工作纳入评估体系是促使其发挥更大作用的良好契机。要准确把握二者的关系,为问题研究和对策制定作好理论准备。
我国高校学科评估是对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对于学科评估的意义和作用,学者主要有两种观点:从微观层面看,认为学科评估服务于学科建设本身,通过对学科建设情况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发挥对其的监督、激励作用,进而为学科建设明确方向、增添动力;从宏观层面看,认为学科评估要服务于国家、社会和高等教育,为国家经济发展助力,为社会提供学科建设水平信息,为高等教育长远发展指明方向。我国第五轮学科评估把党建思政工作纳入指标体系,既是持续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现实需要,又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趋势。
梳理五轮学科评估方案可见,学科评估的四个一级指标一直保持稳定,始终聚焦“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水平”和“学科声誉”四个方面。在这一轮评估中,“人才培养”模块的两项变化尤其值得关注:一是“人才培养”模块排序逐次上升,前三轮均排第三,第四轮排名第二,第五轮排至首位,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二是最新评估方案中,“人才培养”模块中增设党建思政工作二级指标,要求列举学科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与成效,主要包括“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情况,突出课程思政改革、社会实践开展、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政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和主要成效[1]。
综上所述,不论是形式上还是实质上,党建思政工作在学科评估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形式上看,党建思政评价作为二级指标,位列“人才培养”模块的首位,充分体现了其在中心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从实质上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建思政工作就必然要对应学科建设本身,使“师资队伍”“科研水平”和“学科声誉”等一级指标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最终落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上。所以,以学科评估的视角研究高校党建思政工作,既要关注党建思政工作在人才培养上的直接作用,更要关注党建思政工作对学科建设本身的引领价值。
整理相关研究成果可知,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党建思政工作和学科建设不能简单割裂,要注意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下五个:一是党建思政工作要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学科建设。如张陟遥认为应该通过设置符合学科建设的基层党支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而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2];唐洪武认为要利用好党组织的阵地优势和思想政治优势,将学科中的党建工作内容指标化,把党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纳入学科建设体系,助推学科建设[3]。二是党建思政工作要服务学科建设中心工作。如林继熙认为高校党的工作要服务于包括学科建设在内的各项中心工作,积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促进各项事业顺利发展[4];刘川升认为高校要构建服务型党组织,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服务育人根本任务、服务广大师生员工[5]。三是要将党建思政工作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研究。如张务农认为两项工作相互交融,要通过组织架构结合,把支部建在学科上,通过师资队伍结合,推进“双带头人”工程,通过目标指向结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动高校发展[6];王刚和刘明国等认为要以支部建设为着力点,创新党支部设置模式、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7];刘季平认为应该在党建思政工作中体现学科特色,将学科优势融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8]。四是党建思政工作与学科建设要互促共进、协同发展。如高雪梅和王维青认为可以创新学科团队和高校基层党组织协同机制,将党支部的日常工作与学科团队的基础性、日常性工作相结合,通过工作目标协同、工作方式协同、思想文化协同等方式使党建思政工作与学科建设协同共进[9];任娜认为二者协同共进,需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10]。五是党建思政工作在学科建设中要起到引领作用。潘广炜和王长华认为要发挥党支部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把党建思政工作纳入学科建设的考核中,实现高校党建思政工作的有力引领[11];吴新星和于毓蓝认为应加强党建思政工作对科研团队建设的引领,通过加强思想引领和组织建设,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团队教育等路径,充分发挥引领作用[12];卢振启认为高校党建思政工作可以通过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队伍引领等方式,引领学科发展[13]。
总体而言,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党建思政工作和学科建设之间存在促进、服务、结合、协同和引领等不同观点,其关系从弱到强逐步提升,这是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具体表现。从党建思政工作要求和学科建设实际出发,推动党建思政工作引领学科建设,要准确把握三个认识:一是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关键就是要发挥党建思政工作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党建思政工作和学科建设之间的联系是创新方式方法的关键。从引领的路径来看,两项工作的过程中都涉及到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为实现引领、创新方法提供了可能性,从而形成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队伍引领、制度引领的学科建设发展新格局。三是党建思政工作充分发挥引领效应存在现实困难。不同的观点代表不同的思考和实践,只是实践路径不同,但反映出目前党建思政工作引领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未能完全发挥引领作用。
在现实中,党建思政工作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的情况普遍存在。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现实困难。
党建思政工作引领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举旗定向、政治引领,而现实的困难是政治引领还不全面、不深入。一方面,思想认识有局限性。虽然新一轮学科评估体系将党建思政工作仅放在“人才培养”模块中,但是党建思政工作并不等同于党建育人、思政育人,若只落实在人才培养这一个环节,容易将政治引领活动化、形式化。尤其是长期以来,在具体的学科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党建思政工作“性价比”不高、投入产出不明显、解决不了学科发展实际难题等错误认识,容易把政治引领简单化、局限化。另一方面,政治引领不够深入。党建思政工作的政治引领对应的是学科建设的整体,就是要引导学科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科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扎根中国大地,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科建设能够服务国家发展、面向国家需求,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也就是说,政治引领解决的是方向问题,解决的是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的问题。
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高校党支部设置的规定,要求其应当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机构相对应。应当说,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基本都能够严格落实中央有关要求,将支部建在学科上,特别是在行政实体层面,如在系、所、科研团队中规范设置党支部。但是由于学科之间发展存在不平衡,导致并不是每一个学科都是一个行政实体,有些相对薄弱的学科没有行政实体,学科所属的研究所、专业教研室、课程团队、科研团队相对分离,导致党的工作无法以学科的整体进行统筹设计,难以从学科思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等多维度形成工作合力,党建思政工作对学科的引领作用有限。同时,作为落实支部建在学科上的有力抓手,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使得大部分支部书记成为“双带头人”,他们的党建思政、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繁重,往往身兼数职,如何进一步激活“双带头人”的“带头”作用还有待探索。
党建思政工作与学科建设具体的工作内容“两张皮”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一是表现形式单一,单纯落实党建思政工作的任务性要求。部分基层党组织把“三会一课”等活动当作党建思政工作的全部内容,表现形式枯燥单一,存在为了完成党建工作而抓党建的情况。二是工作内容趋同,与学科特点结合不紧密。部分党建思政工作仅着眼于党建活动,以政治学习、主题教育等作为主要内容,党的工作与学科建设融合不足,服务中心、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作用不明显,存在“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现象,聚焦学科发展、聚焦现实难题的能力还有待提升。三是共同价值追求还不够凸显。加强党建思政工作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科建设作为高校建设的中心工作,本应围绕根本任务开展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过度追求科研成果、忽视育人成效现象。党建思政工作和学科建设价值追求不一致,自然导致开展具体工作时出现“各自为政”的“两张皮”现象。
党建思政工作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是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资源,是实现学科科学治理的宝贵财富,但在具体制度设计、考核实施和结果运用上仍然存在着难点。首先,在设计考核制度时,由于党建思政工作涉及到思想意识层面,考核内容过于抽象,不容易形成统一的标准。以往的设计往往把党务工作和思政活动作为考核观测点,对引领成效的考核缺少指标设计,难以权衡定性与定量之间的关系,选取的观测点仍然需要商榷。其次,学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建设成效的显现并非立竿见影,党建思政工作的成效更需长期跟踪考察,为制度设计增添难度。最后,为考核而考核的情况仍然存在,考核结果缺乏针对性运用,奖惩制度仍然停留在学科业务层面,对党建思政工作的引领成效缺少有效的奖惩激励,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和有效治理。
高校党建思政引领学科建设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学科科学治理水平的重要路径,已经成为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的共识。针对前述现实困难,要以学科评估为作契机,深入思考在学科建设中发挥党建思政引领作用的对策建议。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党建思政工作引领新格局,就要从学科建设的内外部逻辑入手,全面加强党建思政工作。从学科建设内在逻辑看,关键是对标学科评估的指标。在人才培养上,要立足学科的优势和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所蕴含的包括价值观、思想塑造、情感培养等育人元素,将其融入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在队伍建设上,坚持党管人才,把党建政治引领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突出位置,按照“四有”好老师要求,将师德师风作为师资队伍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科研工作上,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14],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生态和鼓励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在社会服务上,要推动学科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开展科学普及、行业人才培训等社会公共与公益服务,提高学科国内外声誉。从学科建设外部逻辑看,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就要沿着学校—院系—学科的路径,多从“大思政”“大党建”的角度开展工作,形成上下贯通的党建思政工作责任链条和引领链条,把党建思政工作的重点聚焦到学科建设上来,积极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符合学科实际的党建思政工作体系。
基层党支部是高校党建思政工作的基本单元,支部不仅要建在学科上,还要把堡垒作用发挥在学科上、引领在学科上。一是确保党建思政全覆盖。在支部建在学科的基础上,设计党建思政工作要主动考虑学科间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以学科整体进行顶层设计,使党的工作体现覆盖到科研、人才、专业、课程等各个环节,实现党建思政工作的全方位引领。二是重点提升组织力。党建思政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力求实现学科建设中的关键目标,解决学科建设中的矛盾困难。要注重整合校外资源,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等联动,通过打造党建思政工作“共同体”凝聚起学科建设的力量。三是坚持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要加强对“双带头人”支部书记的教育培养和组织保障,把选人用人工作与“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带头人”的信心值、号召力和使命感。
评估不是目的,而是推动学科建设的手段。第五轮学科评估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方向,为党建思政工作发挥引领作用确定了政策依据。当务之急,要以评估促进党建思政工作进一步提升,为学科长远发展积蓄力量。一方面要以评促改。要抓紧抓牢评估评价的“指挥棒”,主动对标借鉴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建设等工作中的先进范式和成熟经验,着眼全局、查漏补缺、扬长补短,切实打通党建思政工作引领过程中的痛点、阻点。另一方面要以评促建。要从“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角度重新设计、系统谋划党建思政工作引领的工作体制机制,使党建思政工作和学科建设在具体形式、工作内容、价值追求上深度融合,以评估结果倒逼改革,切实破解“两张皮”困境,全面提升党建思政工作引领的实效性。
当前,党建思政工作自身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主动提升工作的时代性、创新性、科学性,推动党建思政工作优势转化为学科治理效能。要把党建思政工作贯穿学科建设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加强过程管理,压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闭环,有效提升治理水平。要优化学科建设的考核机制,从多个维度拓展考核的视角,既要看项目、论文的水平,又要看人才培养的质量,更要看党建思政工作的引领成效。设计考核指标时,要着重寻找恰当的考核观测点,同时引入长效观测机制,真实评价引领成效。强化对考核结果的运用,落实奖惩机制,把考评结果与薪酬绩效、职级职称、岗位聘任等结合起来,激发工作活力。
综上所述,要加强与改进党建思政工作,增强实效性,发挥引领作用,不断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围绕即将公布的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科学分析、准确把握,把“党建强、思政强、学科强”体现到具体工作中,以党建思政引领促进学科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